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汗水和坚守 换来公路“畅、洁、绿、美、安”

2020年12月17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2019/09/10

一路走高 “扫马路的”变成“公路美容师”

1985年8月至1987年8月,先后在原宿迁县公路管理站任扫路工、施工管理员;

1987年9月至1990年6月,在原交通部电视中等专业学校淮阴分校路桥专业学习;

1990年7月至1992年11月,在原县级宿迁市公路管理站砂石一队任技术员;

1992年12月至1999年12月,先后在原县级宿迁市公路管理站、原宿迁市公路管理站任来龙工区任副主任、大兴工区副主任;

2000年1月至2003年4月,在原宿迁市公路管理站路畅养护工程有限公司任办公室主任;

2003年5月至今,在宿迁市华通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任副经理。    在宿迁交通运输系统工作34年,始终奋战在公路建设和养护一线。负责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以来,他创新养护管理思维、创新养护管理流程,不断推动养护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精细化。相继被评为全省公路系统抗雪灾保畅通有功个人、全省公路系统争先创优劳动竞赛先进工作者,被交通运输部、中国海员建设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全国模范养路工”等荣誉称号。

1985年8月,高中毕业的张震到原宿迁县公路管理站报到,领到了一把扫帚和一把铁锹——这是当时扫路工的统一“装备”。

拿着这套“装备”,自认能写能画还能算的张震心理落差很大,毕竟这份工作又脏又累。没几天,同日报到的5个人中,已经有人辞职不干了,几个月后,其他人都走了。

坚持下来的张震说:“我老家在农村,好不容易‘农转非’找个班上,能拿固定工资不容易。”

为了一个月20元的工资,张震扛起扫帚和铁锹,到现在的宿豫区曹集乡扫起了马路。晴天,他用扫帚将路上的砂子往边上扫;雨天,他用铁锹把路边的砂石铲起来往路上盖——那是条砂姜路,下雨时必须用砂石将砂姜间的缝隙填满,否则缝隙会越来越大,变成坑。

砂姜路坑坑洼洼比较多。遇到比较大的坑,张震就从路边挡砂堰旁铲点砂子、黏土之类的混合起来填到坑里,用铁锹或砖头拍平。

“这是个技术活儿,搅拌混合料时,需要达到最佳含水量。”张震笑着说,“我也是向老扫路工学的。抓一把混合料用力握成团,再往地上一扔,看摊开的程度。水多了肯定不行,水少了容易松散。”

工作单调,考核的标准也不高。路扫得干净,大坑能及时填上,达到标准就可以下班回家了。那时,张震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干三四个小时后,其他人才上班,他已经干完活往家走,准备帮父母种地、养蚕、喂猪了。

1988年,原县级宿迁市有了第一条柏油路——325省道宿迁段,一头连着原淮阴市,一头连着徐州市。那时,张震已经被单位派到原交通部电视中等专业学校淮阴分校学习了,因此经常在这条路上往返。“柏油路真好啊,没有扬尘,坐车里一点儿感觉不到颠,一马平川,打盹睡觉都不影响。”当时的张震特别兴奋。

1990年7月,学成归来的张震到原县级宿迁市公路管理站砂石一队任技术员。因为学过道路建、管、养一整套专业技术,他经常被抽调到325省道宿迁段上进行勘测。每次踏上这条柏油路,张震都不由自主地放轻脚步。“当时想,要是宿迁的路都能铺成这样就好了!”这个愿望,张震只放在了心里,没敢说出来。

愿望,终究会实现。不久,原县级宿迁市城区有了第一条2公里长的水泥路。随后,这条路向北延伸,“长”了几公里。再后来,这条路继续向北延伸到嶂山闸,铺成了柏油路!

1992年12月,张震调任原县级宿迁市公路管理站来龙工区副主任;设区市宿迁成立不久,他又调任原宿迁市公路管理站大兴工区副主任。前后7年时间里,张震不仅分管各养护道班,工程量大的时候,还要上一线带领人员施工。当时的养护道班,除了负责路面维修、保洁外,还承担整理路肩边坡、疏通排水沟等工作。

随着宿迁的水泥路、柏油路越来越多,路上的车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按照原先标准设计的道路已经不能满足交通运输需求了,新的管养问题频频出现:由于路基结构标准低、最上面沥青面层薄,经过长期重车碾压,雨水容易渗入路基造成道路翻浆、沉陷,路边坡也会因雨水冲刷而坍塌。

“当时强调‘强基薄面’,最上面沥青面层只有6厘米厚,水稳碎石基层才20厘米厚,两层石灰土也只有40厘米厚。现在的路基结构层厚度都超过1米,可以说,在农村铺设的四级公路标准都超过当时的。”

