搜索
 

匡超人:《儒林外史》里的乐清人

2020年12月11日 10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2010-10-21 00:00:00

许宗斌

吴敬梓先生要是现在去写《儒林外史》这本书,我不知道他老人家会不会赶时髦把书名改作《丑陋的读书人》或《丑陋的知识分子》?《儒林外史》是一本为“丑陋的读书人”立传之书,虽说书里也写了几个“漂亮的读书人”——比如王冕、杜少卿等,但与丑陋的比,毕竟多乎哉不多也。

漂亮的人总是差不多,丑陋的人各有各的丑陋。

吴敬梓告诉我们:

坏蛋是怎样炼成的

匡超人是《儒林外史》里虚构的四大丑角之一。一本书才五十五回,竟给匡先生留了六回的篇幅。吴敬梓先生说匡超人是乐清大柳庄人,真是巧,乐清果然很早就有个叫柳市的村庄(现在叫镇了),当年村头有棵大柳树,居民在大柳树下集市,故名。《儒林外史》里的大柳庄是个很大的村庄——那庄上有供下乡干部住宿的公馆,可知不小——自然使人想到柳市。我甚至猜想吴敬梓先生可能到过乐清。

为《儒林外史》作校注的张慧剑先生认为,匡超人是书中最恶劣的两个人之一,是忘恩负义、反复无耻的典型。张先生的看法也是许多论者的看法。但匡超人原先却是一位纯朴的农村青年,有名的孝子,只是后来变坏了,由漂亮转化为丑陋,这一点和书中其他丑陋者不一样。——丑陋的人各有各的丑陋。

匡超人出身农家,小时读过几年村馆,因家贫而辍学,跟一个同乡小老板到杭州打工,在小老板开的柴行里当记账的小伙计,因柴行亏本倒闭,归乡不得,流落杭城以拆字糊口,马二先生慧眼识珠,周济他十两银子,他回到乡里,一边服侍重病的老父,一边做点小本生意度日。匡超人对病父竭尽孝道,且身处逆境而始终坚持艰苦自学,感动了其时任乐清知县的李本瑛大人,保他考中了秀才,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但也从此开始了由好到坏的演变过程。吴敬梓用很大篇幅描写了这个过程,以此告诉我们:坏蛋是怎样炼成的?

小匡的确不光彩

却也非大奸大恶

吴敬梓先生把我们的同乡匡超人先生钉在耻辱柱上几个世纪,好像一直没有引发争议,可见小匡的确是一个不大光彩的人物。但我觉得大家对匡先生的看法还是有可商榷的地方。我不是要为匡超人翻案,而是说原先对匡先生的定性有点欠准确。

第一,早期的农村青年匡超人很好,尤其是他对重病父亲的孝行,简直可以说伟大,完全可以参加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竞评。但大家似乎忽略了一点,那时的匡超人先生并非足赤之金,纯朴得像一张白纸。举例说,他家的房子已经被他父亲卖给了三房阿叔,可是当买主来催他家腾房子时,每次都是被他“支吾过去”,当再也“支吾不过”时,就同对方“硬撑了几句”,这种“钉子户”行为能说很好很纯朴吗?

第二,都说匡超人先生是由好变坏,好,主要是指他孝敬父母,但匡超人发迹后并没有非孝言行。匡超人后来的坏,和原先的好不存在对比关系,因此谈不上变。

第三,匡超人的坏是什么性质?坏到什么程度?按照张慧剑先生的概括,匡超人有以下几条恶行:在赌场中抽头,替人当枪手,替人造假文书,忘恩负义,反复无耻。张先生遗漏了一条最重要的:有妻再娶妻。上述几条中,所谓“在赌场中抽头”,一共只有一次,而且是他随潘三初次到潘家,潘三的一些狐朋狗友已在潘家聚赌,潘三丢出两千钱,吩咐匡超人坐在边上守着装头钱的竹筒,自己去外头和王老六谈事。事情完全是潘三安排的,目的是“弄出几个钱来热闹热闹”,也就是等会大家一块儿喝酒,匡超人纯属被动,能算什么吗?替人当枪手和替人造假文书,也完全是潘三的安排,匡超人是被潘三利用——当然潘三也给了匡超人好处,这事不光彩,甚至可以说是违法行为,但潘三是主谋,匡超人是被动陷入(也包含着为朋友效劳这层意思)。“忘恩负义”显然是指匡超人后来拒绝到狱中探望潘三这件事。潘三对匡超人好不错,甚至可以说是有恩于匡超人,但潘三的确是个犯罪分子,做了许多昧良心的坏事,不是冤狱,匡超人出于保全自己的私心(当年他逃离家乡就是因为知县李本瑛被人陷害,有人要借此株连他,他有教训),拒绝去探监,这从朋友义气上看自然不大说得过去,但匡超人并没有对潘三落井下石,而且还说过将来有钱了多给潘三哥送点银子去。就凭这些就给匡超人先生扣上“忘恩负义,反复无耻”这样的大帽子未免有点过分。常人总是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即使如今又被人捧为圣人的胡适之先生,当年还不是不敢到牢中探望好友雷震,而那时雷震是多么希望他能来探监啊!

