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畅水清 岸绿景美
习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9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进下,南通水利局以及崇川区、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市政和园林局等各路治水人,按照“系统化思维、片区化治理、精准化调度”的思路,开辟“控源截污、水系连通、河道清淤、自然活水、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的治水路径,开展“一控三自然”的治水实践。
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晓春介绍:控源截污,紧盯治水之本。完成濠河核心区336个排口溯源排查和问题整改,3300余处问题排污点整改,内圈3.5平方公里污水管网实现低水位运行,累计修复、清淤雨水管网超过171公里。自然活水,紧盯治水之源。先后拆除100多处影响水体流动的坝头坝埂,通过开挖明河、管涵连通以及拓扑导流墙技术让中心城区44条断头河全部实现水系贯通,恢复了河道的自然流动属性。自然做功,紧盯治水之势。借助长江潮汐动力,因势利导,将江水引入城市内部,实现江河联动、内外循环;利用历史形成的水利分区和水位落差,通过水利工程的跨区联动,让自然做功,形成“西引东排、北引南排”的活水畅流格局。自然净化,紧盯治水之脉。采用“生态水利工程+湿地公园”的方式,通过恢复水域植被,建设生态河岸和湿地的举措,让河流水体重现自然风貌。
经过一年的努力,南通治水人实现了“基本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濠河及中心城区66平方公里内主要河道达到Ⅲ类水质”的工作目标,18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现在,恢复自然流动的河道水清景美,久违的水鸟也回来“安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动景象随处可见。
标杆引领 典范城区
中心城区66平方公里的治水实践,已经成为科学治水、高效治水、务实治水的标杆。吴晓春说,2020年,在新时代南通治水精神的引领下,南通水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拓宽治水范围、加大治理力度、提升管理手段,部门联动、上下共推,努力将崇川区100平方公里区域打造成中心城区高质量治水的典范城区。
按照“系统化思维、片区化治理、精准化调度”的思路,以“确保每一条问题河道都能找准病因、确保每一个整治方案都能对症下药、确保每一项治理方案都切实可行”的严谨作风,治水人只争朝夕、不负韶华,高质量推进主城区水环境治理工作。
重点区域再突出。2020年城区水环境治理重点区域定位在观音山片区,该区域面积为34平方公里,治水人进一步梳理区域内水系现状,计划通过“控源截污、河道清淤、水系连通、活水调度、生态修复”五大举措,改善该片区水环境面貌。为实现观音山片区畅流活水,2020年城建计划中市本级安排兴石河闸及河道整治、青龙横河闸改造,投资约4600万元;崇川区安排青龙横河整治等15个项目,投资约1.43亿元。目前,市本级2个项目已进场施工,崇川区3项已完工,11项正在实施。同时,水利等部门还针对观音山片区关键河段布设了15个水质监测点,完善崇川区100平方公里内的水质监测点位分布。
重要工程再夯实。为进一步强化主城区排涝和引水能力,海港南闸站被列为2020年城建重点水利项目,也是沿江重要水利工程,投资约1.8亿元。目前,海港引河虽是主城区重要的排涝通道,但受限于口门小、无强排动力,当暴雨期间遭遇长江高潮位时,区域内防洪除涝压力较大,极易造成防洪和内涝风险。在进一步梳理城区活水格局后,海港引河还计划作为一条重要的清水通道,为五山及新城片区、观音山片区进行高效配水,尤其是在冬春长江枯水季节,沿江口门依靠水闸自引条件受限,而内部河网必须保证正常的生态水量,闸站建成后可大大增加动力提水能力。目前,该工程水工部分已发布招标公告,计划在12月底进场施工。
工程调度再精准。水资源的利用贵在高效,水工程的调度贵在精准。通过开展原型观测试验,水利人摸清了中心城区66平方公里范围内每一条河道现状,清楚了解水流、水质情况,找到每一个堵点和坝埂;实地踏勘了每一座涵闸,了解运行情况和操作规程。在此基础上按照自然活水的要求,确定水利工程联合调度方案和每个闸站的运行规程,水闸精确到开度,泵站精确到流量,需要联合运行的,精确到时间,确保每一条河道都有适宜的流向、流速、流量,实现了防洪排涝安全与水环境改善的“两利”活水,实现了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动力高效利用的“高效活水”。目前,根据中心城区66平方公里内工程实施、水量分配等,我们已对活水调度方案进行了18轮的优化调整,并对管理单位和闸站运行人员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后期观音山片区34平方公里内水系连通和水利工程配套完善后,将一并纳入活水统一调度。
