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创生特色课程 促进儿童生长

2020年12月10日 10阅读 来源:南通日报 2020年6月16日

作为通师二附集团内的重要一员,以及情境教育推广基地学校,崇川学校建校伊始就深深烙印着情境教育的文化符号。精心规划设计的崇川校园,处处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老师们加以创造性的利用。

为了让学生亲近自然,亲身体验,在播种、耕耘、收获中获得知识,在实践中培养劳动观念,在劳动中提升意志品质,学校种植园的土地被平均分给了四年级的十三个班,各班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了解植物的种类、特点及成长过程,构思各班园地的专属昵称、作物。

又要和“荒草地”打交道了,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地钻进地,尽情地探索起来,瞧瞧,他们都发现了什么宝贝?懒婆娘、婆婆纳、一年蓬、泥胡菜、野豌豆……一丛丛,一簇簇,在这儿每走一步,路过的皆是风景。越往里走,同学们就越兴奋。“看呀,竟然有这么肥的蘑菇!”“这里有一棵小桃树!”“苣荬菜?我爷爷跟我提过,好像还可以清热解毒哩。”“这怎么这么眼熟?好像是……苍耳!它是哪个小动物带来的呀?”……不一会儿,露珠、花粉裹了满身,乐了满怀。叶子下还会藏着什么呢?蹲下身、拨开叶、凑近瞧,嘘——它们来了:蚂蚁、蜗牛、小瓢虫、蚯蚓、蜈蚣、癞蛤蟆……拿起镊子,装进瓶,放大镜下仔细看,真神奇!

“种植园”校本课程,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田间地头”学习、探究,在综合拓展活动中提升素质、获取真知,在天地间感受自然的美妙与生命的可贵。

菜园里的种植实践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为作文教学提供了素材。学生坚持写种植日志,发展了细致观察的能力和细腻丰富的情感。数学课,走进种植园,拉起手,围一围,估一估,这片地有多大?拉出卷尺,测一测,长和宽是多少?算一算,面积又是多少?小组合作,开动脑筋,为怎样用好这一块土地做好计划。折一折,剪一剪,用轴对称的原理剪出一个个小稻草人,这些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善于发现,乐于思考。英语课上学习关于蔬菜、水果、花卉的单词,阅读与种植相关的英文绘本,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英语。体育老师带领孩子们在田间地头训练体能,开展提水接力等劳动游戏。科学课在讲授“植物的生长变化”“食物中的营养”等章节的知识时,组织在种植园里观察实践,记录观察日记,让知识学习生活化。音乐课上欣赏歌曲《绿色中国》,学唱劳动歌曲,让孩子们在园地劳作时喊出响亮有韵味的劳动号子。美术学科直接在菜园里上写生课,引导学生们用五彩画笔记录着蔬菜开花、拔节的过程,带领学生欣赏劳动主题的世界名作,指导学生设计种植园种植图,以审美的视角打造富有美感的崇川园景,走出了课程育人的多样途径。

·锋语·

建设“新优质学校” 让更多学校“优起来”

——新优质学校系列报道十四

崇川学校大门照片

发展教师 课程育人

办学九个年头的南通崇川学校,目前有两个校区,九个年级,111个班,5000余名学生,400余名教职员工。学校以“向上向善”校训为核心,秉承“让每一朵花儿美丽绽放”的办学理念,塑造“大爱大智大美”的教师群体形象,培养“乐学乐思乐行”的新时代好学生。获评新优质学校以来,学校传承开新,着力发展教师,成就学生。

发展教师 为学校续航赋能

针对学校办学历程短,年轻教师多的现状,学校将发展的视角聚焦于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为老师们找准发展坐标,搭建多元化成长平台。

