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发生之后,经过前期的假期延长、停工停产,到后来的复工复产,不少行业企业的劳动关系出现问题,劳动人事争议随之出现,“上半年全市各级仲裁机构共处理各类劳动人事争议案件4228件,主要都集中在4至6月,占去年全年案件量的35%。”24日,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院长陈雨生介绍说,这当中立案处理的2000多件案件95%以上都已结案,为劳动者争取工资、加班工资、经济补偿、工伤待遇等共计7346.21万元,全市的劳动关系形势总体稳定。
保障权益,疫情期间持续服务
有关劳动关系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疫情一级防控期间,无法提供面对面服务,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多次向社会发布温馨提示,引导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通过调解服务平台、电话、邮寄方式进行立案或反映诉求。截至3月2日恢复窗口现场接待,全市共接受电话登记73件,电话咨询13500人次,通过专家调解平台处理相关案件达329件。
由于疫情防控期间职工未能提供正常劳动,企业逐步复工复产后,涉及年休假使用、工资支付标准、轮岗调休、劳动关系解除等问题的争议明显增加,“仅4月立案受理的争议案件就达407件,比去年同期增长10.2%。”陈雨生说,对此他们早就有所准备,并且提前作了谋划。
3月初,企业复工复产之后,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第一时间组织对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调研,与市青商会一起深入4家企业,了解疫情形势下的企业劳资状况,并现场进行业务培训和咨询服务;与市工商联联合召开座谈会,提供劳动关系相关法律服务,8家大型商会现场进行咨询;向国务院报送“疫情影响下的劳动争议形势分析”,向市委报送“新冠疫情对当前劳动关系影响情况分析”,提供决策参考。
超前介入,强化源头化解争议
受沪苏通大桥通车及各地疫情防控影响,交通运输业、旅游业面临巨大困难;春节前后本就是建筑业欠薪案件高发期,再加上疫情期间停工、复工后新出现的工伤事件等,建筑业出现群体性案件的可能性也很大……在对建筑、纺织、交通运输、服务业等行业的调研中,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发现,不少企业受疫情影响,亏损严重,便时刻留意群体性争议案件的苗头。
“某企业要一下子开掉480多名劳务派遣人员,如果处理不善,肯定会成为大问题。”陈雨生说,得知消息后,他们立刻介入,对企业进行政策指导、提供法律服务、帮助制定分流方案,最终平稳处置,“一方面要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劝导职工要有和企业共渡难关的理念,企业确实有实际困难,也要给企业喘息的机会。”
据了解,4月以来,仅市区劳动仲裁机构就处理了10人以上的群体性争议案件11件,涉及人数1300余人,对维持社会稳定大局起了重要作用。
为强化源头化解争议工作,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除了要求发挥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企业劳动调解组织及人民调解员的作用,还与市工商联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联动协调化解机制的意见》,强化企业、商业协会调解化解劳动争议纠纷的功能,“让各个商会的法律服务工作联络员也兼职‘矛盾纠纷调解员’,在全市行业协会普遍建立劳调组织,实现劳动争议前置调解制度化。”陈雨生说,下个月将对20名调解员进行培训,确保大家持证上岗。
裁审衔接,互联网+凝聚合力
8月14日,由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共同开发的“支云仲裁庭审系统”正式启用,率先在全省实现了裁审庭审系统的互联互通,将为广大案涉劳动者、用人单位及其他仲裁参与人、代理律师等提供更多便利。
“仲裁作为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前置程序,实际上为法院减少了工作量。”市中院副院长刘碧波说。因此他们主动与劳动仲裁部门对接,将劳动仲裁的个别化需求嵌入法院自主研发的“支云庭审系统”,让仲裁庭审也可以在云端进行。
“‘支云仲裁庭审系统’上线后,我们的仲裁工作将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陈雨生说,一些案情简单或者当事人不便到庭的案件,就可以选择在线上进行;当事人不服仲裁结果要去法院起诉的,法院可以直接在系统调阅电子卷宗,案情、仲裁过程一目了然。
“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裁审衔接工作,与两级法院紧密合作,构建了以裁审衔接为核心的劳动争议多元联动化解机制,成果丰硕。”市人社局局长凌建华介绍说,两部门联合发布年度劳动争议十大典型案例、年度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年报等,全市劳动争议预防化解工作稳定发展,“疫情期间,面对大量、复杂的劳动争议,我们两家还研究商定了涉及疫情的劳动争议裁审口径,并印发全市仲裁机构,让基层调解员可以快速、准确处理相关争议。”
今后,劳动争议仲裁部门将建立劳动人事争议预防群体纠纷协调机制,强化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强化案前调解,人民法院强化诉讼调解,最大程度争取以调解方式钝化矛盾。
本报记者 何家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