溯源排查再精细。从2019年10月起,水利每周在江海晚报、南通百通等媒体上公布主城区35个水质监测点位达标情况,共计6项监测指标,实施开门治水,接受公众监督。同时,水质监测数据也是我们了解河道健康状况的重要抓手。在数据反馈下,水利追根溯源、刨根问底,联合市政和园林、住建、属地政府、街道等单位和部门,现场踏勘,理清职责,合力推进,对河道逐条问诊下药。通过溯源排查,我们今年解决了倪虹河旱厕、姚港河排口、学田河沿河垃圾桶堆放等一系列问题,保证河道治好后还能管得好,守住来之不易的治水成果。
亮点特色再彰显。城市河道不仅要满足防洪排涝、自然活水等功能,还应综合考虑河道人文、生态、城市空间等功能,以营造更为丰富的水空间,实现“水陆统筹、水岸联动、水绿交融、水田交错”的目标,我市首次提出了“河道公园”的概念。目前,姚港河、八一横河等均按“河道公园”的标准进行打造,运料河、铺港河等也正在进行方案设计。同时,为进一步明确城市河道定位,有效解决过去规划设计中重防洪、轻活水,重生产生活、轻生态景观,重水域水体、轻水岸空间等方面的不足,水利局编制了《南通市主城区滨水空间提升规划及典型河道公园概念设计》《南通市城市河道规划设计导则》《南通市城区河道技术审查管理办法》等,强化制度和规划引领。
全域治水 特色河网
“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吴晓春表示,水利人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提出的总目标、总要求牢记心头,时刻不忘初心,找准历史方位,目标更高远,胸怀更宽广,激情更澎湃,砥砺奋进正当时。
一是扩大治理范围。水利将督促崇川区北部(即原港闸区)、开发区、中创区、苏锡通园区等区域尽快落实水系连通和水利工程调度方案,按照“控源截污、水系连通、内源治理、活水调度、生态修复”五大技术路线推进方案落地生效、切实可行,保证城区水环境治理工作不留死角。
二是提升强排能力。根据水系规划,到2030年,主城区强排能力应达到165m^3/s。海港南闸站建设完成后,主城区强排能力提升至102m^3/s。下阶段将协调崇川区、开发区推进东港闸站、团结河闸站、新开闸站、南通农场泵站等强排泵站建设,全面推进南通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是完善智慧管控。截至目前,南通城区水利工程智慧管控系统一、二期工程接入了涵盖市本级、濠河办、五山办、崇川区、开发区等单位共计68座闸站。2021年计划再投资1500万元实施三期工程,根据使用情况进一步优化管控系统,并扩大站点接入覆盖面,将观音山片区、崇川区北部等区域闸站接入系统接受统一调度。
四是强化生态修复。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引入海绵城市和生态修复理念,将昔日的“三面光”河道变成绿色生态、蜿蜒蛇行的自然河流,将硬质堤岸改造成浅滩、树岛或跌水等,将生态河道、湿地保护恢复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构建出城市中稀缺的动物栖息地、植被生境以及水岸交融蓝绿交织的生态廊道。
五是抓好区域治水。继续强化试点推进,到年底前,全面完成启东市主城区67平方公里活水畅流工程建设,推动通州及通州湾先行示范区700平方公里临时控导工程和如皋农村排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建设运行。同时,加快推进全市域区域治水总体方案及县(市、区)子方案编制工作,统筹组织、系统实施,全力打造干净流动美丽的特色平原河网水系,奋力谱写南通水利现代化新篇章,为建设美丽江苏南通样板做出水利贡献。
如何走出“治反复、反复治”的怪圈?怎样确保城区水环境面貌持续向好?“河道公园”“智慧管控”又是啥——
再把主城区水脉 答好“治水四问”
治理一片 成功一片
中心城区水质提升工程力求稳扎稳打,旨在治理一片成功一片,走出“治反复、反复治”的怪圈。
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蔡莉介绍,首先我们是以濠河及周边45平方公里核心范围作为水环境治理的“试验田”,通过控源截污、水系连通、河道清淤、活水调度、生态修复及景观提升五大措施,将濠河及周边主要河道水质提升到Ⅲ类水标准。
2019年6月,我们结合五山及新城片区21平方公里范围里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通过较少的投资,实现了该区域内的畅流活水。
