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通就业大学毕业生
朱梅
上海市北高新集团(南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戴晔
圣德曼铸造海安有限公司总经理 田迎新
“江海英才计划”资助对象、欧本董事长 陈明
江苏省优秀企业家、中天科技集团总裁 薛驰
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 徐金龙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建成投入使用后,将成为沿海重要的铁路、公路过江通道,对尽快实现沿海铁路全线贯通,进一步完善区域交通运输结构,提高过江通道运输能力,促进长三角社会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而通沪铁路通车后,南通本地的服务外包企业可以更多地承接科技高地的外包服务业务、提供外包服务人才输出,科技高地的企业也可以利用交通条件将服务中心、分公司、区域总部放置在南通,同时高端技术人才也可以到南通进行创业,南通的城市创就业竞争力会大为提升。
跨江融合, 打造发展样板
“从苏州工业园区到苏锡通园区,我见证了南通和苏州从‘隔江招手’到‘跨江握手’再到‘相濡以沫’的过程。如今,随着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通车,我相信会见证南通和苏南地区‘融会贯通’的时代。” 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徐金龙充满憧憬。
2019年,徐金龙到苏锡通园区任职,开启了“双城记”工作生涯。“桥梁是很好的通道和纽带,城市距离拉近了,跨江联动发展也不断激发出活力。”徐金龙说,从“互连”到“互通”,跨江联动发展让合作发展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实践证明,经过多年发展,两个跨江对接苏南的园区——苏通园区和锡通园区在招商引资、产业聚集、产城融合、投资环境等方面都表现不俗,打出了一组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南通正加速全方位融入苏南,跨江联动也迎来更大格局,苏通园区、锡通园区首当其冲。从今年3月中旬起,这两个园区一体化运作开始启动,苏锡通园区也于5月正式成立,一举成为南通、苏州、无锡三市跨江联动开发、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示范园区。目前,园区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一座宜商宜居的现代化新城正在加速崛起。
“从苏通大桥到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从苏通园区、锡通园区到苏锡通园区,不久将来,我们会看到一个跨江融合发展样板示范区的成长轨迹。”徐金龙坚信,一座桥就是一个连接四方的通道,跨过桥,苏锡通园区将更好地走向苏南、走向长三角、走向全国。
本报记者吴霄云
共享发展机遇, 与南通一同成长
“无论是对南通,还是对国家,这都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超级工程。可以说,从2014年开工建设以来,大桥的每一个重大工程节点、每一次重要的建设突破,我都由衷地感到高兴和期待。”
与每一位南通人一样,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薛驰对沪苏通公铁大桥建设满怀关注与期待。不同的是,作为江海大地上成长起来的一位优秀民营企业家,他所关注的,不仅仅是这座大桥的工程规模、施工难度、技术水平等刷新了中国桥梁乃至世界桥梁建设多项纪录,更是这座大桥作为沿海重要的铁路、公路过江通道,对完善中国东部沿海区域及长江两岸交通设施、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版图重构的重大意义。
“大桥通车后,南通与上海、苏南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对于中天而言,更有助于我们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薛驰说,交通的便捷、交流的畅通,企业与上海、苏南新兴产业的对接机会会更多,有助于发现新机遇、开展新合作。更让他兴奋的是,当前,我市正抢抓重大战略性工程实施机遇,着力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迈向跨江融合发展新时代。张皋、海太、北沿江高铁等过江通道项目得到规划支持,未来南通将形成“八龙过江”交通格局。他说,这相当于打通了南通向南不通的“任督二脉”,为南通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融入苏锡常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带来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
本报记者卢兆欣
在南通创新创业, 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前不久听说南通有8个过江通道项目获得国家规划支持,未来将形成‘八龙过江’的格局。现在马上就看到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通车,太令人兴奋了。”上海欧本钢结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明对南通区位、交通的变化十分关注。去年9月,由他创办的南通欧本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在南通经济开发区奠基,预计今年7月开始试运行。
