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力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2020年12月15日 10阅读 来源:南通日报 2020年1月6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按照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整治食品安全问题联合行动的总要求,市农业农村局依法履职,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坚持“产出来”“管出来”双向发力,高点站位、高标推进,检打联动,从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不断推进农业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

新春伊始,该局透露:去年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保持了总体平稳、逐步趋好的发展态势,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有效保障了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铸造利器,密织蔬菜“安全网”

切样、称重、静置、水溶……近日,市农业农村局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新闻发布会暨检测实验室公众开放日活动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实验室,技术人员向市民代表和媒体记者现场展示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流程,从拿到产品到检出结果,不到40分钟。巨资投入铸造的蔬菜安全利器,小试身手。

“空心菜毒倒老夫妇”,这些前些年见诸报端的新闻因此消失。如今,无论你走进哪家菜场,蔬菜,特别是叶菜农药残留问题已圆满解决。在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方案时,市农业农村局将蔬菜、禽蛋、猪肉、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农药、兽药添加禁用成分列为重点,蔬菜农残,又是重中之重。早从2012年开始,我市投资1000万元启动中心项目建设,购置液质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等全套国际一流仪器设备,农产品质量检测水平和检测效率显著提高,检测参数增加10%以上,检验效率提高2.5倍以上,在全国地级市农检机构中率先通过国家实验室认证、农业农村部农产品检测机构资质考核。

“目前标注着‘有机’‘绿色’等各种称号的农产品,据说已经占到全市农产品总消费量的35%以上,安全可靠。可我就是贪便宜,爱买郊区菜农在新村周边游卖的小菜,怎么确保安全?”1月初,光明社区居民王大鸣按照整治行动举报电话,致电农业农村局。

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崔恒友介绍,从高毒高残留农药定点销售等环节,我市实施源头监管,密织“安全网”。全市各地面向小农户、规模种植大户、专业化服务组织、农药经营者等开展“科学使用农药”培训46次,培训总人数3520人次。培训后进行职业技能和法律法规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并持续抽查整治。今年中心3360个样品质量安全监测结果显示,总体合格率为99.6%,全省第一。

田头到餐桌,全链条高压严管

从田头到餐桌,从生产到流通,“产出来”“管出来”双向发力,我市从源头加强农药经营监管,各地农药经营点检查全覆盖,对台账记录不全、管理混乱等问题,责令限期整改。去年6月以来,全市检查农药经营点2038家次,出动执法人员1628人次。

“一只苍蝇飞过去,一眼就能看出雌雄。”各级检查人员以对百姓生命负责的担当,练就了严格执法的“火眼金睛”。海安县农业执法大队检查人员在大公镇北凌村蔬菜主产区一农资经营点,发现半箱蔬菜限用农药“毒死蜱”,没有销售记录,农资经营点人员推说是桑园上使用的,当即责令销毁。海门市农业执法大队接到举报,悦来镇某农资店将农药与粮食混放,执法人员立即赶到现场拍照取证,按照要求处罚。

农资打假,农业执法部门坚持检打联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去年7月,如皋例行执法检查,发现江安镇陈兵农业技术服务部经营假农药,立即取证扣押,严厉处罚,震慑售假。同时,在重点时段,对重点的农产品开展监督抽样,加强投入品使用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禁限用农药、假冒伪劣农药、隐性添加农药等行为,市各级农业执法部门去年抽检蔬菜、水果样品3000多份,检测合格率达99%。

农资监管多层级、多部门联合行动,从流通延伸生产,面对农产品生产主体联合检查同步实施。各地自去年6月至今,共出动检查人员1236人次,检查2493家次农产品生产主体。各地以镇为单位,全面开展蔬菜生产禁用药及用药安全间隔期宣传,组织发放《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严禁使用国家禁用农药的通告》及《蔬菜常用农药品种安全间隔期 》宣传单页共3000余份,强化基层蔬菜安全用药监管意识。

大数据可追溯,监管“一条龙”

“只需轻轻一点,农户便可通过农资管家APP量身定制电子处方,获得技术支持;而我们通过监管平台便可实时监管农药处方等数据……”据农业农村局执法大队邹新华介绍,去年底,我市建成了大数据全覆盖的农业执法智能处理平台和投入品可追溯平台,初步建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投入品可追溯体系。

大数据广域覆盖,我市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规模不断提高,有效推动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制度的有效衔接。目前,我市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上注册的农业经营主体有132家、监管机构8家。在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上注册的农业经营主体有527家,溯源产品697个,建立生产档案888个,溯源批次1708批,打印溯源标签249100张,逐步形成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一条龙”。

