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监管严而不僵 市场活而不乱

2020年1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南通日报 2020年11月9日

“放管服”改革的春风吹活了市场经济的一池春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蓬勃兴起,市场活力、社会创造力不断增强,“宽进”效应日益凸显。更具活力的“放”,需要更有效的“管”。在2020年9月11日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政府部门特别是基层政府要把主要精力用在事中事后监管上,推动从“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要守好安全和质量底线,疫苗、药品、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领域,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实行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的严格监管,落实监管责任,把好每一道关口。

通州区市场监管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工作部署,积极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重构基层市场监管运行管理机制,探索实践更适合市场经济发展、更适应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新型监管模式,在全省率先立体实施“网格化+大数据” 事中事后监管,以严而不僵的“管”有力保障市场的活而不乱,充分契合了当前“放管服”改革深化趋势,体现了政府职能转变、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彰显了基层首创精神,为基层市场监管改革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板。

一、构建专业化的网格,夯实“管”的基石。

一是基层运行标准化。以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为契机,推行“一镇一分局”大网格布局,全区划分94个小网格,实施“定人、定格、定责”网格化监管,形成“区局、分局、网格”三级监管责任体系。推进基层标准化建设,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功能、统一配置、统一管理”模式全面改造基层分局办公场所,设置服务、执法、检验、办公、生活五大功能区,设立执法、特种设备专员等专业岗位,提升基层专业监管能力。建立“1+14”信息化指挥和应急管理体系,成立指挥中心,设立14个基层指挥室,全面实行值班长制度,有效提升基层网格运行质态。

二是检测技术体系化。以区级综合检验检测中心为龙头,14个基层分局、19个重点农贸市场快检室为支撑,构建农贸市场自检、监管部门快检、检测中心法检“三位一体”检测体系。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快检4万余批次、法检4000余批次,先后组织早餐店、豆芽菜、韭菜、一次性餐具等专项抽检,立案查处起49起,移送涉刑案件12起,有力保障了群众食品安全。

三是食安共治社会化。实施“食安通州联创区”建设,按照“一间专门办公室、一块标识牌子、一套信息管理系统、一批专职工作人员、一套程序制度、一套责任考核、一个宣传阵地、一个经费保障渠道”的“八个一”标准,设立64个联创区,凝聚公安、城管、农委、社区干部、村民小组的资源力量,配备协管员信息员753名、征集社会监督员160名,并开发家宴信息化管理系统,有效解决农村集聚管理、无证无照、流动展销等监管盲区,迄今已备案评估农家宴3万余户次,未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二、运用非现场的手段,提升“管”的效益。

一是非现场监督倒逼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以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领域为重点,在食品、餐饮、特种设备、农贸市场等1025家重点主体安装3159个远程视频监控设备,初步形成一张重点主体广覆盖、行为监管全天候、预警处置即时性的远程视频监控网络,倒逼市场主体落实主体责任,变被动型“要我安全”为主动型“我要安全”。坚持“隐患零积压”,实现隐患的即时提醒、即时处置和闭环管理,今年以来共下发监管执法指令6644条,点对点整改提醒9190次,消除风险隐患1447个。

二是全数据管理提升部门全领域监管效能。针对体制改革后业务平台分散的问题,研发推广市场监管信息化监管平台和移动监管平台,创新开发特种设备“一码通”、人机绑定等数据库,全面归集全区市场主体信息,对食品经营许可证、药械生产经营许可证、特种设备检验到期等实时智慧提醒,实现市场监管数据信息的“一网归集、一键点调、统一处置、综合研判”。

三是大数据分析增强风险隐患预警处置能力。树立“情报引领监管、研判制导执法”新导向,建立“1+N”信息研判机制,定期发布提示预警,信息化案源达案件总量的30%以上。通过数据分析研判,该局先后开展“利剑”“春雷”“护蕾”等“民生护卫”系列专项执法整治行动,大大提升了监管的主动性、预判性、靶向性。特别是在安全生产领域,提前发现了一批常规化监管无法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对300多家企业推送智能提醒、对118家企业开展线下约谈,切实将风险隐患消弥在“萌芽”状态。

三、坚持包容性的理念,拓展“管”的内涵。

一是“双随机”监管凸显企业减负效应。全面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入推进跨部门联合抽查,实现风险隐患“一次检查、全面体检、综合整治”。创新实施非现场“双随机”抽查,建立10个领域15个监管事项22个检查项目的非现场监管事项清单,发挥企业减负的叠加效应。今年以来,全区26个部门开展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检查1172次,共检查市场主体8325户,市场主体被检查数量比非“双随机”模式压缩8.7%。

二是包容审慎监管放大执法护企效应。建立执法检查汇报制度,对重点企业实行“执法清单制、处罚报备制”,执法办案在节点防控、办案程序、自由裁量、案件审理、行刑衔接、抽检规范、文书规范方面“七统一”,确保不任意入企、不任性处罚。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借助信息化监管指令平台,及时对企业逾期未检、许可超期等轻微违法行为提醒警示,对符合规定的60起轻微违法行为免于处罚,并帮助652家企业移出异常经营名录。

三是“企业家之家”发挥政企桥梁效应。创新“互联网+服务”模式,开发“企业家之家”服务线上平台,设置招商引资、你点我应、网上办事等十大业务板块,汇聚查询、办事、互动、预防四大实用功能,与线下“企业家之家”活动“双线联动”,精准化、一站式服务7395家实体企业。平台开通以来,共发布涉企惠企政策346条,解答咨询1185个,办理计量器具检定、信用修复等业务9000余件次,发布预警提醒和建议1万余条。

(作者系通州区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