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生寻光明 半世写传奇

2020年12月16日 10阅读 来源:南通日报 2020年8月23日

一部原创话剧成为引人瞩目的文化新热点。《锦江传奇·董竹君》(以下简称《锦》剧)在更俗剧院进行了首场试演后,我市于22日举办了该剧的创作座谈会,请国内戏剧界的一批资深专家前来谈观感、提建议,推动这台新剧继续打磨提升,力争使其成为继《张謇》之后又一部走向全国的话剧精品。

在座谈会上,导演卢昂代表主创团队介绍了创作理念和过程。卢昂是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当代话剧导演中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从去年年底接到南通方面邀请后,开始准备这部新剧。

卢昂介绍,董竹君这个题材早就引发了业内关注,因为故事主要发生地在上海,沪上有剧团曾经想做未做成。南通抓住了董竹君祖籍海门这一点,诚意满满打造这部新剧。卢导说,“南通的这份热诚感动了我,而我对这个题材很感兴趣,于是大家一起沉下心来,用8个月的时间拿出了这台戏。”

卢昂说,这部戏写的是董竹君半生半世的故事,也折射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成长史,有很强的戏剧价值。在艺术表达上,如何在两小时内演尽董竹君的前半生是个巨大的挑战。我们尝试进行新的突破,用“一体三面”的方式来拼贴、穿插,也就是出现了三个董竹君的形象,用现实与回忆的穿梭,把人心最隐秘的东西进行彰显。这种艺术手法看似后现代,事实上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早就有这种叙述与扮演交替的表达形式。

卢昂对南通艺术剧院演员的表演赞不绝口,认为这是得益于南通这个“话剧之乡”的文化浸润,这批平均年龄二十七八岁的演员在舞台表现上很好实现了编导的创作意图。希望通过这次座谈会后,与演员们继续打磨,10月份在省里展演时更上一层楼。(下转A2版)

(上接A1版)

《中国戏剧》原主编姜志涛用四个独特来概括这部话剧,即“题材独特、人物独特、叙述手法独特、舞台风格独特”。他说,这是一部向明年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献礼剧,在一大批描写革命先烈的剧目中,聚焦党的同路人这样的题材很少见,董竹君这个奇女子的传奇经历又具有特殊性,“一体三面”的时空转换非常灵动,凸显了主人公的情感爆发。唯美诗意的舞台表现令人赞叹,南通在不用“外援”的情况下,全靠“南通队”演绎好这出难度较大的戏是了不起的。姜志涛也提出,如果在节奏上再沉一些,演员收一些,可能会让这部戏达到更高水准。

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马也对南通神往已久,他说,有伶工学社这样的现代戏剧殿堂在,谈话剧不谈南通是不行的。目前国内向建党百年献礼的重点剧目有40多部,但这些红色题材的话剧容易套路化、模式化、同质化,而《锦》剧的艺术格局、品质、气象是不可替代的。董竹君的人生历程本身便是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该剧进入了人性的幽微和真实,拨动灵魂。对于剧中董竹君的痛苦、焦灼、艰难、摇摆以及背后的精神坚守,我们应该追问一个核心问题,在历史的更替中,董竹君发现了什么。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研所所长宋宝珍谈到《锦》剧的叙事体时认为,这样的戏剧结构可以跳开情境,评点指摘,回首向来萧瑟处,阅尽历史话沧桑。用三个人来表现董竹君这一个形象,亦刚亦柔,能屈能伸,抓住灵魂的闪光点,加入叙事的光焰,很有现代感。董竹君经历了20世纪以来的风云变幻,从一个都督夫人到出走的娜拉,社会意义非常丰富,立起来一个光辉耀目的现代女子形象,具有女性解放的重要内涵。这部戏同时也饱含哲理,飞蛾扑火的形象是普遍的人生隐喻,在得与失的辩证转换当中,芸芸众生,谁又不是扑进火中的小小飞蛾呢?

《剧本》月刊副主编武丹丹认为,话剧已成为南通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南通出来的戏总有别致的味道,深入挖掘地方名人让人眼前一亮,期待有一天能在话剧舞台看到“南通名人三部曲”。就董竹君而言,一生追逐光明,最后自己活成了一个发光体。这在近期的重大题材中是极具价值的。武丹丹也指出,人物的塑造可以更放松一些,展现出她的从容、优雅的一面,让这个女人的光彩焕发出来。

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认为,这是继《张謇》之后又一部值得认真探讨的话剧,它抓住了这个人物和南通的关系、和当代价值的关联,让我们透过世纪风云看到历史的必然。人物的多棱效果,昭示了她的刚与柔、纯与智、进与退,将她命运和选择书写得淋漓尽致。如何让董竹君成为感情的迸发点,需要重视她在人生节点的心理过程,她生命的升华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中国剧协原党组书记季国平对这部话剧的总体感受是惊喜,一部戏要成功,编导是关键,演员来呈现,这两方面都可圈可点。他在谈到剧中三个董竹君的形象时指出,从董阿媛向董先生的转变,要让董先生的形象更加可敬可爱。季国平建言,要在剧中找到董竹君主动向国家捐献锦江两店的行为逻辑,惟其如此,方能体现捐献的伟大。

中国话剧协会主席蔺永钧对该剧的评价较高。他认为,以剧目树形象,以人才举旗帜,以效益为追求,南通话剧人的实践表明,从《张謇》到《锦》剧,他们已经在地市级的话剧团中走在了前列。在这部新戏中,主创团队在叙事美学上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时空的革命,使一部结构复杂的话剧显得有机流畅,充满了活力和张力。蔺永钧在为演员表演点赞的同时,提出了更高的期盼:只要把“我来演”变成“我就是”,就是一句台词不改,下一次演出的效果也会有所提升。

本报记者 张坚 实习生 卞汐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