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超级工程的生态环保样本

2020年12月10日 10阅读 来源:南通日报 2020年7月1日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是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建设者们对长江母亲河感情的真实写照。负责大桥施工的两支“国家队”——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均来自武汉,都是“共饮长江水”长大的,流经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的绵绵江水,一路向东,带来了武汉、芜湖、南京等地亲人的问候。

大桥建设6年多时间里,指挥部始终把绿色、环保、安全、优质放在建设首要位置,建设者们带着挥之不去的“长江情结”,创新施工工艺手法、工程管理方式等,以自己的方式守护好一江清水。2000多个日夜,紧张有序的施工场景与碧水荡涟漪的美丽景色始终和谐并存。大桥创下多项世界第一的“工程奇迹”,也写就了超级工程的“生态环保样本”。

生态环保工法获全国最权威钢结构大奖

站在岸边,6公里宽的江面上,百舸争流,蓝色的双层斜拉桥横跨两岸,划出一道美丽的“弧形”。

大桥最引人注目的两座主塔高耸入云,高达330米,为中国最高的斜拉桥主塔,而“支撑”它的是一个巨无霸钢沉井。为了搞定这个“巨无霸”,建设者们开展“头脑风暴”,项目部创新了助浮结构和充气增压系统,使巨型钢沉井像鱼一样有了鱼鳔,不仅可以自浮,还可以调节吃水深度以及钢沉井在浮运过程中的空间姿态,实现了整体制造、整体出坞、整体浮运,绿色环保。建设者介绍,沉井基础施工突出环保优先理念,在加快工程进度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维护施工区域生态和谐,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工程。具体来说,沪苏通大桥的沉井基础首先是在船坞里生产,生产效率高,“巨无霸”浮运至施工位置后,采取现场组装的方式完成,对长江航行影响小;以往大桥施工多采用群桩基础,沉井基础与之相比,先进之处在于不需要现场打桩,一方面减少了噪声污染,另一方面也避免泥浆流入长江,有效保护了水质生态环境。

正源于绿色、环保、安全、优质的施工理念、工法创新,2019年10月26日,在中国钢结构协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主航道桥沉井施工关键技术荣获一等奖,这是目前我国钢结构研究及应用领域最具权威的科技奖项。

一座环保拌合站立于碧波万顷间

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天生港专用航道桥,是世界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钢拱桥,位于长江宽阔的江面上,施工需要浇注混凝土60多万方,如此大方量的混凝土如果由岸上通过搅拌船运送过来,必对长江生态环境构成重大威胁。为减少环境影响,技术人员提出,在江上构筑钢平台建设水上搅拌站,此举可避免混凝土的远程运输,技术和经济上较为可行。但是钢平台方案需要在江上施打大量的钢护筒作为平台支撑,对长江的生态环境同样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有没有更好、更环保的办法呢?

通过观察附近水域的水文特点,技术人员发现8号墩附近有一个狭长的浅滩,低潮时露出水面,且并不碍航。于是大胆提出了在浅水区吹填人工岛的方案,来替代原来的搭建钢平台方案。经实地考察和技术分析,筑岛方案在环境、技术、经济上都具有可行性。经过一个月的攻坚克难,人工岛吹填完成,筑岛面层、拌合站基础、罐体相继安装并通过验收,一座现代化的拌合站耸立在碧波万顷的人工岛上。拌合站严格按标准化管理要求,设置了三级沉淀池,生产及洗车废水全部经过沉淀过滤处理后才能排到江里;同时在水泥罐上安装先进的脉冲式除尘装置,防止粉尘飘散到附近的江面上。

按照原计划,天生港专用航道桥施工需搭设一条长约24公里的双线钢线桥作为施工便道,该方案需投入大量的钢材不说,还要解决一系列施工难题,其中桩基钻渣处理就是一个环保管理难题。

据中交二航局沪通大桥项目部一工区经理胡才春介绍,该区域在施工过程中将产生20多万方的渣,这些钻渣足以将30个国际标准的足球场堆高1米!如果全部依靠泥浆船转运,按照每船200方的运输能力,至少需要1000艘次,这些泥浆船排放的废气、污物将对长江水域生态和大气环境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有了拌合站人工岛吹填施工的成功经验,项目部又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先期吹填圈围桥区的方案,为水上施工造出了一条宽阔的施工便道,成功解决了系列施工难题。这些废渣也可以就地填埋处理,减少了泥浆船的使用及其带来的环境污染。

工人自带碗筷岛上吃饭

为了更好地呵护母亲河,大桥建设过程中,指挥部始终坚持“环保”和“文化”同步发展的原则,硬件和软件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早在建桥之初,大桥指挥部就制订了严厉的环水保措施,得到了参建单位的积极响应。

完工后的人工岛布置了功能完善的混凝土生产区、集料区、停车区、机修区、实验办公区等,唯独没有生活区。水上拌合站需要24小时不停运转,有人提议在岛上设置30人左右的生活区,为避免环境污染,项目部毅然否定了该提议。

由于生产需要,沪苏通大桥建设者经常在施工现场生活、解决吃饭问题,项目生产高峰期,现场多达1600多人,如果全部使用一次性餐具,那么这些“白色污染”对长江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是多么可怕!“杜绝‘白色污染’,绝不做母亲河的罪人!”建设者们环保施工的承诺掷地有声。“自带碗筷在岛上吃饭虽然麻烦一点,但是能为环保做点贡献,我认为值得。”技术员栾寿福说,他们班组的工人对此早已习惯。

回望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的建设历程,无论是在制度设计、施工管理,还是在工艺、工法的创新,生态保护理念都贯穿始终。在大桥设计阶段,考虑到长江南通段是公认的“黄金水道”,在航运上作用非常大,所以不能因为造桥破坏母亲河、破坏“黄金水道”的航运。兼顾跨越天堑、保护母亲河与黄金水道的要求,沪苏通大桥选择了主跨1092米大跨度过江的方案。在大桥建设中,建设者秉承“大型化、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的设计理念,在施工区域设置水质监测点,杜绝生活污水排放,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做好长江保护和修复工作。通过创新施工工艺和工法,提高作业效率、缩短水上施工时间,从而减少占用水域面积,减少施工噪声,有效降低施工对水域环境和生物资源的影响,可视为长江生态保护的“样本”。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