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科创之城:走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昆山之路”

2020年12月09日 10阅读 来源:南通日报 2020年3月10日

“闯”出来的“昆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党员干部风雨兼程、披荆斩棘,始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砥砺奋进,带领百万新老昆山人走出了一条“以改革开放为时代特征、以创业创新创优为精神动力、以人民幸福为不懈追求”的“昆山之路”。

“昆山之路”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昆山干部始终坚定理念,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坚持薪火相传,在接力中加速,在加速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领导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但昆山党员干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没有变,披荆斩棘、砥砺奋进的精气神没有变,“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率先争先意识没有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没有变,“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没有变。

早在2009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指出,“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又特别强调了这一要求。总书记的嘱托,激发起昆山党员干部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做好高质量发展榜样;建设现代化大城市;打造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创建科创之城……向总书记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创新驱动,铸造经济新引擎

“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在全省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中,昆山市委中心组举行解放思想专题学习会,并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一竿子插到底”,各区镇1000多名党员干部通过视频实现“场外参会”,全市迅速兴起解放思想大讨论的热潮,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以归零心态推动改革发展再出发。昆山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论断,拿出当年自费创办开发区的精神和魄力,提出了打造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的目标。

2019年2月25日,以“科创先锋,智造未来”为主题的夏驾河科创走廊项目推进会上,昆山开发区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签约,共建“两岸产业升级促进中心”;聘任科创智库特聘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白勇、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院士比利丘克维奇等8位科学家; (下转A2版)

科创之城:走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昆山之路”

(上接A1版)打造100万平方米的科创承载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认为,纵观全球趋势,顶级研发机构、顶尖创新人才向昆山这样的产业发达地区集聚已成潮流。这是昆山高水平规划建设“一廊一园一港”(夏驾河科创走廊、阳澄湖科技园、花桥国际创新港)的务实举措。

一系列政策得以落实:人才科创“631”计划、“头雁人才”工程等政策出台,两批千余项祖冲之自主可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实施;人才科创发展服务中心设立,在全国首发涵盖200多项内容的政策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三张清单”。2018年,中科院南策文院士团队、中科院阎锡蕴院士团队各获l亿元项目资助,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的弗拉基米尔·尼占拉耶维奇院士获得1000万元项目资助。

一大批项目落户:中科院安全可控信息技术产业合作项目“花落”昆山高新区;深时数字地球研究中心启动,核心成员沈树忠院士获国际地层学最高金奖,他也是第一位获此奖项的亚洲科学家;大飞机新材料3D打印智能装备等项目落户;宝能新能源整车等重大项目投入建设。

扩大开放,拓展发展新空间

2018年6月,昆山融入上海合作发展推介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昆山发起成立了“4+2”(昆山市、嘉定区、青浦区、松江区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虹桥商务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实践联盟,聘请首批昆山市融入上海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专家,签约66个合作机构、合作项目,明确了“五个一”(共谋区域发展“一张图”,共享信用信息“一个库”,共织区域联通“一张网”,共认通关一体化“一个章”,共刷群众生活“一张卡”)融入清单,拉开了科创资源同城一体的序幕。

国务院批准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后,昆山成功召开6次部省际联席会议,在两岸产业对接、金融创新等方面出台97条先行先试措施;获批设立海峡两岸电子商务经济合作实验区、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秉承“两岸一家亲”理念,实施深化昆台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合作68条措施,打造台商大陆“精神家园”。昆山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己任,在“公转”中扩大国际合作“朋友圈”。2018年,昆山对“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进出口169.2亿美元,投资项目7个,中方协议投资额1120万美元。2019年6月,昆山考察团远赴白俄罗斯、俄罗斯,先后开展了5场活动,签署了7个合作协议,以实际行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城乡融合,构筑宜居新家园

近年来,昆山紧扣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以“美丽昆山”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提升工程为抓手,开展新一轮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创新设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机制,抓好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加强农房翻建风貌管控,城乡环境面貌提升从打造“盆景”到连成“风景”。

2018年7月2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昆山借鉴雄安新区“组团式”发展模式形成的市域总体规划(2017-2035)修编成果,这也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省政府批准实施的首个地方性城市总体规划。同年9月28日,昆山在深圳举办招商推介会,面向全球发布青阳港滨水城市中心、杜克智谷小镇科创中心、昆山南站城市门户、朝阳路商业中心、亭林园传统文化集聚区等五大功能区和轨道交通SI线走廊“五区一线”规划,目前“五区一线”城市客厅正加快成形。

城市文化,展现人文新神韵

昆山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充分发挥文化自信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延续城市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立昆山当代昆剧院;打造正仪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昆曲特色小镇、戏曲博物馆;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用3年时间邀请全国348个戏曲剧种集中到这片“水磨腔”的“原产地”展演;启用大渔湾风情商业街区昆曲音乐喷泉;设立“昆山市顾炎武日”;编排昆剧大戏《顾炎武》并成功公演;等等。

如今,走在昆山的大街小巷,经常能见到足球元素。足球已经与昆山文化相融合,“听一出昆曲,感受艺术之美;品一碗奥灶面,享受舌尖上的美味;观一场球赛,体验运动的激情”。这样的口号叫响在昆山。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是城市的精神。作为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昆山着力构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以及实践基地、实践点“3+2”组织体系,入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省级试点城市。

生态文明,勾画美丽新画卷

漫步在昆山,一座座干净整洁、功能完善的“口袋公园”随处可见。这道家门口的城市风景线,不仅提升了城市环境品质,实现了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绿色生活,还带来了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做优城市蓝绿空间,打造“七横四纵”生态绿廊和庙泾河中央水廊,改造亭林园、森林公园,建成“城市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全力推动绿化向园艺转变、“城市公园”向“公园城市”转变。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生态环境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实施总投资143亿元的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和专项百日严打整治行动,建立安环领域企业“负面清单”和重点企业“正面清单”,创新开展“红蓝军”对抗演练。

高标准建设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工业污泥集中处置项目,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承载力。强化“三大红线”硬约束,加强生态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管理,综合运用亩均税收、单位能耗、绿色金融、信用等市场化、差异化手段,多点发力推动绿色发展。

改善民生,增添人民新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昆山党员干部牢记总书记的指示,织密“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的民生幸福网。2014年,国际一流高校美国杜克大学在昆山开门招生。2017年,昆山出台新市民子女积分入学办法,新建学校、新增教师、新添学位,增强教学有效供给。2020-2021年,将投入使用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急救、预防等为一体的西部医疗中心、东部医疗中心、公共卫生中心等三大中心,占地448.8亩,总投资37亿元,可增加2400多张床位。

近年来,昆山累计投入1.82亿元,新建厕所168座,改造厕所221座,中心城区环卫厕所进行市场化运营。对215座公交候车亭更新改造,实施接电亮化、配备监控设施、安装电子站牌。全面实行垃圾强制分类,覆盖率达86%。昆山的农贸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被评为苏州市“十大民心工程”。整合应急、警务、交通、信用等公共信息资源,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处置机制,昆山因此被列为江苏省“全要素网格”试点县市。

实践没有终点,改革未有穷期。昆山奋力再闯高质量发展新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全力争当“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排头兵”,把昆山建设成一座感恩党、感恩国家、感恩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城市。

(摘自《再燃激情——苏州“三大法宝”读本》,有删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