为了及时将雨水排出,每次下雨前,张震都组织养护道班全员出动,用化肥包装袋、塑料薄膜等,将路边低洼容易造成水毁的边坡保护起来,防止雨水冲刷、下渗;雨后,第一时间将路面积水清扫到排水沟里。

2000年1月,为了加强公路养护工作,原宿迁市公路管理站成立了路畅养护工程有限公司,组建起一支更为专业的公路养护队伍。2003年5月,在原路畅养护工程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宿迁市华通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了,副经理张震依旧分管老本行——公路养护工作。

这时候,公路养护工作的内容又不一样了。老百姓对于公路的要求,从追求舒适感向追求美感转变。在规划建设249省道宿迁段时,路中间就增加了一条绿化带,由此,这条路成为宿迁第一条“拥有”中间绿化带的公路。再后来,324省道、250省道、325省道的宿迁段,都有了中间绿化带。

从此,养护人员又多了一项工作:为绿化带清除杂草、垃圾,施肥、浇水、修枝剪叶。如果因为交通事故或大风大雨造成绿化带破损,还得恢复成原样。

原来一天工作三四个小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一天8小时,公路养护人员就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往返,除了保持路面整洁,还要负责路上交通标志、标识干净齐备,路边及路中间的绿化带完整美观等,一刻都不能闲着——张震专门“监督”他们,除了组织人员现场巡查外,去年该公司还启用了智能监控系统,对每名养护人员、每辆养护车辆进行实时动态监控。

监控都智能化了,养护人员的设备自然也早已升级,荧光马甲、安全帽、垃圾车、铁锨、笤帚、水桶、抹布、垃圾袋等“一套全”;公司有现代化扫路车5辆、综合养护车1辆,还有2辆洒水车、1辆雾炮车等。

“我们现在有200多名一线养护人员,负责309公里的公路养护工作,其中国道、省道长103公里。”张震说。

对了,现在人家不叫“扫马路的”了,他们是“公路美容师”!

认真、较真的考核监理员

1990年11月至2001年12月,在泗阳县公路管理站工程养护股工作;

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泗阳县公路管理站路政大队工作;

2012年1月至今,在泗阳县公路管理站考核监理科工作。

在宿迁交通运输系统工作近29年,始终坚守在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得到了行业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多次被泗阳县交通运输局评为年度先进个人和重点工程建设先进个人。

7月的泗阳,骄阳似火。在烈日的炙烤下,路面温度很高,少有行人往来。但他坚守在泗阳县境内的省道、县道巡查岗位上,不放过任何一处安全隐患。

他,就是泗阳县公路养护人员陈智立。

2012年1月,鉴于泗阳县公路管理站考核监理科技术力量薄弱,专业对口的陈智立从路政执法岗位调到考核监理科工作,主要负责抢险保畅通、公路小修保养、路面保洁等工作。

接到转岗命令时,陈智立二话没说,立刻赶赴公路养护一线。自此,公路小修小补、大中修工地上都有他的身影,哪儿公路受阻、哪儿发生险情,无论冬寒夏炎,不管白天黑夜,一个电话,他就奔赴一线,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作为一线技术人员,陈智立要全天候待命,越是恶劣天气,越要时刻绷紧神经,准备随时处置可能发生的险情。2018年8月的一天早上,陈智立接到该县公路工程养护公司的电话:“经大雨冲刷,李口南涵洞出现险情,请速来现场进行处置。”他立刻赶到现场,根据涵洞的损坏情况先行启动交通管制,封闭左侧道路,留下右侧道路供车辆和行人通行。由于涵洞左侧拱顶出现裂缝,极易造成二次险情。他制订险情排除方案,组织施工人员加快施工。很快,险情得到妥善处置,交通得以恢复。

路面巡查是公路养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许多公路病害需要通过认真仔细巡查来及时发现。在巡查中,陈智立从不轻易放过任何一处病害隐患,并仔细填写巡查日志,据此制订详细的养护工作方案。

自2015年起,泗阳县每年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县道维修。经过陈智立反复推敲上报的维修计划,会在第一时间“敲定”,确保维修资金用到实处。

对施工企业进行计量审核,是考核监理科的一项基本职能。在工作中他认真负责,多次纠正施工方上报的错误数据。2012年,一家施工企业在修建某路段后,上报了相关工程量。当看到施工企业上报的工程量比实际工程量多时,陈智立立即通知施工企业将工程量表拿回去,并要求其按照实际工程量上报。等到第二次拿到施工企业上报的工程量表,陈智立又到现场反复核对。从此,该企业上报的工程量再无差错。

