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0日,注定会载入南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史。
当天,作为全市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临床条件、增强传染病救治综合保障能力的重点民生工程,集感染病门急诊、住院部、ICU及负压病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病房、医技供应中心等于一体,总投资5亿元的市三院扩建工程二期项目奠基开工。
当下,仍在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所有人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有了更切身的感受。当全球多地新冠确诊病例数仍在快速攀升之时,中国国内的生产生活秩序早已基本恢复正常:中秋国庆双节6.18亿人次出游;国家统计局19日发布数据,疫情大考下今年中国经济已实现正增长;在南通,全市上下正全力冲刺经济总量“过万亿”奋斗目标。
这些彰显制度优越的亮眼成绩单,赢得国外一片赞叹,却让怀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宗旨的党委、政府更加如履薄冰。市三院扩建工程二期项目的开工,正是南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南通加快补齐公共卫生短板、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重要举措。
一幢楼的背后,展现的是新时代南通市委、市政府民生为本的责任担当与人民情怀;
一幢楼的建设,完善的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更承载着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的同步提高;
一幢楼,带给这座城市和广大市民的,是实实在在的安全感。作为市三院领头人,院长蔡卫华早已感受到了这种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将以项目开工为新起点,紧盯长三角北翼高水平公共卫生临床医学中心、区域性综合医疗服务高地目标,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提高服务能力,更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通城百姓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完善全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临床条件
增强传染病救治综合保障能力
“历史上威胁人类健康最致命的杀手是瘟疫肆虐。传染病防治与人民健康休戚与共,是公共卫生体系极为重要而又核心的部分,是民生之本、社会稳定之源,也是三院的特色和根本。”在蔡卫华脑中,始终绷紧着守护全市人民生命安康的这根弦。
事实上,作为南通市新发、再现传染病与突发传染病的定点收治医院,市三院在抗击“非典”“禽流感”“甲流”“寨卡”等历次战役中,依靠强大的传染病专科优势、完善的综合医疗多学科支撑,在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中均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三院作为南通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首批省级定点医院,克服诸多困难,在完全依靠自身综合医疗力量情况下,圆满完成新冠疫情阶段性救治任务,成为全市抗击疫情“主战场”,为保障全市人民生命安全构建了一道安全屏障。
但与此同时,市三院在整体组织疫情防控救治时,更加突出感受到传统的传染病诊疗区域用房紧缺、设施陈旧、结构老化,已不能适应现代传染病管理的发展需要。“新发传染病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融合感染病、呼吸道、重症医学等多学科开展综合治疗。这一过程对院内感染的管控要求,对整个医疗流程、布局的合理性要求都越来越高。同时,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市民对就医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蔡卫华坦言,现有条件严重制约了感染病学科的建设发展,尤其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疗环境更是捉襟见肘,“只有设计合理、流程优化、配套设施齐全、信息化支撑保障程度较高,符合当代传染病临床救治特点的诊疗区域,才能很好确保医疗救治在科学规范的轨道上运行,也才能更好地保障广大患者生命安全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正是基于这样的实际,去年8月,市委、市政府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和城区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大局出发,经过通盘考虑、慎重决策,将市三院扩建工程二期项目立项批复。此后,在市卫健委等多部门的统筹推进下,项目顺利开工。
“这也凝聚着三院人多年的企盼和梦想。”在蔡卫华看来,扩建工程二期项目对医院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表面看就是一栋楼,其实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感染性疾病诊疗区域局促拥挤的状态。既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筑牢传染病防治屏障的基本需要;也是新形势下提升传染病救治能力,‘突出专科特色、强化综合保障’,体现平战结合的有力举措;更是建设长三角北翼高水平公共卫生临床医学中心的必要之举。”
放眼南通,项目推进的意义还在于提高区域整体传染病临床救治能力,市三院党委书记蒋银华表示,“三院是南通市传染病专科联盟的龙头单位,它的条件改善了、队伍夯实了、技术提升了,整个区域传染病的防治水平、诊疗水平和应急水平也就同步提升了,这样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才能让老百姓安心,让党和政府放心。”
可以预见,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完善我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临床条件、增强传染病救治综合保障能力,更加有利于传染病及相关并发症患者综合医疗服务的资源整合,在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打造“精专科、强综合”的传染病专科医院发展“南通模式”
以强有力的综合医疗水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从原来的‘大专科、小综合’,发展到后来的‘强专科、大综合’,再到现在的‘精专科、强综合’,三院发展的思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在调整完善,在这过程中我们认定一个道理:只有专科精了、综合强了,才能真正担负起政府赋予传染病专科医院的任务和使命。”在经历多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考验下,在不断适应医疗形势、格局变化中,市三院蹚出了一个传染病专科医院发展的独有模式,成为一所集医教研一体具有显著专科特色的综合性医院,得到国家及省市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
