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报道(下)
初秋的宁蒗,分外美丽。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满山遍野的索玛花迎风摇曳。当地教育局同志说,彝语中的索玛花就是杜鹃花。在彝家,她是迎客之花、幸福之花。
32年前,漫山遍野的索玛花迎来了海安老师。他们的年华在这片土地绽放,为各族人民迎来幸福安康。
落实行动,奋力托起成才梦
“老师,你为什么从那么远的地方来这儿?”“我走进大山,是为了让你们走出大山。”2001年,28岁的蒋蓉和丈夫丁爱军一起去宁蒗支教,一待就是15年。岁月的沧桑不经意间爬上了额头,她依然记得第一节课上一个彝族女孩的提问。
32年来,一批批海安老师走进大山,将“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落实于具体行动,把宁蒗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奋力托起他们的成才梦。
杨贵宇出生在宁蒗县战河乡的一个贫苦家庭,谈起景宝明老师,这个七尺男儿眼圈红了。“那时,像我这样家住山里的孩子会带上一学期生活费,一直待到放假。有一年放寒假前,县里临时通知要补一周课。我们几个没有吃饭的钱,就打了退堂鼓。景老师知道后,把我们叫到宿舍,每人塞了20块钱,让大家安心读书。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么多年,班上不少同学的学费、生活费甚至医疗费都是他垫的。”
一个孩子因贫失学,一个家庭就可能因学致贫。课堂里一个也不能少,景宝明式的爱心善举一直在接续传递。第九批支教老师发动社会爱心人士,3年为学生捐款超过30万元,让160多名贫困学生受益;石朗俊老师倡导成立爱心服务队,多方筹集资金为学生配备MP3,强化学生英语听力训练;谭爱斌老师通过微信筹集10万元、羽绒服40件,让孩子们温暖过冬……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海安老师的学识让人钦羡,品格更令人仰慕。在宁海中学首届学生李联鸿记忆深处,有一堂难以忘怀的课。“那天早晨,老师摔伤了三根肋骨,大家都觉得不会上课了,教室里吵吵闹闹的。可当上课钟声敲响,老师竟然来了。他一边打绷带,一边上课,同学们瞪大了眼睛,教室里安静极了。”李联鸿说,那天的事自己一辈子也忘不了,他第一次感受到人是需要点精神的。
杨才华高考时,因为志愿没有填好,错过了心仪的学校。在外打工时,他收到了海安老师写来的信。信中说,挫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愿你重整旗鼓,向着目标继续攀登。受到鼓舞的杨才华重新走进课堂。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通过成人高考,被西南政法大学录取。
如今,杨才华已是宁蒗县信访局局长。提起海安老师,他感慨道:“是他们改变了我们的命运。”现在,宁蒗县的公务员和事业编人员共有7000多人,近一半是海安老师的学生。
观念引领,催生改革和竞争
今年高考,宁蒗海安(2)班学生卢磊以709分被清华大学录取。久藏心里的梦想照进了现实,这个彝族男孩对大山外面的世界满怀期待:“是海安老师鼓励我为理想拼搏,是他们帮我推开了走出去的大门。”
志不强者智不达。海安老师将扶志与扶智结合起来,勉励和引导学生树立为美好生活奋斗的信念。他们奋然为之的精神,也深深鼓舞和影响了宁蒗干部群众。
原宁蒗县教育局局长金克鲁史说过,海安老师不但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育方式方法,而且更新了我们的思想观念。海安教师的宿舍亮灯总是比我们早两小时,熄灯总是比我们迟两小时。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们的精神面貌和思维方式也改变了,工作节奏加快了。
2016年,梅晖老师第二次去宁蒗支教时,在一家快递公司遇到了自己10年前教过的一名学生。昔日的学生激动地握住梅晖的手说:“我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您当年的教导让我铭记一生。从你们海安老师的身上,我明白了‘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的道理。现在我开了这家快递公司,过上了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海安带来的观念和习惯引发的“裂变效应”,催生了宁蒗社会各方面的深层次改革和竞争。当地各行各业喊出“向海安老师学习,为家乡宁蒗奉献”口号,大刀阔斧推进改革,聚精会神干事创业。全社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风气更浓,科教兴县的战略深入人心。1990年宁蒗跨入全国民族教育先进县行列。
三十二年一股劲,教育发展蓄积和激发出来的能量促进了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1988年,全县财政收入仅696万元,到2019年,已达3.1亿元,增长了45倍;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197元增长到2019年的19360元,增长了98倍。脱贫奔小康,宁蒗步履铿锵。
勤恳耕耘,播下友谊的种子
小凉山居住着彝、汉、摩梭、普米、傈僳、纳西、藏、白、壮、傣、苗、回等各族人民。由于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不同,长期以来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碰撞和隔阂一直难以避免。
因为不了解当地风俗禁忌,刚到宁蒗不久,赵曙凌就闯了“大祸”。上课时,他顺手抚在一名男生的头顶上。岂料对方好像受了天大的侮辱,一脸怒气夺门而去。
原来,彝族人认为,头顶上住着“天菩萨”,除了活佛别人摸不得。“这错误很严重,必须诚恳地向老乡道歉。”当天下午,手术伤口未愈的刘效宁按照当地最高礼仪,拎上两瓶酒,和赵曙凌专程前去赔罪。看到刘老师的伤口还渗着血,赵老师鞠躬行礼,老乡非常感动,立刻拉两位老师坐下喝酒,还以“兄弟”相称。从此,“海安老师是能交的朋友”在当地渐渐传开了。
团结一家亲,心近情更浓。连续四轮支教的蒋柏森,只要少数民族教师家中有红白事,就一定要登门看望;闾祥泰放弃休息时间,常年免费帮助少数民族群众修理电器;李培余寒夜里为白族学生送棉被;周政老师连夜摸到停学的彝族姑娘刘代金家,送上了师生802元捐款,并苦苦说服家长让孩子完成学业……
一批批海安老师与当地人民携手播下的友谊种子,绽放出绚丽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1999年9月,宁海中学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宁海中学党支部书记张达峰穿着彝族盛装,在人民大会堂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捧回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奖牌。
32年风云兼程,32年满载荣光。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江苏“时代楷模”“江苏省文明新风集体”“江苏民族团结最美人物”“江苏好人”“2019江苏教师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30多名支教教师分别获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西部人才杰出贡献奖”“云南省优秀教师”“云南省边疆山区少数民族教育特别奖”等荣誉称号。
闪光的荣誉诠释的是不懈的坚持、坚韧的奋斗,伟大的功绩凝聚的是无悔的奉献、不尽的情怀。213名海安老师坚守三尺讲台,播撒文明和希望的种子,为小凉山教育事业勤恳耕耘。曾经的教育荒地化为沃野,这里桃李芬芳,这里充满希望。
本报记者 郭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