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崇川全区大小河道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靓丽容颜,这是崇川市民的切身感受。水更清、城更美的可喜变化与积极推进落实河长制工作分不开,河长制让每条河的污染防治有了专人负责,河流生态问题整治成效显著,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环境获得感。
今年是“河长制”全面实施的攻坚之年,崇川区围绕“全面落实城区河道长效管理措施”的战略目标,创新河道长效管理体制,在全市首创河道第三方巡查服务外包,招引专业物业服务企业提供河道巡查专业化服务,创新性地开展河道长效管理市场化运作,着力打造河道长效管理新亮点,同时建立了第三方巡查问题闭环管理体系,上下联动共同治水,实现河道长效管理全覆盖,进一步巩固全区河道综合整治成果。
河道有了专业巡查员,查找问题更专业
“自从加入到巡河工作,每路过一条河道,我都会仔细反复地多看上几遍,练就了‘火眼金睛’。”上周,保华物业管理公司的巡河员孙建坤像往常一样沿着通甲河一路走走拍拍,关注着河面上有无漂浮物、河水有无异味、是否有新增入河排水口……一切细微的变化都及时用手机拍照记录下来,确保第一时间将河道动态“快递”给区河长办。照片上,记录着时间、地点及问题的描述,清晰明确。
这一天,孙建坤发现了河底有个不起眼排污口,他立刻拍照取证,上传到系统。“很快就会有政府部门负责人来处理了。”像各类污水偷直排现象,孙建坤已经十分熟稔处理流程,三分钟之内就完成了情况上报工作。他表示,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核实完情况之后,会分到街道,街道认领后就会及时处理,完全不用担心“有头无尾”。孙建坤说,他巡河一整天,日行15000步。
河道问题闭环管理,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6月初,崇川区开展河道长效管理市场化运作新模式,首创河道第三方巡查服务外包,落实专项经费100万元,选择专业的第三方——康源(主城区)、保华(狼山、崇川开发区)2家物业管理公司,对全区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河道及岸坡进行日常巡查、问题发现及梳理上报,实现全区156条河道监管每周一次全覆盖。聘用了12名专职工作人员,对生态修复及岸坡维护、卫生保洁、排(污)口管理、公示牌、违章拆除、违法占用水域和水质情况等问题全天候巡查,实现专人专职负责河道巡查、通报、跟踪问题处理等日常工作,区河长办再通过市河长制监督管理平台高效处理巡河数据,实时公布河道管护情况,实现智慧化管理巡河。目前,上周的第一轮巡查问题已全面交办给河道挂钩部门及属地街道,督促及时整改。
6月12日,崇川经济开发区行政执法局局长范志达接收到区河长办下发的交办单,单上显示季灶港河水域侵占、长满芦苇。该河道位于崇川开发区海洪社区境内,地块已拆迁,周边无居住居民及企业生产情况,由于该段河年代久远,且处于农村区域,未进行过疏浚贯通及绿化等施工建设,日积月累,河底淤泥逐渐增多,河水贯通不畅。考虑到农村河道的特殊性,相关部门对可处置的区域进行芦苇清理(由于河道淤泥多而深,不能全面清理),疏通出一道可贯通的水道,同时,等区城建中心下达2021年河道整治计划时,该河道疏浚整治工作将被列为该计划处置。范志达表示,对于能当即整治完成的无需再反馈,对于短时间内无法整治完成的问题,则需要写明情况及计划整治完成的节点。
河长+机关干部+第三方巡查,河道问题藏不住
“第三方加入进来的作用在于能让职能部门听到平常听不到的情况,看到平常看不到的问题。以前只有河长巡查时,由于人力不足,专业性不足,河道问题总有遗漏,影响水环境治理工作开展。”
崇川区河长办负责人介绍,现在通过专业的第三方监管单位,建立健全问题及时发现、分类反馈、处置、通报的工作机制。同时,监管更加严密,崇川区结合河长制大比武竞赛,落实河道挂钩部门负责制,加大对河道挂钩部门、河长及各街道河长制工作的监督考核力度,落实河道巡查奖惩机制,确保了“日常巡查—问题发现—信息审核—交办督办—部门跟踪—问题解决”闭合管理链条平稳长效运行,建立起“全区域覆盖,全方位监管、全过程考评”的河道长效管理机制,有效落实好河道整治工程结束后的河面保洁、河岸护绿,实现长治久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