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党建引领,服务乡村振兴

2020年1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南通日报 2020年11月5日

11月2日,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总结暨表彰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表彰了12家先进集体和24名先进个人,南通市农业农村局荣获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先进集体。

荣誉的取得与党建引领密不可分。作为市级机关部门首批“第一书记”试点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进一步压实党员干部“一岗双责”和党建联系点制度,高质量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度全省第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化整体推进成为全省唯一示范区,为决战“过万亿”、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强的农业保障。

确权登记 试点先行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保障。此前的土地承包关系,得到了绝大多数农民群众的认可,也有法律的确认和保护。但由于多种原因,农村土地承包中仍存在承包地发证不到位、合同变更登记不及时、经营权证书面积与承包地实际面积不一致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稳定。

针对这些情况,市农业农村局机关第二党支部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作用,以新思维新举措化解老矛盾、解决新问题,注重总结推广基层新鲜经验,彰显组织担当和党建作为,切实将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作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按照部省的统一部署,全面高质量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可。11月2日,南通市农业农村局被农业农村部表彰为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先进集体。

靶向发力,试点先行。海门是全国试点县区,为了保障试点地区工作的顺利开展,市农业农村局机关第二党支部“第一书记”平根多次前往海门指导工作,海门率先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并颁发全省首张确权证。而后,坚持试点先行、先易后难、分批实施、确保质量的工作思路,在全市选择8个先行镇重点培育,发挥典型引领作用,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时间表和路线图。

目前,全市1369个村、153.42万户土地承包确权证书应发尽发,承包地确权成果数据已按时提交,为开展承包地“三权分置”、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权改革 勇当典范

“南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度全省第一,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股份量化、登记赋码、信息录入等主要环节全部完成。”10月30日,市农业农村局经管站党支部第一书记冯亚军捧出这样一份飘红的成绩单:“经省农业农村厅通报确认,南通2年共清核农村集体资产213.08亿元,累计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583.43万人,发放股权证书211.15万本,组建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1624个,实行信息化管理。”

党支部建设“五带头、五提升”,有效助力改革。经管站党支部书记盛新荣介绍,在完成加强制度设计,坚持高位推动,突出考核推进等常规动作同时,我市特别注重总结试点经验,有效加快改革步伐。2017年,海门承担全国第二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任务,各级党组织创造性开展试点,通过建机构等10个环节,全面清查核实农村集体资产家底,做到账表、账账、账证、账据、账实五相符。统筹三种关系,坚持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确认成员身份。其间,海门还自主研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信息化管理系统”,真正做到了“模块清”“功能全”“权限明”,股权量化到人、固化到户,维护了成员权利;以身份证号作为成员唯一识别号,平台自动生成“户编号”和“户内人员编号”,有效解决了成员户籍和土地“两头占”的大难题,实现市镇村三级联网。

“第一书记”争第一,贯穿改革全程。在海门被农业农村部列为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典型单位基础上,我市确定8个镇作为市级改革试点,全流程推进改革。明确6个镇(街)的73个村(居),整体承担“政经分离”改革试点任务,开发村民委员会财务管理核算软件,明年起试点村(居)实现分账核算。同时,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通州区股权抵押担保试点,区财政安排200万元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截至今年9月底,累计发放贷款11笔、91万元。去年以来,全市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红2053.32万元,带动全市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92个市级经济薄弱村村均形成不动产近800㎡。

党建引领 促农丰收

10月30日,位于崇川区幸福街道的“万顷良田”优质稻米基地,苏垦公司多台收割机正在收割、卸运水稻,收割之后的稻田里,大型机械正在整地。

“家中有粮,心里不慌。”2016年以来,南通共投资50多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200万亩,增加有效耕地面积6.5万亩,增加粮食生产能力7万吨。10月12日,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发改委、财政厅等5部门下发了《关于将南通市列为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化整体推进示范区的批复》,同意将南通列为示范区,系江苏这一领域唯一一个示范区。

为了进一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市农业农村局推行“第一书记”制度,以“头雁效应”带动“群雁齐飞”。“支部通过深化融合党建,带领支部党员创建全省高标准农田区域化整体推进示范区。”市农业农村局第四党支部“第一书记”彭长青介绍,党员干部带头谋划规划建设,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在全省创新提出“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建设机制。按照区域联动,整体推进的原则,在全省率先完成“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突出对未建区域、零星区域和标准较低区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提升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

与此同时,优化建设模式,瞄准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推进“小田并大田”,提高耕地连片程度;瞄准全程机械化、服务社会化、农业产业化、管理智能化的目标,优化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加大服务体系建设,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智慧农业等先进科技,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示范引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