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轮值驻守小海卡口,守好境外疫情防控的南通大门
病原检测
疾控中心大楼
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2002年10月在原南通市卫生防疫站、市皮肤病防治所、市健康教育所三个独立法人单位基础上撤并组建而成,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承担全市的卫生防病任务。市疾控中心现有内设机构19个,职工168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38人,本科101人。
面对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南通市疾控中心全员动员,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整合资源、创新方法、精准施策、极限发挥,全力完成各阶段疫情防控任务。
一是科学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中心借用原血站遗留房屋在两天内完成流调基地建设,16个流调小组4个消杀组,24小时全天候驻守,一周一轮换,此举在全省属首创。启用云视频系统,配备执法记录仪开展流调工作,利用信息化手段科学助力疫情防控。成立流行病学研究室,采取挂图抗疫模式,对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判疫情走势,先后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提出防控建议20份,为科学防控,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赞誉。
二是打造全链式境外疫情防控。随着全球疫情持续快速蔓延,中心将疫情防控关口前移,严防境外疫情输入。派员支援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昆山转运点,在小海高速入口建成全省首个现场采样室,5组人员24小时坚守在由集装箱改造的“方舱”内,对所有境外返通人员开展采样和核酸检测,打造机场—昆山—小海卡口全链式疫情防控网,全力把好入通的“第一道关口”,守好南通大门,控制输入性疫情蔓延。
三是保障复工复学,服务经济社会快速复苏。创新开发企业员工健康申报系统,加强对复工企业指导。先后对沪通大桥项目部、轨道交通公司中铁一局、二局公司项目部、盐通铁路苏北指挥部等重大项目工地人员,中创区部分复工企业来通返通复工人员,以及市看守所、南通监狱、通州监狱、女子监狱等重点单位人员开展核酸、血清抗体检测,全力保障重点工程及重点领域提前进入复工复产快车道。指导全市学校复学疫情防控创新提出的“一校一员一院”制度,被《健康报》作专题报道。
四是快速高效应对重点人员和各类应急检测。湖北解封后,重点加强湖北武汉等重点地区来通返通人员的管理。加强对火车站、高速入口、汽渡等卡口检疫站人员培训与带班指导,负责南通机场以及复学中湖北武汉等重点地区来通人员的筛查。北京新发地疫情发生后,中心根据要求,紧急开展农贸市场和水产品应急检测,全市先后完成2批1400余份应急样本采样和检测,中心微生物实验室更是挑战极限,通宵作战,创下当日最高检测量达853份的历史纪录。
截至目前,南通主城区是全省唯一无疫情的地级市主城区。
不仅仅是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近年来,市疾控中心在市委、市政府及市卫健委的正确领导和省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对标争当全省“一个龙头、三个先锋”的新定位、新使命,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推进我市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力助推“健康南通”建设,各项业务均取得长足发展。
——成功处置各类重大传染病疫情。近年来,南通市疾控中心有效处置和防控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传染病疫情,发现并成功处置全省第一例甲流患者,第一例寨卡病毒病例,未发生二代病例。性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制工作取得较好成效,未发生重大疫情。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不断提升。常规开展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常风险评估和舆情监测、卫生应急演练和重大活动卫生保障等工作。每年对食物中毒、生活饮用水污染、职业中毒、核和辐射突发事件防控、预防接种不良事件处置等8支80余人的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开展卫生应急演练,派员赴德国参加在曼海姆举办的多部门联合卫生应急演练,不断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参与四川5·12地震救援和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等各类重大活动卫生保障,得到国家、省市的表彰。
——免疫规划实现全程溯源管理。为保障疫苗接种安全,建成全市预防接种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免疫规划与非免疫规划疫苗采购、供应、储存、运输和接种全环节、全过程可追溯综合管理,疫苗接种相关疾病发病率大大下降。代表江苏省对口支援四川绵竹、新疆伊宁等地,免疫规划工作“南通模式”在四川、新疆建成样板示范工程,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肯定和认可。高标准完成2019年全市儿童预防接种门诊标准化建设和城区65~85周岁老人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的免费接种两项为民办实事项目。
——慢性传染病防制居省内领先水平。南通市结核病防治信息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肺结核患者发病率及患者数逐年下降,死亡率维持在极低水平,极大降低了结核病对社会及患者家庭的影响,也为社会节约大量医疗资源。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复发肺结核病治疗新方案中远期疗效随访和推广应用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参与中美合作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关怀服务包项目和感染控制项目研究。麻风病防治工作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卫生高质量发展指标位居全省前列。2019年我市人均期望寿命和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两个高质量发展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实现以县(市、区)为单位慢性病综合防控省级示范区全覆盖,广泛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类慢病干预项目,助力“健康南通”建设。先后承担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高危人群健康促进、城市癌症早诊早治、心血管疾病前瞻性研究、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等一批国家与省级科技支撑项目。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以“健康一二一”和“三减三健”为主题开展慢性病防制与健康促进,创建一大批健康示范点和健康支持性环境。
——健康危害因素监测项目获国家级奖项。中心“水产品食品安全关键技术与标准研制”项目成果获2019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开发基于HIS系统的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与省、国家平台无缝对接。全面开展各类食品污染物和食品中有害因素监测及安全风险评估监测。每季度对52个生活饮用水监测点开展监测。持续开展空气污染(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项目。实现全市中小学校因病缺课网络直报全覆盖。
在后疫情时期,疾病预防控制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正迎来百年未有之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从未远离人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峻挑战,市疾控中心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加快补齐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短板,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提升疾控中心服务能级,超前谋划、科学布局,以加强市疾控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突破口,全面推动南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现代化。着眼长远发展,深度接轨上海,努力构建全省乃至全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南通样板”,实现单位发展新的跨越,为健康中国、健康江苏和健康南通建设而不懈奋斗!
·王诗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