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让更多农村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2020年12月18日 10阅读 来源:南通日报 2020年9月10日

     

当养老逐渐突破家庭模式,社会化养老、托老的市场需求被激活,越来越多的城市老人开始自费走进养老院;但对农村老人而言,经济上是否承受得起?观念上又能否跟上时代的脚步?

启东根据地方实际,将当地8所本由各乡镇运管的农村敬老院,统一规划建设成区域性中心院,并由当地民政部门直管,在确保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的基础上,将富余床位向社会老人开放,实现了管理的标准化。

政府兜底,五保老人日子越过越舒心

位于启东市永阳镇1号的汇龙中心敬老院,是当地民政部门统一规划的8所区域性中心院之一。

跟随院长陈燕的脚步,我们来到4号楼一层的五保区。90岁的陆荫桐老人正在走廊里吹口琴,当表演完一曲,所有老人都为他鼓掌。“口琴是来这儿后自学的,我的前半生只会务农。” 陆荫桐老人操持着一口启海方言告诉我们,今年是他入住敬老院的第13年,“政府兜底,吃穿住行统统不用我们愁,过得很舒心。”

一圈走下来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农村敬老院,贴心设计随处可见。走廊地带,沿途均为防滑地面,墙壁上设有扶手防止老人摔倒;每一个房间都配有电视、烟感、电扇、空调以及独立卫生间,热水全天候供应;床头边、马桶旁都安装了应急呼叫器。护理员黄美华和郁祖刚负责4号楼上下两层共28名五保老人的日常照料工作,“我们是24小时轮班制,敬老院为所有护理员都配发了智能手表,一旦有老人按下呼叫器,哪怕是在半夜,手表和墙上的无线呼叫系统会同步发出鸣响,收到讯息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到位并通知医务室,为老人提供24小时的医疗服务。”

据了解,目前生活在启东8所区域性中心院的共计700多名五保老人,都将自己的晚年生活交给了敬老院。

去机构养老,正逐步被农村老人所接受

“过去启东的农村敬老院,有不少是在原有村办公室或撤并废弃的村校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内部设施简陋,而且较为分散,土地利用率低。”辗转前往社会寄养区,一路上陈燕介绍说,在实行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后,院里的绿化面积已达到65%以上,如今不论是五保集中供养的老人还是社会寄养老人,居住的均为二层楼房,室内空间标准化配置,室外区域也统一安装了全方位的监控设备。

为能最大程度守护老人安全,疫情虽已趋稳,院里的防控仍没有松懈。中午11点35分左右,护理员将一份份午饭送到老人房间。2号楼里今年92岁的钱卫英和88岁的陈祝英老人是一对室友。两位老人的子女都在上海工作,搭伴同住一屋檐下,共同话题倒也不少。“孩子们很孝顺,平日里工作忙,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只会相互牵扯精力,现在养老院的条件不错,一个月寄养费约1200元,生活开心自在,孩子们空了就开车过来看看,交通方便得很。”陈祝英道出了众多老人的心声。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启东全市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已超过60%。记者从采访中能够感受到,对于越来越多长期生活在农村的老人们来说,将自己的晚年生活交给养老机构不再难以接受。随着时代的发展,养老机构环境进一步提升,“链式服务”功能愈发凸显,走出家门选择机构养老不再是一件令人抗拒的事情。

政府公办养老,服务有方保障有力

“对于机构养老,此前最大的担忧是什么?”在院里我们随机询问了几位老人,得到的答复大多集中在:害怕经济上难以承受。

那么,入住启东的公办敬老院费用高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到汇龙中心敬老院的养老服务标准化办公室。资料员张松梅坦言,“这里的价格,一般农村的普通老人都住得起。”她点开启东市敬老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菜品管理”模块说道,在这里,小到一个马铃薯、西红柿或是一包榨菜,都可以进行价格比对。启东市敬老院管理中心主任许凯华透露,目前启东8家区域性中心院每天会通过启东新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50家供货商进行价格比对,择优选购,以保障政府的民生资金落到实处。

“除了在价格上货比三家、宏观把控外,食品安全问题也是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许凯华说,8家公办敬老院每天需要用的食材,院方都会通过信息化系统告知已备案供货商提前一天按照下单量进行备货,所有食材于第二天早上7点左右送达敬老院,由仓库保管员、厨房工作人员、院务管委会代表三方对食材质量、数量进行查收和把关,“办理入库手续后,食材就被运到食堂,进入到洗、消、清等全监控流程,再经过加工和烹饪进入备餐间,最后由护理员送达老人的餐桌”。

标准化运作,从源头保障老人合法权益

专业化、标准化的管理,让启东现有的8家公办敬老院受到当地众多老年人的欢迎。而打破“一乡一院”的固有管理模式,集中力量兴建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启东花了整整3年。

据了解,启东原有的24家农村敬老院,供养对象以本乡镇“五保”对象为主,乡镇政府无暇管理,民政部门也无人事权,加之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年龄偏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尽人意。

为能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启东根据当地实际,撤销“一乡一院”的农村敬老院管理体制,投资7400余万元重新建设由启东市民政局直接管辖的区域性中心敬老院,近三年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对敬老院实施“双改造、双提升”,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提升软硬件,同时对管理和服务人员全部实行社会化招聘,不间断地开展专业训练,护理人员实现持证上岗,并享受岗位职业津贴。

“通过采取定岗、定薪、薪随岗定,基本工资加绩效考核的灵活薪酬管理,改变了敬老院用人问题上松散随意的状况,实现了人事管理的规范化。”启东市民政局局长陈玲说,这两年,启东的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各中心敬老院确立各类服务标准249项,涵盖老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机构建设和社会参与等全流程服务要素,“我们将制定的《启东市养老服务标准汇编手册》在8所中心敬老院及38所民办养老机构全面推广,不断发现问题,补充修订,形成自我完善机制,努力使这一创新模式在从源头上保障五保老人合法权益的同时,更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提供样板,让更多的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更加安稳。” 本报记者 李 彤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