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碧水清流润通城——南通水务改革一周年回眸

2020年12月15日 10阅读 来源:南通日报 2020年1月6日

为加快推进我市国有经济布局优化,提升供水、排水和管网等水务相关国有资产运营效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系统治水、科学治水重要论述,市委、市政府决策组建市水务公司并于2019年1月7日挂牌成立。水务公司的组建,开启了我市水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整合原市自来水、污水企业资源,新组建的水务公司注入了原市自来水公司、市污水处理中心、东港排水有限公司、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开发区第二污水处理厂、能达水务有限公司资产,制水能力达200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能力达70万立方米/日,中水回用能力达5.75万立方米/日,拥有供水管网3000公里,污水管网1200公里,污水泵站85座,自来水服务人口达500余万,污水处理服务人口150余万。

改制组建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国资委、市政和园林局等部门的监督指导下,水务公司围绕“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监管”的总体思路,致力水务一体化实践,有效破解了“区域分割、上下水分割、建管分割、厂网分割”突出问题,初步实现了供水、污水处理和排放一体化建设管理,管道网络互联互通,用户排水源头管控,为全市水环境提升发挥作用。2019年供水总量5.23亿立方米,处理生活、工业污水2亿立方米,较好保障了服务区供水、排水需求。

全区域统筹,破解条块分割难题

多年来,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成为制约水务发展、更好服务社会的瓶颈。

如何从源头上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水务公司组建后,把改革重点首先瞄向了实现全区域、上下水一体化规划建设。2019年以来,水务公司积极对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地下管网等进行一盘棋规划建设,优化布置,科学布局。

2019年夏季高峰供水期间,面对供水需求增加与狼山水厂改造阶段性减产(30万立方米/日)、通汇线负荷能力偏低等不利影响,公司加强区域供水调研,优化调度方案,采取区域供水联调,设备分时负荷,水库、深井应急保供等措施,在确保平稳度夏的同时,单日供水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65万立方米/日,同比2018年增加10万立方米/日。

在污水处理排放方面,也突破过去的区域界限,着眼全区域,初步实现市区污水管网互联互通。

2019年,在醋酸纤维污水排放扩容项目中,水务公司经过多次方案比选和论证,优化原有接入市区东线方案,最终确定出水管向北过通吕运河接入江海大道污水管网到东港污水处理厂的北调方案,率先实现崇川、港闸两区污水管网联通,从而一方面发挥了港闸区污水处理能力,一方面缓解崇川区东线管网压力、有效降低调度运行成本,工程投资节约近2000万元。在服务中创区发展中,水务公司接受中创区委托组织区内污水管网建设,结合观音山水质净化厂迁建及片区功能,统筹区内排水资源,进一步优化排水管网布局,节省投资预算近1亿元。为解决开发区污水外溢的问题,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公司通过资源调配,对园林路、洪江路泵站进行适度改造,并利用现有排江管道将开发区污水北调,实现了崇川区与开发区间污水管网联通。

先排水后给水,把好水环境整治源头关

水务公司积极推行设计、选材、施工、验收全过程管控,全面实施“先排水、后给水”报装办法,源头防治新增污染。

全过程管控方面,推行污水管网建设参照供水管网的建设模式,支管、主次干管、污水处理厂统一建设、养护,建设主体由原建管分离的模式向以管理主体为主导进行转变,根据污水设施的运行需求推进相应的工程建设;同时,对不同部位、不同管径的材质进行统一要求,规范建设标准,保证工程质量;并对用户工程提出统一建设的要求,避免建设管理标准不一致。

为防止私拉乱接产生新的污染,水务公司主动担当,积极探索,创新制定《关于市区全面落实“先排水、后给水”的实施办法》,要求凡新申请给水用户必须先落实污水排放设施方予给水。该办法打破了原有供、排水各自规划建设格局,从规划设计、材料使用、工程实施、竣工验收全程管控,统一标准模式,对市各服务区居民、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以及新建小区等申请新装、改造的给排水工程,进行“同步申报、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管理”。

自办法实施以来,新增用户实现规范排水,有效遏制了污水排放私拉乱接的现象,为河道控源截污的长效管理把好了源头关。

一体化管理,践行“两高一低”工作目标

在一体化改革中,水务公司注重实现上下水的统一协调运行,通过对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地下管网实现厂网一体化联动管理,努力实现供水高效能运行、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在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减少城市污水对自然水体的污染。

在上下水统一运行中,水务公司推行各个区域内的主次干管、支管网的联动运行,避免同一管线上各自为政的情况发生;推行厂、站、网的联动调度,实现各路主干网互相调蓄的功能;推行区域互联互通,实现各污水处理厂之间应急联动、余量互补;推行上下水运行数据的互相对比,实现漏水、渗水的初步排查。