在“教师是学校最宝贵财富”的人才观的引领下,学校积极实施“璞玉雕琢工程”,小学部紧扣“六字”方针研修:练、展、赛、引、研、走。开展系统的基本功训练,分层执教“亮相课”“成长课”“成熟课”“示范课”展示研讨,结合校内外各级各类竞赛、青蓝结对、邀请区内外名师组建学科研讨小分队定期研讨、倡导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等方式,不断锤炼,引领发展。中学部采用“四轮驱动”策略——名师引领,同行互助,制度护航,评价保障,不断凝聚新生力量,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学校将粉笔字展示作为培养青年教师基本功的第一步。每周一,科培处在青培群里布置本周粉笔字的书写内容。每周三、四清早,老师们便把各自的小黑板放置在校门口的花坛边展示,吸引众多老师和学生驻足欣赏、点评。期末,举办粉笔字现场大赛。寒暑假,钢笔字、毛笔字、绘画……老师们持之以恒,勤练基本功。95后王老师,参加区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脱颖而出,最终获得市级一等奖,她是所有参赛选手中最年轻的老师。赛后分享心得时她说:“非常感谢学校平时的基本功培训,才使我这次比赛更有信心。”

听,学校报告厅传来了优美的声音,那是学校学科素养大赛30周岁以下语文教师在参加朗诵比赛,老师们以字正腔圆的发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精彩演绎朱自清散文《匆匆》的意蕴。“不带任何资料和通讯工具,90分钟内独立完成”是现场论文大赛的要求,对每位教师的身心和“家底”都是一场考验。老师们全情投入、才思飞扬,安静的电脑房只闻此起彼伏的击键声。另外,数学教师的命题能力竞赛,英语教师的英文朗读与写作竞赛、音乐教师的弹唱竞赛、美术教师的绘画创作大赛、体育教师的口令竞赛以及电脑教师的上机操作竞赛,无不体现出学科特点,有效促进教师的学科素养提升。

课堂教学的高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学校积极开展情境“进·润”课堂研讨活动,建设优质课堂。引导教师努力做到眼中有“人”(学生成长)、心中有“料”(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材、教法、学法等)、课堂有“趣”、教艺有“变”,努力营造“目标明确、教师有情、学生自主、手段生动、训练精当”的课堂生态。

夜已深,繁星在闪烁。崇川学校国际交流中心的一排房间透出几束灯光,一场智慧的对决,思想的比拼,实力的较量,正悄悄酝酿着学校“珠媚杯”教学竞赛的前奏。青年教师第一天傍晚领取教材和学校统一提供的电脑,备课时间为一个晚上,没有手机、网络、团队的集思广益,一切只能靠自己!第二天上课比赛。这是崇川学校珠媚杯教学竞赛的一个典型场景。这样的比赛,让青年教师们一次次将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加速成长。

除了竞赛课,学校还注重常态课堂建设,推出“随堂课”、 研究课、新教师亮相课等举措。为抓好日常课的质量管理,对暂时落后的班级进行诊断和帮助,学校教学处以“预约课”和“推门诊断课”相结合,组建“听课小分队”,每周听课十余节,一学期,工作五年以内的教师被听课实现全覆盖。同时,结合对所听班级教师备课笔记和作业批改情况进行检查,了解日常教学情况,随时提出改进建议。各学科的研究课,以年级组为单位共同打磨,组内老师献计献策形成常态,营造出良好的教研氛围。

为帮助新教师更好更快成长,学校挑选了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帮助和指导,制定师徒帮扶实施方案,“师徒互听课”是其中一项举措,此举极大调动了教师的学习热情,促进了教师整体素养的快速提升。 “师父,听了您的课,我豁然开朗,原来,课可以这样上啊,你看课上孩子那亮亮的眼睛,真打动人。”“是啊,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和内容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创设情境,想一想这堂课孩子能学到什么?整堂课还要有语文味儿,让孩子主动学,乐于学。” 这是年轻的石老师在听了师父陆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后她们的交流,也是学校开设“师徒互听课”的一个缩影。师徒互相切磋,打磨教案细节,一遍遍试教,一遍遍完善的情景,在校园里比比皆是。

学校成立了青年教师读书会,组织主题阅读沙龙等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开办崇川讲坛,除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为老师们开设讲座和培训外,还为各学科青年教师搭建交流分享平台,促进学科教师在阅读和实践中加强学术积淀。

正是因为功在平时,一批批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九年里,学校教师先后参加国家、省、市级教学竞赛获奖三十余人次,区级教学竞赛获奖一百五十余人次。学校现有名师工作室3个,市学科带头人6人,市骨干教师3人,20余人获评崇川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