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明进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利民有常,而发展为本。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更是利民、惠民、安民的必由之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习近平总书记经过艰辛探索而形成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战略高度厘清了人民与发展的关系,揭示了人民推动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深刻内涵,拓展了新时代党的根本宗旨的新境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民始终是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一个历史的、政治的范畴,其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加工和消费的广大劳动群众。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还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当然应该是历史发展成果的享受者。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根本原则在发展理论上的创造性运用,科学地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首先,人民是发展的初衷。为民发展,就是把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其次,人民是发展的动力源。发展依靠人民,就是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推动发展的磅礴之力。再次,人民是发展成果的共享者。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发展的真正价值所在,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人民是发展成果的全面拥有者与分享者 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当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成果的全面拥有者与分享者。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也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党建、军队、外交等各个方面。在经济发展方面,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特别是共享发展,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在民主政治方面,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文化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社会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必须以保障与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重点,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生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党建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在军队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在外交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呼吁,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引领发展的灵魂和主线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发展的灵魂和主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解决我国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良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其他七个“明确”相比,虽处于第二位,但其他七个“明确”无不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展开,最终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第一个“明确”属于统领,规划了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路线图与时间表,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目的就是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三至第七个“明确”则是从总体布局、战略布局、改革、法治、军队、外交等矛盾的主要方面,寻求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解决之道。第八个“明确”则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坚强保障,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则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的美好生活则无从谈起。“十四个坚持”是对“八个明确”的拓展和具体化,但同样是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而展开,分别从坚持和改进党的领导、破除发展桎梏、树立新发展理念等方面,推进民主、法治、文化、民生、生态、安全、军队等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最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作者单位:中共泗阳县委党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