有的施工企业在维修路面时作业不规范,水泥标号达不到要求、路面厚度不够。陈智立发现后,当场要求对方立即整改,并说:“不整改,最后验收过不了关,不但浪费物力、财力,而且会影响你们企业的名誉。”对于陈智立的“不近人情”,施工企业感受颇深,但也因此更加敬佩这位时时纠错的考核监理员。

“从我手里核过的计量,领导们都很放心。”陈智立说,作为一名党员、一名考核监理员,就应该严格把关、认真负责,确保准确无误完成考核监理工作。

在路上,与施工人员商讨路面维修工作、与养护人员讨论如何更好地做好养护工作,陈智立的岗位就在这一条条公路上。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的脸上布满了褐色晒斑,一笑起来,眼角的鱼尾纹愈发深了。

平凡朴实、默默无闻,陈智立就像公路上一粒不起眼的砂石。然而,就是这样一粒粒认真、较真的“砂石”,用自己的担当和奉献,为推动宿迁交通运输事业持续发展贡献着力量。

选择了这一行就意味着更多付出

2007年12月至2008年10月,在原宿城区住建交通局养护办工作;

2008年11月至2011年9月,被借用至宿城区纪委工作;

2011年10月至今,在宿城区交通运输局养护办工作。

在宿迁交通运输系统工作近12年,他“主攻”县道养护管理工作,用辛勤付出来保障道路畅通。多次被宿城区交通运输局评为先进个人。

2007年12月,原宿城区住建交通局养护办负责人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带着蔡军营跑遍全区近500公里的县乡道路。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跨度,从中扬镇到王官集镇。

“我高中毕业就去外地当兵了,回来后发现,整个宿迁都变了模样,道路四通八达,也不知道通往哪里。”这15天,每天蔡军营都高度紧张,回到单位就反复查看巡查记录。

由此,蔡军营开始独当一面,挑起了辖区县道养护管理工作的担子,平均一天要“跑”200公里左右。

春季,是制订全区县道年度维修计划的时候。巡查中,除了一路查看路产路权是否被侵害、有无违法搭接道口、路面是否整洁、养护工是否在岗外,蔡军营还会重点检查路面上的“小毛病”,并仔细记录下来,等回到单位将其列入维修计划。他说,基本上每条县道每年都有需要“缝缝补补”的地方。

夏季,热得让人喘不过气,但也是路面维修的最好时机。虽然维修工作从施工到监理、检测都已经“外包”,但是,作为县道养护管理人员,每次经过施工现场,蔡军营都要下车看一看心里才踏实。多年的耳濡目染,让原本是“门外汉”的他,掌握了很多路面维修知识,对维修工艺、流程等都能看出点“道道”来。正常情况下,每条县道路面维修的面积都不大,但是汇总到一起,就成为大工程。宿城区每年县道维修面积都接近5000平方米,今年,仅蔡军营负责的几条道路,维修面积就达2000平方米。

秋季,当年计划实施的路面维修工作都已结束,随之而来的是检查、验收工作。“紧锣密鼓、马不停蹄。”蔡军营说,这是他一年中最忙的时间段,除了要完成日常巡查工作,还要作为业主代表参加各路面维修点的检查、验收工作,“维修点多,而且分散在各条路上,我们每天都必须提前安排好行程,否则就忙不过来了。”

冬季,寒风凛冽,等到雪花飘落,宿迁处处银装素裹,路上的车辆和行人也就少了。忙了快一年,蔡军营和同事能稍微松口气了吧?不能!他们忙着准备防滑、防冻、除雪物资等,天天关注天气预报,在大雪来临前把这些物资装车运到指定地点。不管多晚,只要雪花飘落,他们就和养护工一起,在长长的道路上撒融雪剂、铲雪,“直到雪停了,路上的积雪融化了,不影响通行了。”

“干我们这一行,越是恶劣天气就越要在路上。”今年8月,台风“利奇马”登陆,蔡军营和同事连夜冒雨在路上清除倒伏的树木、排除积水、设置警示标志……虽然穿着雨衣,但是汗水和雨水,早已让他们浑身湿透。

从春季忙到冬季,年复一年,总是没个闲的时候。蔡军营说,最忙的一年,是结束借用工作、回到宿城区交通运输局养护办的第二年。

2012年,宿城区以洋北镇为示范点创建省级农村公路养护示范镇。虽说洋北镇的公路基础较好,但距离省级农村公路养护示范镇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整整三个月的时间里,蔡军营在洋北镇日夜“蹲守”,监督路面维修进度、查看路肩平整度、检查路肩绿化补植密度、推进沿路村居环境整治工作……有志者,事竟成。经过蔡军营和同事不懈努力,洋北镇农村公路养护工作顺利通过省检查组验收。