匡超人做出的最坏的事应该是有妻再娶妻(匡超人再娶时原配其实已死于老家,但他未获消息)。这在现在是属于重婚罪,但古代男人可以多妻,不算犯罪,所以仍然只能看作道德范畴内的事。匡超人虚荣心重,在恩师李本瑛问他是否娶妻时,他不好意思说自己娶了衙役的女儿,就谎称未婚,这样才有了李本瑛要把侄女嫁他之事。匡超人谎已撒了,不能改口,干脆就将错就错,顺竿子往上爬了。当然,这里面也包含着他喜新不厌旧和贪图荣华的成分在内。

匡超人的“坏”,

乃是人性的弱点所致

匡超人还有几件事颇受非议。一是与景兰江、赵雪斋之类“假名士”混在一起;二是吹牛皮说五省读书人都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把牛皮吹成了笑柄。我则以为,第一点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如今不是也有许多景兰江、赵雪斋之类的人物在忙着结诗社,开诗会,出诗集,有人还争着当会长,我们几曾说这不好吗?相反,这是被视为繁荣文化的好事。第二点,我根本不相信咱们匡先生会闹出这样的笑话,匡先生再不济,毕竟评点刊刻过好多三场翰墨之类的书,况且你吴敬梓先生在前面也说过他是一位非常好学又有天分的人,总不成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吴先生选择细节考虑欠周了。退一步来说,即使他真个说过这样的话,也不值得大加嘲弄,谁能没个说错的时候?

再说吹牛皮。吹牛皮虽不算什么优良品德,但也不算大过,在当代,吹牛皮的人海了去,你去看看每日电视上的广告就知道。我还想到一个例子,匡先生只说五省读书人供他牌位,台湾的李敖先生却是说:“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嘴上骂我的人,心里都为我供了牌位。”把五百年内都预订了。李敖先生这样说大话就有人鼓掌,为什么匡超人先生那样说就该喝倒彩?

我不是因为匡超人先生是我的同乡先辈,就故意为他曲意回护。我也觉得匡先生实在不怎么样,但说他是《儒林外史》里最恶劣的人物,我不赞成。《儒林外史》里第一可恶的人物,我以为就是那个鼓励女儿自尽殉夫的腐儒王玉辉。而匡超人先生呢,只能推到道德法庭上来“审判”。

匡超人的“坏”,乃是人性的弱点所致。人性中同时存在着美和丑、好和坏,在原先那个封闭环境里,匡超人美的一面——孝,得以呈现,而人性中的恶和丑,还暂时被锁在潘多拉盒子里,而后来呢,匡超人先生出山了,潘多拉盒子也随之打开了,于是,我们惊讶地发现:“好青年”匡超人变坏了,变丑陋了。其实,匡先生原先也不像我们想象得那般好,后来也不像我们断定得那么坏。

《儒林外史》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其最大的意义就在这里。匡超人不是迥然不同于常人的超人,他和我们是一样的人。他所有的弱点、丑陋,我们现代人都有,请扪心自问,谁敢说自己都没有?看看现实中,虚华的,吹牛皮的,赚昧心钱的,钻营往上爬的,富贵换妻的或事实多妻的,结党营私的,一朝发达就眼睛长到头顶心的……还少吗?最搞笑的是,这些人往往还被视为“当代英雄”!为什么我们骂匡超人而偏偏原谅乃至赞美、歆羡现实中的张超人李超人?

匡超人是一面镜子,当我们拿起这面镜子时,也许会发现,自己就在这镜子里头。

由乐清市文联主席张文兵主编的“乐清民间文化记忆丛书”近日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丛书包括许宗斌的《往来成古今——与乐清有关的若干人和事》、赵顺龙的《千年鼓歌——寻找乐清对口白》、潘锦毅的《昨天的家园——乐清古镇商埠》、刘瑞坤的《美在民间——乐清工艺美术散记》、李振南的《自然物语——乐清的山川风物》、杨坚的《乡土轶事——乐清村落文化随笔》、崔宝珏的《追踪先民的声音——乐清湾传说精选》、杨舞西的《雁山史拾——雁荡山史话续编》,丛书从乐清地域文化视点出发,挖掘乐清悠久的民间文化资源。

许宗斌所著《往来成古今》一书中,有《古代名著里的乐清人》系列,其中谈到《儒林外史》里的匡超人。除了《儒林外史》,古代名著里出现乐清人的,大约有以下几种:传为元写本话本小说《京本通俗小说》第十一卷《菩萨蛮》里的南宋乐清秀才陈义(陈可常),明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并见,题作《陈可常端阳仙化》;元初南戏《祖杰》里的元初乐清僧祖杰;明代传奇《荆钗记》里的南宋乐清状元王十朋,清代小说《红楼梦》间接提到王十朋;明代短篇小说集《西湖二集》第三卷《巧书生金銮失对》里的南宋乐清才子甄龙友等人。这些人物可分三种类型:人物和情节基本都是真实的,如祖杰、甄龙友;人物是真实的、情节是虚构的,如王十朋;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如陈义、匡超人。本版现摘编《往来成古今》一书中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