大数据与网格化监管连通,打通农产品监管的“最后一公里”。海安市推行“一屏二图三表四责”网格化监管,即显示屏、监管网格图、监管对象点位图、监管对象表、监管员表、协管员表、监管所职责、监管员职责、协管员职责、检测员职责,效果良好,网格化监管机制全市推广,稳定村级协管员队伍,专业的人做专业事,全程监管能力全面提升。

更为令人欣喜的是,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正在完善,以省级追溯信息平台为载体,我市印发建设标准、召开追溯动员会,实现追溯企业产品带码上市,南通市区市场探索全面开展市场准入机制,倒逼产地合格准出。

绿色生产诚信建设,打造“放心肉奶”

高压严管,绝不让病死猪上市。我市严厉查处无证屠宰、屠宰病死猪、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等违法行为,各生猪屠宰企业都能按照要求,配备了足额且经过培训取得上岗资格的肉品品质检验人员,并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做好工作,杜绝了不经肉品品质检验的肉品出场。

崔恒友介绍,通过驻场官方兽医对生猪屠宰环节进行督查,并做好督查记录;通过视频监控对生猪屠宰企业进行检查;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召开屠宰企业及驻镇畜牧兽医站站长及驻场官方兽医例会活动加强知识培训。全市共检查生产企业及经营单位1475多趟(次),查处问题14起,销毁问题生猪产品1.4吨,销毁其他问题产品1吨左右,累计涉及金额7.07万元。生鲜乳专项整治方面,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对全市2家生鲜乳收购站、5家奶牛养殖场进行了多频次全面检查,全年未发生一起质量安全问题。

依托无害化处理信息化平台,我市对畜禽生产实施过程监管。海安等县(市、区)已建成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畜禽无害化监管平台,实现无害化处理及畜牧业管理的转型升级。

绿色标准生产和诚信体系建设,引领“放心肉”和“放心奶”建设。以发展绿色食品工作为关键抓手,锁定“2022年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将达到60%以上”的目标,我市积极推广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种养结合等技术,严格控肥、控药、控添加剂,规范农业生产过程。大力推进“二品一标”认定工作,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着力打造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去年成立了全市绿色食品企业申报检查专家库,开展绿色食品企业现场检查30多人次,全市已有10个绿色食品通过了农业农村部的第一次评审,59个绿色基地方案通过了省级评审,如皋市获批国家第二批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海门山羊”获批国家农产品地标保护项目。

数说成效“五个一批”

去年累计查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91起,销毁问题农产品1.4吨;涉及金额16.32万元,责令整改51起,取缔无证照企业11家,移送司法案件数2件。

——销毁一批假冒伪劣产品。全市累计销毁不合格生猪产品1.4吨。另有南通源正油脂有限公司生产不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饲料,被农业执法查处后,立即对该批次饲料全部追回,并集中进行销毁。

——取缔一批违法违规主体。在检查中,对无证经营、证点不符、销售禁用药、违规销售高毒和限用农药的经营者一律从重处罚,累计取缔无证经营主体11家。

——严惩一批违法犯罪分子。如皋市于去年7月5日上午接市长热线,举报人称新皋桥北农药销售点私自卖违禁农药。接举报后,执法人员立即赶往现场对如皋市颐园农资经营部(陈俊)进行调查,发现当事人店内摆放有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25%丙溴·灭多威浮油(2箱,予以登记保存。7月19日经局批准立案,8月5日调查结束,8月12日送达了《行政处罚告知书》,当事人在法定限期内未提出陈述申辩和听证,8月16日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没收违法所得1080元;罚款10000元;没收25%丙溴·灭多威浮油2箱。当事人于当日履行处罚决定,8月20日结案。

——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全市农业系统在市县两级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公示栏、江苏省市场信息监管平台公示曝光宝园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先锋种业有限公司等违规违法失信行为16条,形成了震慑力。

——完善一批制度设计。一是联动执法机制。市场局和我局制定了联合执法行动方案,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采取联合执法,直扑根源,将可溯源的市场检测结果应用于农业执法。二是推广“一屏二图三表四责”网格化监管机制,强化了基层监管工作。三是形成定期检查通报制。组成农畜水联合检查组,开展联合检查,并将检查简报直接通报到各地政府,强化了政府属地管理责任。

质量安全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同步实施。目前,全市县(市、区)相继开展建档工作,建立信用档案1600余个,2019年底,基本实现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全覆盖。我市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评价等级标准以及分级管理模式,创建市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202个,全部纳入质量追溯平台,开展农资经营规范化示范店培育创建,“红黑榜”制度即将全面落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