2020年年初,我们再次提标扩面,将治理范围推广至观音山片区34平方公里。目前河道整治、智慧管控、活水调度、水质监测等一系列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观音山片区整治的同时,我们也提前谋划、大力推进原港闸区,即现在的崇川区北部水系连通和水利工程调度方案的编制,分片区梳理河道流向、水量分配等等,并计划结合调度工作实施部分工程。此外,开发区的水系连通和水利工程调度方案正在紧锣密鼓编制,苏锡通园区也计划按照城区水环境治理模式推进水质改善。
长效管控 持续向好
在系统化思维、片区化治理、精准化调度基础上,实施长效化管控,保证城区水环境面貌持续向好。
吴晓春介绍,一是水质监测数据倒逼水环境的改善。虽然中心城区66平方公里水质提升到Ⅲ类水标准,但是偶尔个别河道还是会出现个别监测指标不达标的现象。每周监测的水质数据就是河道健康状况的“体检报告”,我们根据不达标数据对河道进行溯源,从源头解决河道污染问题。
二是实现全域智慧管控建设。我们通过信息化技术对区域内的涵、闸、站等控制建筑物进行自动化提升改造,建立统一的数据资源汇集管理中心。构建覆盖市水利局、濠河办、五山办、中创区、崇川区、开发区的一体化协同调度平台,所有接入系统的闸站运行状况均结合调度方案进行实时反映,一旦出现非正常运行,就会进行报警处理。目前,一期工程已接入46座闸站,二期工程已接入22座闸站,后期将继续接入其他城区闸站。
三是压实长效管护工作。将河道管理纳入南通市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充分利用专业队伍和智能平台,及时发现问题、明确主体、解决问题,管理手段主要包括落实河长制、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落实常态化保洁等。
“河道公园” 走下蓝图
打造100平方公里高质量治水典范城区,重点之一是创建“河道公园”。
吴晓春表示,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科学编制城市河道规划设计导则及设计审查管理办法、高质量治水典范城区滨水空间提升及典型河道公园概念设计,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实现区域内所有河道公园化、生态化改造,实现河道功能的叠加和优化。二是提升滨河空间环境。变岸为路,变河为湖,新建沿河游步道、滨水慢行系统等,对有条件扩大水域面积的河段进行湖泊化改造,营造可进入、可参与、方便使用且有安全保障的共享型河道。三是提升环境容量。在满足城市防洪和排涝功能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对已有硬质驳岸实施生态化改造,减少城市自然河道的渠化硬化,通过生态河道、海绵城市和湿地保护的有机结合,营造多样性生物生存环境,大幅提高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为城市内涝防治提供蓄水空间。四是强化以用促管。通过沿河步道等亲水设施的建设,阻断违章搭建、污水直排等现象的出现,让市民以“河道主人”身份提升治水参与感,发挥群众监督作用,最终实现河道环境和市民“主人翁”意识的双提升。
智慧管控 全国领先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的领导和专家,实地考察南通智慧管控系统,称赞该系统国内领先。
蔡莉介绍,系统先进之处有三。一,实用。专家认为,国内大部分的智慧水利系统,多是展示、发布指令。南通的系统连接了68座水利工程,可进行远程控制,对操作人员来说,简单便捷。过去开闸,接到指令后到闸上去,看水位、上下游情况、手动操作,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三四十分钟。而现在,大概只需要10秒钟,速度快、效率高,开度精准,指令执行到位,为“全面活水、持续活水、按需活水、两利活水、高效活水、连片活水”奠定了基础。
二,告警。某条河道水位超过了警戒水位,系统会发出告警,分别通过手机APP、值班人员电脑推送,提醒工作人员立即研判操作。如告警五分钟之内处理,系统停止发送。反之每隔5分钟推送,直到处理完毕。
三,监管。系统中有68个水闸,分好几个中心,有没有执行指令,情况如何?中心值班人员通过系统对水闸泵站进行巡检,及时检查指令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河道的水体流动、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两违三乱问题,及时处置。目前,正在研发根据不同雨情,研判城市防洪排涝,大数据生成更精准调度方案的智能模块,可望实现防汛安全和水环境的高度和谐、融为一体的“两利”调度。
·曹慧蓉 单俊萍 王春燕
蒋美琪 刘宏哲 杨钰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