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在“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提出“重视90后种子教师培养”。
现实生活中,我市90后教师成长得怎么样?2020年春的这场疫情大考,尤其是“停课不停教”期间的“在线教学”,让一大批懂技术的年轻教师脱颖而出。
疫情群防群控期间,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四个校区的教师在集团党委的领导下,积极行动,战疫育人,涌现出一批勇担当、善作为的90后教师的感人事迹。
为了给学生最好的课堂,她们不断挑战自我,精益求精,展现出南通教师“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独特风采。
能达校区教师曹炜,踏实肯干、勤学善思。接到学校线上教学的通知,她便开始做起准备:与家长学生积极沟通,让他们了解即将进行的网课学习模式,提醒孩子们准备进入学习状态。接着,便开始了漫长的网课“探索之旅”。为了更好地熟悉教学软件,她建立了一个钉钉群,群里是年级组的几个伙伴,由她根据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事先在群里进行操作演示,将网课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出解决方案。到了后期,学校教学计划发生改变,她又重新尝试新的学习模式,此时,她的目标只有一个: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为学生选择最易操作的、效果最好的学习方式。除了每天必上的直播课,她还要挤出时间录制微课。语文、道德与法治等一系列录课任务让她常常忙到深夜。最难的是那节战“疫”思政课,没有教材、教参,她就利用各种平台搜集相关资料,然后进行汇总、筛选,完成构想。初稿完成后,她将教案发送给区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审核,虚心接受指导,一次次反复修改,审核通过了再制作课件,视频录制。由于白天录制微课时周边环境有杂音,影响录制效果,所以她只能选择晚上十点以后进行录课,录制时要准确说出每一句话,不能卡壳、口误,15分钟的思政课,她录了整整20遍,花了两个通宵。
能达校区教师许可是一名党员教师,执教两个班的英语兼班主任。疫情期间,每天的工作量是平常在校工作量的几倍。每一节微课,她都反复斟酌、认真修改,精益求精。有时候为了赶上第二天的教学进度,许老师熬夜备课、制作课件。在乡镇工作的老公,晚上回家后,还看到她在工作。每节课后,云平台都会显示听课时间不足或者没来听课的孩子。每天批改作业时,也总有几个孩子没有上交。她一个一个打电话过去,与孩子对话、与家长交流。了解孩子的困难或问题,根据不同的情况提供建议并每天跟踪孩子学习生活的新进展。在工作中,许老师还创造性地组建了伙伴式学习共同体。让孩子们自愿报名,带领学有余力的孩子们组建了云端伙伴式学习项目:Carry On。带领孩子们每天选取喜爱的课外英文绘本、英文儿歌、动画欣赏学习并学会用词典软件学习积累生词。以录音、视频、图片等形式发在Carry On小组群里分享。借助这一平台,每天他们都会大声朗读、配音、歌唱自己喜欢的内容。组员们分享着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成果,共同进步。
育才校区教师王欧萍,教龄不足四年。线上教学,如何保证孩子们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她虚心请教前辈,汲取优秀教师经验,将班级50人组成5小组,每小组建立微信群,每天将作业发至群中,以便做个别指导和修改批注。为了保证作业落到实处,孩子有所收获,她坚持检查与指导相结合。改作业时,为了能对学生进行实效性指导,她常常左手拿手机侧耳倾听学生诵读音频,右手拿笔快速记录孩子诵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细到某个字的读音。
疫情期间,体育教师有何作为?育才校区走上工作岗位不到一年的年轻体育教师朱佩,接到学校交给的录制教学视频编导任务时,特别开心:“终于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了,让大家在家运动,增强体质。”为此,她给自己定下目标:两天编出一周的内容,并确定了“简单、易学、实用”的原则。她负责一至三年级的线上教学,采取每天更换不同练习内容的方式来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她为孩子们定制设计了跳绳等一系列活动,学生们很积极,每天都保质保量完成跳绳任务,用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式来丰富家庭日常生活。她尝试使用各种新型软件,从中摸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寻找好的资源,从网上学习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课率。经常是“拍摄五分钟,制作一小时”。她精益求精,给视频加上背景音乐、解说字幕、练习要求和注意事项等,获得大家一致认可。编完一周视频之后,她还到处收集亲朋好友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