这与蔡卫华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趋势的精准判断密不可分,现代传染病诊治与传统迥异,当代社会健康需求剧增,新形势下传染病及其合并症复杂多变,沿用过去单一治疗模式及一般医疗服务,已不能满足众多病人群体尤其是疑难重杂症诊疗需求,必须与时俱进,以强有力综合医疗水平保障传染病救治。
事实上,这样的转型之路早已开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市三院在坚持专科特色的同时,尝试向综合医疗保障服务转型发展,基本建立起覆盖整个综合医疗体系的二级学科。而随着2009年新综合医疗大楼的建成使用,三院整个综合医疗发展进入快车道,至2015年以后,医院又开始了转型升级阶段的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在长达20多年的发展中,市三院通过自身努力,基本完成了由单一传染病专科服务模式向综合服务模式的成功转型。
而这也是医院综合医疗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的过程。
这期间,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专病专科脱颖而出:医院目前拥有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市级临床医学中心,重症医学、普通外科学、消化病学等8个市医学重点学科,急诊医学、实验诊断学等2个市级创新团队,感染性疾病科、肝胆外科等18个市级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其中,传染病学连续3年进入中国医科院科技量值排行榜100强。在2018年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位列省内同类医院第二,综合实力迈入国内同类医院前列。成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国中医工作示范单位”。
这期间,医院人才队伍明显厚实,截至目前已拥有近300名高级职称人才,30多名硕士研究生导师,数十位博士,在职员工超过1300名,全院形成了医教研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强大的综合实力,正是市三院在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的底气所在。
更可喜的是,随着扩建工程二期项目的建设,市三院“精专科、强综合”的发展模式迎来了更广空间、更强后劲,“项目投用后既能促进医院专科的充分发展,又有利于内部资源的整合调整,使得我们更有针对性、更有侧重点的发展与传染病相关联的综合医疗学科,进一步提升综合医疗保障能力,实现更高质量的转型升级。”
“具有传染病医院特色的综合医疗服务,才是三院真正的竞争力所在。”在蔡卫华看来,对特殊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综合治疗,风险远比普通疾病患者高,但却是三院职责所在,“作为省里明确的区域性传染病定点医疗机构和应急救援基地,市三院理应提供与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定位相适应的高水平传染病专科诊疗和综合医疗保障,并能引领、提升整个区域传染病的临床诊疗技术和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为城市发展建设做好保障。”
他们的目标直指:长三角北翼高水平公共卫生临床医学中心和区域性医疗服务高地!
“平战结合”始终保持高水平实战状态
打造一支适应未来应急需要的医疗特种兵部队
用兵一时,需养兵千日。
蔡卫华将烈性传染病临床医疗队伍形象地称之为医疗卫生战线上的“特种兵部队”,“要想在新冠等疫情袭来时战之能胜,重在平时训练积累。”
“平战结合”,也成为市三院扩建工程二期项目的最大特点。
“一般状态下,由于预防工作的到位以及‘健康南通’战略的扎实推进,传染病会逐年下降。但随着社会环境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你永远无法揣测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新发传染病,所以临床医疗队伍必须坚持长期练兵,始终保持高水平实战状态。”蔡卫华透露,鉴于此,项目的设计建设充分考虑了“平战结合”模式,打通了医院内部学科和人员限制,让医疗队伍在做好常态化的传染病临床诊疗工作同时,又及时嵌入到急危重症医学队伍的培养锻炼中,扎实提高大家应急救治临床能力,打造一支能够适应未来需要的特种兵部队。
蒋银华介绍,平时状态下,针对不同类别的传染病,新建大楼相应设置了不同流向区域,严格防止交叉感染发生,让病人住在里面更安全。同时,根据不同流向,发挥好传染病、肝病等相关医疗用房的日常综合诊疗作用,让病房使用效率最大化。而在战时状态下,这些用房又可全面转化为公共卫生应急病房和医疗用房。同时,大楼中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负压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和医学应急病房均一应俱全。根据这些病区设置,三院提前做好了相应传染病亚专科梯队人员的框架搭建和储备培训,随时应战。
在大楼中,高水平的肝病及相关传染病实验研究中心是又一个亮点。“一旦疫情发生或有哨点症状发现,实验中心可以及时追根溯源,尽早发现病毒、细菌以及其他相关病原微生物的致病菌菌种,真正做到早诊断、早治疗。”蔡卫华认为有了这样的研究平台,全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更显从容,“借助实验中心,能紧跟传染病流行发展趋势,及时做好相关临床科学研究,指导形成更加合理的传染病临床防控的相应策略和措施。”
同样,借助这一有利条件,市三院将突出临床和科研间的紧密协同,有效提升传染病临床诊治水平,并探索出医防协同模式,更好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这样,大楼的平战作用就更为凸显。南通地区特别是主城区的传染病及相关医学的诊疗需求一定能得到最大程度满足,即使遇上不可预测的未知疫情,我们也有空间、条件去应对。”
其实,对于更多三院人来说,项目的建设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改善、学科水平的提高,更在于他们从广阔的发展空间中找到了职业的荣誉感、自豪感。站在已夷为平地即将建设新楼的原工作区域,感染病学部护士长王园园满是感慨,在亲历抗击非典、新冠等疫情中,她见证了医院各类急慢性传染病及合并症并发症综合诊疗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也对未来充满憧憬,“作为三院人,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我们不断强大的祖国、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恩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关注和支持。作为承上启下的新一代三院人,我们必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蒋银华表示,“我们也会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强化医疗队伍的岗位意识,激发大家的责任担当,扬帆放飞自己的理想。”
而这理想就是:通过全体三院人努力,让南通真正成为一座生命安全岛,让病人就医更便捷、安全、舒心,让党和政府放心!
本报记者 叶国 冯启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