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南通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经验全省交流

2020年12月10日 10阅读 来源:南通日报 2020年6月16日

6月3日,江苏省教育厅召开2020年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全面总结2019年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部署2020年工作任务。会议安排南通等单位作典型经验交流,市教育局局长郭毅浩代表南通市教育局以《科研强师的南通实践》为题,择要介绍了我市教师教育创新工作经验。

教育科研对教师发展、学校进步具有极端重要性。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成为他们幸福的生活,使一节节课不至于成为教师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把教师们引到从事教育科研的幸福道路上来。”南通素有重教科研的传统,早在张謇在南通兴办各类学校之时,有关机构即通过组织开展教学研讨、举办暑期讲习会等方式,引导教师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工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任教育局长秦同根据长期教育实践的体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主张一个地区的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一体两翼”,即以教育行政管理为主体,以师范院校和教研科研为两翼,这样才能取得教育的腾飞,并就“一体两翼”的诸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南通站位于“教育战略”高度定位教育科研,35年前即启动教师教科研“一把手工程”和“一十百工程”,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一把手”都亲自抓教育科研工作,通过教育科研工作孵化一万名种子教师、带动十万名教师、教好百万名学生。

我市始终注重在创新中持续优化科研强师的工作机制。一是建强教科研专门机构。上世纪50年代,即成立市、县两级教学研究室,80年代成立教科所。80年代,教育行政部门即充分认识到教研员自身能力建设对开创教研新局面的重要性,倡导“三个带头”“三个发扬”。即带头学习教育理论,不断吸收先进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带头进行教学改革,点面结合,坚持与试点教师合作,搞好实验攻关。带头进行专题总结。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深入实际的作风、艰苦奋斗的精神。数十年的坚守,不断引领全市教科研工作的开展。进入新时代,又组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学院,专技岗位设置不设上限,不断强化专门机构的引领力。二是创新普惠教科研机制。构建市、县、校三级课题研究机制,校校拥有课题,人人参与研究,全市中小学实现市级教科研课题全覆盖,省级课题申报立项率、结题率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创设南通市“科研普惠工程”“教科研协作共同体”“乡村教师专项研训”“非专职教师全员培训工程”等项目,强化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薄弱领域的教科研指导与服务。三是完善终身教研保障机制。通过设立专项研究经费、完善教科研成果培育、成立名教师特色研究所、培塑南通教育新生代代表人物、建立延缓退休机制探索名师终身从教等方式,推动和保障实证研究、长线研究及成果推广应用研究齐头并进,为优秀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长线教改、持续创新创设制度环境。相关机制已上升为南通市委市政府制度安排。

课堂,是教育科研的重要时空、教师成长的主要场所,南通一直把课堂作为科研强师主阵地。80年代即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改革,关键在于注重改思想,坚持搞实验,并提出了“加强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改进教法,减轻负担,提高效率”的教改思想和原则。新世纪以来,我市立足“改课”,“四动”并进。行政推动。引导广大教师,持续优化课堂教学,聚力提高“改课”质量。出台《南通市深化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聚焦课堂教学改革重点、难点,构建了“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框架下指向核心素养的南通课堂教学样态。样板带动。连续18年召开各学段课堂教学改革现场推进会,选树课堂教学改革样板学校、培育学校56所;建立“分层走班”课堂教学改革联盟、乡村教育联盟,实现了城乡学校集群发展。评价驱动。教研员联手一线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各学科、各学段具体情况,研制出52份课堂教学评价表,从教师中来,又到教师中去,极大提升了全市教师的课堂质态。区域联动。各县(市、区)在区域“改课”上“学”字当头,“百花齐放”,涌现出海安“导学案”、如皋“活动单导学”、如东“真学课堂”、海门“学程导航”、通州“学的课堂”、启东“三段四模式”课堂、崇川“情境课堂”、港闸“自主合作探究”、开发区“一校一品”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2014年、2018年两届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南通教师共获特等奖1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18个;2016年,第四届全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成果博览会、省中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现场会在南通举行。

“教育的出路在改革,改革的先导在于科研,科研的基础在于实验,实验的成效在于坚持,坚持的实质在于自我完善,自我完善的根本在于内化为教师的素质。”我市教师队伍建设,始终聚焦主体,激发科研强师内生动力。把激发和保护教师教科研主观能动性、创生教育智慧、提升育人品质作为教育科研的重要目标。在80年代教改三落实(思想、任务、组织落实)的基础上,近年来我市继续完善焕发教师教科研内生动力的机制。一是创设项目,推进研究。在自主申报基础上,遴选、组建89个学科基地、27个科研基地,项目研究,学科并进,集体攻关,有效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省级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和各级各类优课评比,南通一等奖获奖数连年名列前茅。在李吉林、李庾南老师的直接倡导下,市政府划拨专门经费、编制,支持成立“情境教育”实验学校总校、“自学·议论·引导”实验学校总校,会同中国教育学会,连年举办国家教学成果奖项目全国研修及市域推广活动。二是搭建平台,引领发展。组建中青年名师培养梯队、名师工作室共同体、教育家培养对象学术沙龙等,为不同发展阶段具有发展愿望的教师搭建支持平台。2006年以来,三个批次10080位教师进入市县两级名师培养梯队,43个市级中青年名师工作室1086位成员结成专业发展共同体,涌现出5位“国家万人计划”名师、22个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166名江苏省特级教师。

刘卫锋 陈新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