新河校区工作近十年的90后侯燕老师,有一个二十几个月的宝宝需要照顾。如何练就“分身术”,照顾宝宝的同时,又能兼顾到网络授课顺利并有质量,这个90后职场妈妈煞费苦心。由于白天要照顾宝宝,侯燕养成了提前一天晚上就把课备好的习惯。点击、查看、批改、提交,个别孩子订正依然有错,打回再等提交,她一遍遍重复着这样的操作……谈起疫情期的线上教学经历,她感慨道:虽不能像医生一样冲锋在一线治病救人,但上好每一次课,批好每一次作业,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正是一名教师的本分。
新河校区新手教师姜嘉玲,面对网络直播教学的考验,如何才能在无法监督孩子的情况下,保证教学质量?如何有效在线批改孩子的作业?……对于刚刚步入教师行业的新人来说,无疑是压力山大。备课、找资料、录制视频……“我每天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陀螺不停地转,上完了这一课,就要马不停蹄地准备下一课,备完课还要自己模拟一遍,因为听的还有家长,我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家长的‘检验’。”姜老师这样描述自己每天的工作。由于线上教学无法及时得到学生的学习反馈,怕有些基础比较弱的学生跟不上,她每天除了给学生讲授年级统一的教学内容,还会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另外录制补充教学内容。仅每天对52名学生的精心点评,就要花费她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为了达到最好的直播教学效果,新河校区教师胡梦娇与同事拉起了教学试验群,每每直播前都会进行一次次的试播,不厌其烦地根据突发问题进行调试,渐渐地“技术小白”变成了“网络高手”。线上教学在内容的选择、教学的设计、时间的安排等方面都考验着一名教师的扎实专业功底和教育素养。为了能够在有限的线上教学时间内呈现一堂堂学有所思、学有所用的云课堂,使学生体会到见屏如面的感觉。胡老师费了不少“脑细胞”。每节数学课前都会认真研读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精心制作教学课件进行线上直播。有针对性地和孩子们互动交流。她的直播台前总是满满当当,电脑、平板、手机齐开。电脑前架着流程图,桌面上铺开各类教辅资料,随时记录直播反馈。特殊时期的特殊经历,让胡梦娇迅速成长,也更加坚定了她的师者责任和担当。
自从进行线上教学后,星湖校区教师顾园园,每天早早地起床,打开电脑进行调试,发信息给家长进行点名,联系还未上线的孩子是什么原因,忙碌占据了每一个清晨。作为班主任的她,每天要了解孩子的动态。一开始,家长们每天下午四点在群里发送今日的科学居家表截图,一张张图浏览过去,在孩子们的学号后打上一个大大的红勾勾,似乎心都安定下来了。武汉封城后,她所在的班有两个孩子仍在湖北老家。她的心无时不牵挂着他们。每天的温暖询问成了必修课。有时,发出去的信息家长没及时看到,回复晚了些,她便忍不住打电话询问,似乎只有听到他们的声音,心上的大石头才会落下来。因为疫情,女儿也停课在家。作为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每天雷打不动地在平台上和学生沟通,女儿的生活有时无暇顾及。录制微课或是上课时,女儿总要好奇地盯在旁边,时不时发出干扰。于是,顾老师总要早早把女儿喊醒,梳洗好让奶奶带到楼下与她“隔离”,避免干扰。女儿离开妈妈时间长了,就会哭诉。每每此时,她的心中总有一种愧疚感,但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女儿的母亲,但更是46位学生的老师。
“90后”包昕懿,2019年8月分配到星湖校区工作。作为一名从师范院校刚刚毕业的数学老师,经常能看到她走进师父的课堂,和周围的小伙伴们讨论教学方法的身影。“宅家”教学,为了更好地研读教材,她常常翻阅教学参考用书、查阅教学资料;在教研组线上研讨时,她也会及时抓住机会,向经验丰富的老师们请教。她任教一年级数学,一年级的孩子,即使是在校上课期间,注意力也难以集中。为了调动孩子们的上课积极性,让他们在家中也能全身心投入线上教学、高效习得新知识,她并没有“走捷径”——利用学校已经制作好的微课,而是根据教学内容,每天都精心制作直播上课的PPT,PPT力求有趣、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在数学课直播期间,她通过不断提问、追问的方式让孩子开动脑筋,部分数学题会采用“小先生”的形式让孩子进行讲解……她班上有个学生,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家中只有奶奶在照顾孩子的生活,但是年迈的奶奶对现代信息技术并不了解,设备操作上有很大的困难。孩子的奶奶在电话中向包老师求助,透露出焦急、不知所措的心情。包老师首先耐心安抚老人,对于老人不会的技术问题,她耐心地利用手机录制讲解小视频,悉心、耐心地给奶奶提供技术指导。漫长的假期,包老师又多了些学生——不仅教孩子,还要教家长。如今,孩子们已经回到温暖、安全的校园中,“重启”他们欢乐的在校学习生活,教学也同往常一样平凡、有序。每当回顾那段充实的“云课堂”教学时光,她总是会说:“有压力才有动力,‘云课堂’也让我get了很多新技能!”
刘卫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