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两统一”核心职责,聚焦“优空间、护资源、促集约”工作主线和“讲政治、勇担当、走在前”工作要求,以“融合聚力年”“基础建设年”“创新突破年”为载体,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积极开创自然资源和规划事业改革发展新篇章,为推动南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土地利用“五化并进”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国家级试点、“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城市设计”全国试点、工业用地出让、沿江生态规划、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绿化模范城市创建、森林体验国家重点建设基地等工作全国领先;用地指标争取、重大项目点供计划、同一乡镇试点、节约集约用地、测绘管理、地质调查、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放管服”改革、不动产登记等工作全省领先。
突出“生态化”导向,守绿色优治理,有效促进美丽南通建设高质量
深入探索“责任+激励、行政+市场” “双+”资源保护机制。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新增农用地规模6.77万亩再创新高。成功获批首个长江入海口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综合实施海岸带生态廊道、海岸线整治修复、滩涂湿地生态修复等工程,争取省财政资金5662万元。
大力推进生态林业提升工程,全市成片造林3.8万亩,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28万亩,培育珍贵用材树种194.9万株,超额完成省级任务;长江北岸生态林省下达南通任务2520亩,完成6626亩,达省任务数的260%;林业产业面积超百万亩,产值近200亿元;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森林体验国家重点建设基地、首批国家“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等国家级生态名片,1家企业入围第四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我市是去年全国唯一全部荣获林业生态、产业、文化三大体系国家级最高荣誉的城市。
突出“科学化”导向,拓空间优布局,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特大项目落地落实年”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空间指标要素支撑作用,保持“重保优供”的快节奏。争取省下达新增建设用地计划1.212万亩、流量建设用地计划2.2万亩;落实27个省重大产业项目及省支持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点供计划6002亩,创历史新高;推进省厅备案全市7个乡镇开展同一乡镇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试点,建新用地规模4095亩。全年报批建设用地254个批次,报批总面积7.57万亩,报批面积全省领先,各类项目用地得到有效保障。供应工业用地2.68万亩,全省最多。通州湾三夹沙临港工业区作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全省率先通过自然资源部审查,盘活存量建设用海1.3万亩;预计腾出海域开发建设空间15万亩,占全省60%。成功促成国家海洋局对绿色精品钢、新出海口项目用海挂牌推进;绿色精品钢一期填海造地工程顺利通过省级审查、上报国家审批。“城市双修” “城市设计”两个全国试点圆满收官,成功通过国家专家组审查,在全国总结大会上受到肯定。全面启动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市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开展109个人居环境整治“百村示范”“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
积极融入南通新机场选址、西站片区开发建设、五山及西部滨江建设、中创区拓展、“空铁枢纽”等城市建设,在项目选址、规划条件研究、指标保障等方面,发挥龙头和先导作用。组织编制了《南通·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战略规划》《东平-海永-启隆跨行政区城镇圈协同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9项。《南通市新城区规划实施评估》等3个规划获市级优秀规划一等奖。市区累计完成地块研究103件,规划条件77件,规划核实174件。
突出“调控化”导向,增效益优节约,有效促进资源要素配置高质量
坚持“亩产论英雄”的资源配置导向和存量用地为主的土地供应结构。积极探索先租后让、弹性出让等供应方式改革,通过供应方式改革供应产业用地7宗,面积362亩。大力推进2009-2016年间的批而未供土地处置,推进完成11701亩,超省下达任务22%;深入推进再开发低效用地1.6万亩;供地率达91.7%,全省领先。大力推进高标准厂房建设,3个地区获评省“高标准厂房建设与使用先进地区”,占全省30%。土地利用“五化并进”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国家级试点,代表江苏省接受并通过国家标准委评估。积极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定位,按照“稳定市场供需,增加有效供给”原则,全市供应普通商品住房等经营性用地1.56万亩。全市申报发行到位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资金57亿元,近三年累计申报发行142亿元。积极对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唐闸历史街区渡口巷、复兴巷保护修缮工程成功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示范项目,获得专项资金补助850万元。城南别业、唐闸大达内河轮船公司旧址获批第八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突出“服务化”导向,谋环境优民生,有效促进“国土保姆 绘通自然”品牌高质量
编制公布行政服务窗口常办事项5.0版政务服务标准,6类依申请事项承诺不见面率达到96.6%,承诺时间压缩比达到85.4%,群众满意度测评一直名列前茅,获评年度“十佳政务服务窗口”。深入探索“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工作,创新推进并实现“线上登记”,不动产登记系统3.0版上线运行。登记时限再提速,市本级小微企业借款抵押登记实现即时办结,重大项目、重大企业抵押登记1日内办结。全市实现不动产登记与水、电、气等关联业务联动办理。在2018年全省营商环境考核中,不动产交易登记指标得分全省领先。启动《需求导向下的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体化衔接示范性设计研究》编制工作并形成初步成果。对用地和规划审批业务全面梳理,率先探索用地规划融合新证,顺利完成自然资源部关于“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任务。
突出“强基化”导向,重创新优管理,有效促进基础工作高质量
锻造坚持品牌理念和文化,营造追赶超越意识,全市系统谋划推动了59个带动力强的改革创新项目。高质量推进全市第三次国土调查,提前完成省定目标。全市87个乡镇开展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超额完成省确定的过半调查任务。组织开展全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利用北斗卫星建立6个地质灾害重大隐患自动监测站,确保实现连续18年地质灾害零伤亡。9号台风“利奇马”期间,发布海浪消息、海浪警报、风暴潮消息、风暴潮警报等15份。历时3年的厅市合作项目南通市城市地质调查圆满收官,全部成果通过专家审查,等级全“优秀”。开展市区地面沉降高程框架网基岩标建设,建设质量被评为“优”,为轨道交通建设提供高精度沉降监测。
去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积极推进滨海盐碱地水旱改良省级矿地融合试点,获得省厅补助1237万元。制定出台《加强行业管理,推进南通测绘地理信息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被全省推广,被自然资源部培训中心列为注册测绘师培训范畴。在全省率先市县一体化建设时空信息云平台。在全省率先按“按需测绘”的要求一次性编制全市域大比例尺主要要素地形图。开展“一张图”与“慧眼守土”数据融合和数据挖掘分析系统项目建设工作。在省管蒋家沙、竹根沙海域成功策划“江苏省2019海洋生态灾害监测预警演练”现场观摩会。
突出“品牌化”导向,讲政治勇担当,
有效促进党建工作高质量
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贯彻“党建+业务”的融合理念,获评省级文明单位、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十佳融合党建服务品牌、市文明行业等荣誉。创新实践“早、紧、全、实、严、融”六字工作法,高质量推进主题教育,获省市委指导组表扬,被市委推荐为中央督导组迎查单位,获评主题教育优秀单位。
推行“网格化”支部建设,建立大融合、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坚持“书记抓、抓书记”,规范“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要求,通过“党员政治生日”“支部活动观摩”“支部互学互促”等,落实党员领导干部的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全面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16个支部中获评五星级3个、获评四星级5个。《我和我的祖国》原创视频获得全市十佳,被推选至学习强国及全省视频展播,荣获全市“书香机关”。大力推行全面从严治党“1+3+1”模式,高标准落实廉洁履职要求。开展“制度建设年”活动,实施制度“废改立新”计划,重新绘制权力“运行图”。局机关制定76项制度,完善54项办事流程。
奋斗风正劲,建功正当时。下一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锐意进取、矢志奋斗,奋力谱写自然资源和规划事业改革发展新篇章,为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谱写“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蒋娇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