“南通是有名的‘建筑之乡’,我们觉得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美丽的城市面貌,深厚的文化底蕴,再加上优惠的人才政策,我觉得在南通创新创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上月,陈明成为2020年“江海英才计划”资助人选,南通欧本也成为获得最高300万元奖励的三家企业之一。在建的南通欧本城市安全研发中心及生产基地项目占地近60亩,将来主要以生产“捷约”系统组件以及“优肋”叠合板产品为主,预计达产后年产值约5亿元人民币。
“大桥和通沪铁路通车后,南通区域优势更加明显,更加融入苏南、对接上海。优越的交通环境会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客户和发展机会。”陈明说,过江通道的建成通车,是南通交通格局的重塑,更展示了南通发展攀高争先的豪情。他表示,将依托南通的产业和区位优势,构建设计、研发、工程、生产和市场紧密衔接的完整技术产业链条,把南通欧本打造成为创新结构产品制造基地和示范工厂。
本报记者张烨
助益企业发展, 分享一体化红利
“当初我们选择落户南通,就是看中了沪通日益便捷的交通和两地融合发展的‘亲密度’。”
在田迎新看来,通沪铁路建成通车,给企业带来一次难得的发展契机。他介绍,圣德曼铸造制造基地都在海安,但是上海依旧保留了一些研发人员和销售人员,高铁的通车,让企业的运作更方便了。“我们很多高管、技术骨干、员工都是上海人,最初来海安时,特别担心这类人才的流失。通沪铁路的通车,大大缩短了海安到上海的时间,不仅让我们员工往返上海、海安更方便了,也让我们的客户来海安基地考察更方便了,这对我们的长期发展有很大的助益。”
“上海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很多前沿的科技成果在上海研发,与上海的物理距离近了,我们企业便可以更好地对接这些科技成果,让它在我们的厂区内实现转化,这必将给我们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增长与突破。”田迎新坦言,随着通沪铁路的开通,海安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步伐更快了。
田迎新认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海安是受益者也是贡献者。从受益者来说,海安可以吸引投资、技术创新、人才集聚、产业创新,也有了更多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机会,必将获得更多的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从贡献者来说,海安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海安的工业基础比较雄厚,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海安必将成为新一轮发展的‘兴奋点’‘聚焦点’和‘崛起带’。”
本报记者赵勇进 本报通讯员吴薇
乘跨江融合东风, 建产城融合示范区
2020年,是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扎根南通的第10年,也是戴晔跨江北上在通工作的第10年。“非常荣幸见证了、参与了南通这座城市的十年成长,这是我十分重要的人生经历和烙印。”戴晔说。
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一个沪通跨江合作、致力于打造跨江融合的科技生态示范城的新型园区。10年间,在两地携手努力下,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完成了从“乡村田野”“偏远城郊”到“现代化产业社区”“跨江融合科技生态示范城”的华丽蜕变。
随着通沪铁路的建成通车,上海和南通的距离被拉得更近,这将为两地经济交流合作创设更多有利条件。戴晔介绍,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位于港闸区,距离高铁站15分钟车程,南通地铁一号线在园区内设有两站。待地铁建成通车后,全程铁轨交通无缝衔接,便捷的交通出行方式,使得科技城能够快速连接上海城市网络,成为南通与上海对接的门户和排头兵。
“对于通沪铁路的通车,园区上下满怀期待。”戴晔说,借此东风,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将继续秉持上海市北高新品牌精神,深度融入南通新一轮发展,“努力成为产业集聚度更高、业态拓展更加多元、品牌影响力更加深远、园区管理更加精细、功能配套更加完善的精品园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现代化产业新城”。
本报记者任溢斌
南通越来越好, 会有更多“雁归来”
算一算,朱梅从上海读完大学回到南通工作,已经一年多了。从媒体上得知通沪铁路即将通车,她的第一反应是,以后去上海读书的师弟师妹们有福了,“当然,自己回母校、在上海逛吃逛吃也更方便了。”
朱梅是海安人,2015年从海安高级中学考进了上海大学。朱梅读的是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毕业后,朱梅对未来有了自己的打算,“就想回南通来工作,而且我也能感觉到南通需要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生。”朱梅甚至都没有考虑苏南的城市,直接就开始向家乡的单位投递简历,并顺利地在南通新东方学校找到了职位,“教高一高二的孩子们数学,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总是很愉快。”朱梅说,回通一年多,幸福指数蛮高的:房租不贵,上下班的路上还有邻居的爷爷奶奶跟她打招呼;休息的时候,和同事们相约去吃好吃的,去滨江公园看夕阳,去网红店打卡……“最喜欢南通的就是这些‘人情味’,这也是一些外地同事留在南通的理由。”
在上海读书的时候,从海安坐大巴到上海,一般需要三四个小时,遇上苏通大桥堵车,那更没数了。“有一年国庆节,大巴从白天开到晚上,后来我再也不在节假日回家了。”朱梅说,现在从南通坐动车回海安,半个多小时就到了,和家人的时间距离短了、心里距离近了;大桥通了之后,从南通或者海安坐火车去上海会变得很方便,时间变短、不会堵车,“南通和上海的时间距离短了,心理距离也会变近了。”
本报记者何家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