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政企携手齐心协力稳外贸

2020年12月10日 10阅读 来源:南通日报 2020年4月4日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我市外贸企业受到哪些影响?存在哪些困难?如何积极“自救”?座谈会上,企业代表们纷纷打开“话匣子”,畅谈遭遇疫情后的种种,交流各自经验的同时,期盼政府部门拿出更多实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订单流失,企业压力倍增

近两周,疫情全球蔓延加剧导致国际贸易形势发生急剧变化,我市部分外贸重点行业、重点市场面临严峻形势。参会的不少企业代表坦言,最直观的影响有经济损失、资金链断裂、订单量下降、裁员等问题,需要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我市一家服饰贸易公司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2月10日复工到现在,南通地区达产率95%左右,预计订单整体减少50%以上。原本这段时间应是订单饱满的状态,无奈招工计划也暂缓。”

从事箱包研发和销售的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同样遭遇国外采购商推迟订单、抛单弃单的情况,这让负责人有些焦虑。“我们也在积极和国外客户沟通协商,想抓住国外‘风口’。”他说,企业正加大对健康产品的投入,申请第一、二类医疗保护用品销售资质,出口口罩、手套、手术台布等产品到瑞士、意大利、德国等地。

据市商务局调研,目前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地疫情较为严重,这些地区出口占全市出口的30.7%,主要市场需求低迷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企业信心。

先人一步,多措并举“自救”

如何积极应对、把疫情影响降至最低,成为当前我市每个外贸企业经营发展的重中之重。不少企业敏锐感觉形势变化,先人一步抢先机,提前做好相应准备。

作为我市首批复工复产的企业,南通联亚药业做了大量前期准备,2月10日当天的复工率便达到74%,2月底已基本实现正常运营。“我们共有26个外籍人员,经过规范隔离后,已有16人到通,其中15人已上岗,其余在美国、印度等地的均在家办公,对生产暂无影响。”公司总裁张国华绍,企业在疫情没有全球暴发之前大量采购原材料,目前各类原料、辅料的库存量可供生产一年以上,杜绝了产业链断裂。据统计,一季度出货量提升了39.6%,总出口收入提高了30.6%,预计全年销售额将提高25%左右。

正月初二,醋酸化工便成立了疫情防控小组,及时与国外客户沟通,目前生产稳定。董事长庆九说,欧洲、印度等地订单也有推迟的情况,企业主动抓住当前原料价低这个机会,找仓库做好原料储备,派营销人员跟踪、维护好原有客户,准备充足资金,应对后期疫情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对于未来发展他也很有信心:“一季度已完成销售额5.4亿元,全年销售额22亿元的目标可以实现。今年年底新增的产品将投产,每年能增加10亿元销售。”

虽然疫情对惠生(南通)重工有限公司在订单落地方面有些阻碍,但企业一直通过各种措施规避风险,目前在手订单价值30多亿元人民币。相关负责人安文新说:“一季度企业产值达2亿元,已经达到预期,相信疫情对企业的长期影响不会很大。”

期盼更多政策,精准帮扶

座谈会上,几家企业负责人不约而同地表示:希望相关部门尽可能帮助企业减轻经营压力,在融资贷款、开拓市场、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指导与扶持。

南通瑞升运动休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钱林希望相关部门搭建“员工共享”平台,向有条件的企业“借”部分员工,用以解决一线工人不足的窘境。南通龙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盾则建议,适当调整企业出口信保保费或对保费给予一定补贴;发挥现有专业法律平台作用,加强涉外法律援助。

传统起重设备加工出口订单减少后,南通奥曼工贸有限公司转战口罩、防护服、鞋套等产品出口市场。总经理陆华华希望,政府能加强出口企业赴境外展览的补贴力度,给企业在跨境电商平台推广方面给予一定补贴。

市商务局将继续指导服务企业应对疫情冲击、稳住外贸基本盘,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同时,加快落实各项外贸支持政策,精准帮扶企业开展对外贸易。一方面,推动金融、信保部门建立快速融资、快速理赔通道,支持有条件的外贸企业转产,支持具备资质的企业扩大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出口;推动市外贸12条政策及国家、省政策落实,在6月底做好统一兑现工作;做好原产地证书出证认证工作,为企业减免关税;做好后疫情时代跟踪分析,包括境外上游原料的仓储、外需下降导致库存增加的风险准备等,帮助企业提前做出预判和决策。另一方面,加快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外贸集聚区等业态发展和叠加创新,支持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出口基地、省级海外仓建设,帮助外贸企业消化产能、减少库存。

本报记者 刘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