水务公司积极践行“沿河排口高标准截污、污水设施高标准养护、污水管网低水位运行”的“两高一低”工作目标。

截污方面,完成崇川区除濠河周边3.5平方公里范围内“六小行业”截污整治,完成八窑河、濠东河以及通甲河共计4.3公里414个沿河排口的截污整治,探索选用一体化地埋式泵站和水生植物浮岛等处理技术、方式,为面上截污工作积累经验。养护方面,完成579公里污水总管疏通,对中心城区115公里管网进行结构性检测;完成主城区濠河周边45平方公里范围内污水主管道液位仪布点,实现24小时监控和报送液位数据。低水位运行方面,通过加强污水“厂、站、网”联调配合,动态调蓄污水厂预处理能力,2019年6月完成濠河景区及周边3.5平方公里范围内污水管网充盈度80%目标,并于当年10月打通东线最后降水“瓶颈”,基本实现主城区45平方公里范围106公里管网低水位运行目标。

准确定位,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水务公司始终把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致力提升服务水平,改善营商环境,服务民生。

一方面通过内部资源整合,设立客户服务中心,统一各辖区供排水报修专线,实现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各环节的一体化管理和涉水事务一站式服务,克服部门职能交叉和办事效率低下的弊端,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另一方面,进一步落实片区化、网格化服务理念,设立四个分公司,结合上下水工作实际与发展要求,统一服务标准,明确分公司功能定位,细化营销要点举措,切实提高水务服务品质。

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报装流程。给排水报装环节从原来6项缩减为3项,通水时间平均缩短3个工作日,平均服务时长锁定3个工作日,初步形成南通水务“333”服务模式。

提升企业能级、深耕主责主业,市水务公司坚持发展惠民生,坚定扛起国企的社会责任担当,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道路上,连通起千家万户的安全饮水,市区水环境的持续改善,让碧水清流润通城。

【重点工程聚焦】

1.实施狼山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工程

狼山水厂占地208亩,日供水能力为60万立方米,是国内首家引进国外政府贷款兴建的现代化水厂,水厂工艺系统实现了全自动化控制和操作,主要担负着南通主城区的供水任务。为提升原水水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为千家万户提供优质水,2019年4月,市水务公司预算投资约4.5亿元,对狼山水厂进行深度处理改造。

此次改造主要是对建厂初期的老系统进行改造,新增超滤膜处理工艺,同时新建60万立方米/日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工程总工期20个月,目前土建主体已完工,预计到2020年6月完成常规制水,8月完成深度处理制水。

2.全力推进三条河道水环境整治

2019年,我市大力实施濠河风景区整治提升工程,主要包括活水畅流、水景通透等八个方面。其中,通甲河、濠东河、八窑河三条河道的控源截污工程由市水务公司实施。

这三条河道普遍存在雨污管道混接、污水直排、河道淤积等问题。水务公司按照“水岸共治、江河联治、全域防治”的总体思路,以源头管控、截污纳管、长效管理、景观提升等措施为中心,制定了三条河道整治方案,并采取分标段、分专业同步施工的方法加快工程推进。目前,这三条河道控源截污工程的顺利完工,有效提高了沿线区域污水纳管率,防止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入河道,切实改善河道水质。

3.开展主城区“六小行业”控源截污专项整治行动

主城区小餐饮业、洗车业、沐浴业、美容美发业、洗涤业和小旅馆业“六小行业”雨污管网混接、乱排乱放污水现象较为严重,给水体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是造成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9年,市水务公司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水环境整治的部署要求,开展主城区“六小行业”控源截污专项整治行动。行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整治范围为濠河周边3.5平方公里至45平方公里区域,第二阶段整治范围为45平方公里以外区域。目前,整治工作已全部完成。

4.对市区7个老小区供水管网进行改造

为保障老小区供水管网及水质安全,市水务公司与崇川区、港闸区、南通开发区等主动对接,结合老小区综合整治,实施老旧供水管网改造。

2019年,公司投入资金约1300万元,改造了民主新村、金鑫苑、学田南苑、濠西园、虹桥新村、虹桥南村、学田北苑,共计7个小区有关老旧管网。

5.持续推进市区高层住宅二次供水改造并优化提标

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2019年公司投入120万元,对市区2005年前改造难度较大的高层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进行收尾。同时,推进开发区高层二次供水的改造接管工作,全年完成100个泵站专项整改、52个泵房供水管道和泵房内部土建改造,30个新建小区二次供水泵房验收,进一步加强新建二次供水设施的规范与完善。

6.为主城区115公里污水管网“体检”

根据《南通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市污水处理三年提质增效方案,市水务公司从2019年开始引进专业设备、组建专业化运行队伍,启动主城区污水管网检测与养护工作,为“城市静脉”——地下污水管网“活血化瘀”。

市水务公司采用管道机器人、潜望镜、声呐探测等专业技术手段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测,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管网修复与改造,防止污水管网“小病拖成大病”。

此次污水管网的检测修复和养护范围主要为濠河内圈3.5平方公里起至45平方公里区域内,计划检测管网总长度为115公里,于2019年12月初基本完成。针对检测出的各类问题,市水务公司第一时间开展整改修复工作,截至2020年1月3日,已完成60余处堵点疏通,3处破损管道非开挖修复。

本报记者 陈静 本报通讯员 陈玉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