“这几年,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很多公路附属设施的管养工作也纳入我们的职责范围。现在,我们在巡查时,必须检查道路交通标志牌是否完好。要知道,一块看似不起眼的道路交通标志牌,可以有效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蔡军营说,在路上的这些年,其实很辛苦。

蔡军营所说的“辛苦”,并不仅仅是累,还有不被理解时的委屈。在阻止个别人侵害路产路权行为时,蔡军营曾被不理解的老百姓围住。但是,他从来没有退缩过,而是积极想办法做对方的思想工作,直到事情妥善解决。他说:“只要公路畅通安全,苦点、累点、受点委屈都值得。”

默默坚守,这是公路人最忠诚的模样

1993年12月至1998年3月,在泗洪县运输管理所任运管员;

1998年4月至2005年6月,任原泗洪县交通局运政稽查大队副大队长;

2005年7月至今,先后任泗洪县公路管理站站长助理、副站长、站长。

在宿迁交通运输系统工作近26年,他始终用奉献担当守护公路平安,用业绩和荣誉谱写泗洪公路管理事业新篇章。在他的带领下,泗洪县公路管理站先后被评为全省交通运输行业文明示范窗口、全省公路系统“两聚一高”行动队、全市公路工作目标考核先进单位。白波先后被评为全省公路系统争先创优劳动竞赛先进工作者、“十一五”全省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先进个人。

作为泗洪县公路管理站的负责人,白波的办公地点就在一条条公路上,因为他的职责就是养护公路、保障畅通。

每一场雨雪

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突击战”

2018年冬季,泗洪县下了三场大雪。白波一刻也不敢放松:

雪前,及时备好融雪剂、防滑材料、铲雪车等物资和设备;

雪中,坚守在一线除雪,并根据路面积雪情况合理调配人力、物力,提高除雪效率;

雪后,加强路面巡查,防止路面结冰影响车辆安全通行。

每一场雨雪,对于白波来说,都是需要全力守护公路安全的“战斗”。

2017年8月的一天,一场暴雨让泗洪县梅花镇境内的121省道下穿段严重积水,车辆一旦驶入就可能造成发动机熄火。当时,一辆轿车疾驰而来,即将驶入积水路段,正在现场指挥设置警示标牌的白波立刻飞奔过去,向驾驶员发出停止通行信号,避免了一次事故发生。

要治标,更要治本。暴雨过后,白波和同事们经过研究,决定聘请专人看管该处泵站,及时启动水泵排出积水。由此,积水问题解决了,过往车辆通行更安全、快捷了。

为提升应对灾害天气和突发事件的道路交通保障能力,去年,经过泗洪县公路管理站积极筹备,宿迁市公路养护应急处置中心泗洪应急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提升了泗洪县对被破坏公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进行加固、恢复的应急处置能力,从而更好地保障公路畅通。同时,泗洪县公路管理站还为343国道泗洪段配备了不停车检测系统,实现了从“人力治超”向“科技治超”的转变,进一步遏制超限超载运输行为。

今年初,泗洪县路网应急指挥中心建成并通过验收。该中心充分发挥运行监测、出行服务、应急指挥、行政监督等职能,提高了泗洪县公路应急处置能力和公路路网运行效率,在保障公路安全畅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每一次险情

都是一次全力以赴的“保卫战”

去年6月,泗洪县公路巡查人员发现双上线(原双天线)杨嘴桥出现桥面坑洞、铰缝损坏等现象,造成约30平方米的桥面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接到“警情”后,白波立即赶到现场进行勘查,决定为该桥设置警示牌,告知过往行人注意避开桥面危险区域,并迅速启动竞争性谈判程序,确定施工单位对桥面进行维修。

在施工过程中,白波多次到现场检查施工质量,并督促施工方按序时进度施工,确保早日修复桥面。同年7月底,杨嘴桥恢复安全通行能力。

为逐步消除农村公路安全隐患,保障公路安全畅通,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自2017年起,泗洪县公路管理站督促各乡镇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为全县144条县道、乡道设置标志、标牌、标线,尤其是在急弯陡坡、临崖临水、平交路口等危险路段,实现了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全覆盖。

泗洪县公路管理站还积极指导各乡镇开展道路公共空间治理工作,全面摸清辖区被非法侵占的国道、省道、县道公共空间底数,登记造册,逐一推进治理。

保障公路安全畅通绝非一日之功。近26年来,白波默默坚守、无私付出,守护着公路、守护着过往群众——这是公路人最忠诚的模样!

