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建华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定程度上说,就业一头连着老百姓的“饭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要求加快做好“六稳”工作的同时,首次提出“六保”任务。无论“六稳”还是“六保”,均把就业放在首位,绝不偶然,体现了党中央加强宏观管理的底线思维。当前,学习苏州“三大法宝”,答好南通“发展四问”,最现实、最突出的就是要坚持把保就业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全力抓好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为经济复苏提供有力人力支撑。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随着海外疫情形势的日益严峻,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将逐渐凸显。做好当前的保就业工作,要在已有政策实施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政策精准度和执行力,使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相互配合,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应、延伸服务链条,通过“下沉一线”“外引内联”等方式,深入开展“千人联万企”双招双引百日攻坚行动,实现“防疫、复产、就业”三赢。
全力确保就业局势稳定。聚焦减负增效,稳企稳岗稳定就业总量。鼓励企业直接、长期用工,落实好各项稳企稳岗的补贴政策。同时,加强对企业用工指导,支持开展企业间用工调剂。积极研究企业减负增效的政策措施,加快解决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痛点难点。复工前注重全面防控、精准对接,复工后注重服务保障、政策落实,多渠道、宽领域拓展企业用工,着力稳定就业基本面。聚焦公共服务,匹配供需提升就业质量。以应对疫情为契机,完善统一的线上就业失业登记系统和公共招聘平台,进一步优化办理流程,全面推进推广“互联网+就业服务”网上办理便民举措,提高“不见面”服务效能,积极引导选择南通人社、南通就业公共服务平台网上服务大厅、江苏政务服务APP等非接触式线上办理途径,加快推行“不见面”服务。
健全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创业,大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加强政策创新、资源整合和服务升级,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扶持自主创业,通过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发挥保障作用。打好就业扶贫攻坚战,通过赴外招聘、委托代招、远程招聘等方式,深度推进我市与汉中市县际、甘肃省、山西省等地劳务协作机制,推广使用对外劳务协作智慧就业服务平台,提高人力资源引进精准化服务水平。加大对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力度,完善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管理办法,强化分类精准帮扶和实名制动态管理,建立健全“摸排、施策、跟进、帮扶”的工作机制,掌握就业重点人群的变化趋势,整合提升就业援助政策,确保每一位有就业意愿的服务对象实现就业。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在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岗位开发计划和实施方案,尤其要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等决策部署,整合开发农村公共管理服务类岗位,确保城乡贫困家庭动态清零。
强力推进培训增量提质。贯彻落实《南通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实施技能提升“展翅行动”。完善职业培训成果的评价机制,抓紧制定准入程序、评价标准、培训合格证书发放等一系列的实施细则。推广在线注册、学习、模考的“互联网+培训”模式,合理设置培训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培训服务能力。加强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求职能力等综合性培训,重视新产业、新职业和新技能的培训。依托信息化技术,进一步完善培训过程分级分类监管机制。
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失业风险。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加大援企稳岗实施力度,放宽中小微企业裁员率标准。实施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费。全面落实失业保险待遇各项政策措施,继续实施失业保险金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加大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力度。
持续搭建供需对接高速路。重点以千人联万企、双招双引两项活动为抓手,整合力量下沉一线,靶向发力服务一线,全力帮助企业纾困减负、复工达产。充分发挥人社部门职能作用,通过完善各类稳岗政策快速兑现服务机制、强化企业复工复产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开发人力资源网络一体化服务机制等三项机制,切实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行政审批、劳动用工、交通保障、劳动关系等方面的现实困难。
人有恒业,方能有恒心。一个人有了就业,就容易安定;一个家庭有一人就业,就增加一分稳定的力量。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尽最大能力发展经济,不仅能“对冲”疫情影响,更能为实现宏大目标注入力量。越是形势复杂严峻越是奋勇前进,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实现保就业这个重要目标。
(作者系南通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