一把扫帚,扫出万家幸福路

1991年2月至2000年8月,在沭阳县公路管理站闸西养护工区工作;

2000年9月至今,在沭阳县通达公路养护工程有限公司工作。

在宿迁交通运输系统工作近29年,风里来、雨里去,顶严寒、冒酷暑,他始终以路为家、以路为业,用手中的扫帚和铁锹,维护着道路的畅通与整洁。2018年被评为沭阳县“最美交通人”。

明年,文卫兵就要退休了。54年里,他从事公路养护工作近29年。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文卫兵感到自豪的有两件事:一是,所养护的路段在每次检查中都是零扣分,从来没给领导添过麻烦;二是,当养路工,不仅养活了一家老小,更将闺女和儿子培养成才。

这些年,他为大家养护了条条幸福路,也为“小家”铺起了一条幸福路!

1991年2月,寒意正浓,文卫兵从沭阳县公路管理站沭城工区领导手中接过一把扫帚和一把铁锹,到老新沂河大桥那边“扫马路”去了。

“老新沂河大桥是上世纪50年代建的,当时附近最好的路就是我养护的砂姜路。”“对付”这样的路,文卫兵很快找到了诀窍:“每次雨后,要一锹一锹地从路边铲土往路上撒,所有的坑都要用土填上,再让过往车辆慢慢把土压实、压进砂姜间的缝隙里。”

这是当时文卫兵觉得最累的活——好几里的路,虽然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也架不住这样的劳动量,到最后,两条膀子又酸又麻。因为挖泥撒土脚上要用力,文卫兵穿的“解放鞋”特别容易坏。

很快,文卫兵的道路养护质量在工区名列前茅,表现也算得上出类拔萃。但是,他常常上班迟到。当时单位规定早上7点到养护路段,文卫兵家住得远,路也不好,骑自行车也要个把小时;遇上雨雪天气就更难了,得扛着自行车蹚水走!

这样的“长途”,文卫兵跑了快两年。后来,他被调到城区养护道班,负责原沭阳县化肥厂附近十几里长的路段养护工作。这段路是柏油路,再也不用文卫兵挖泥撒土了,改撒细沙了。

“夏季高温的时候,路面最上层的柏油会被晒化,车辆驶过就黏在车轮上,造成路面损坏。”文卫兵说,每到这个时候,沭阳县公路管理站就会运来专用的细砂,在路边每隔几米放一袋子,文卫兵负责把所有细砂撒完。

一个人养护十几里长的路,从头到尾一路干下去,也就到了下班的时候。在这条路上,文卫兵走了十几年,也干了十几年,然后去“扫”“铁路桥”了。

文卫兵所说的“铁路桥”,是一座“站在上面能看到下面跑火车”的桥,“火车有运旅客的,也有拖货的。”作为一名养路工,文卫兵由此感受到宿迁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一日千里”。

和“铁路桥”相连的这条路,是文卫兵养护的第一条有绿化带的公路。他的新乐趣是为绿化带里的花草修枝剪叶,还会精心弄出个造型来。“外地人经过时,一看景观很好,肯定对我们沭阳的印象很好!”文卫兵憨厚地笑道,“雨天和雨后是修剪花木的好时机,雨水把叶子上的灰尘都冲走了。不然的话,一天下来鼻子里都是黑灰。”

随着宿迁交通运输事业快速发展,沭阳县境内的公路也在不断延伸,等级也越来越高。如今,文卫兵负责沭阳县对外交通要道之一——宿迁大道的养护工作。“石料厂就在路边,每天拖石子的车进出不断,一天要清理好几遍。”文卫兵说,作为交通要道,这条路上车多人也多,留下的垃圾也就多了。一个垃圾袋、一把夹子,也成了他不离手的工具。

清扫路面、捡拾垃圾,从路头走到路尾,再从路尾走到路头,一天要来回几趟。天又热,年纪大了,文卫兵有时会觉得头晕。这时候,他就在路边歇一歇,然后起来接着干。

“不能多歇会儿,或者请个假吗?”

“路脏了,看着不舒服,哪有心情休息啊!”

“养路工人两件宝,一把扫帚一把锹。”每隔十多天,文卫兵就要换领一把新扫帚——旧扫帚扫秃了,不能再用了。

虽然累,但是文卫兵心里有一本“明白账”:“累了我一人,可以幸福千万家!”

路上苦,没怕过;路上累,没怨过。这些年来,文卫兵将“爱岗敬业”四个字默默“写”在了那不断延伸的公路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