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17首届泗洪“十大醉美乡愁”评选投票正在火热进行中!您投票了吗?(一)

2020年12月11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2017/11/15

前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政协办、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关于在全市“三进三帮”活动中,开展乡贤、乡愁普查工作的通知精神,传承历史文化脉络,挖掘泗洪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寻找人们心灵深处的乡愁记忆,让乡愁成为泗洪文化的影响力,泗洪旅游的吸引力,促进文化旅游更好地融合发展。今年7月初,由中共泗洪县委宣传部、泗洪县文广新局、泗洪县旅游局、泗洪县荐乡贤留乡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县范围内联合开展首届泗洪“十大醉美乡愁”推荐评选表彰活动。

本次评选由各乡镇的组织推荐,一些具有年代感和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资源、生产生活用具、特色景观等近千个乡愁印记,被人所熟知。经过初步审核,最终筛选出十大类50个乡愁印记作为首届泗洪“十大醉美乡愁”候选项目,即日起,通过《宿迁日报》B版、《宿迁日报泗洪微新闻》公众号(sihongweixinwen)接受社会公众投票,欢迎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您心中的“醉美乡愁”踊跃投票。

投票规则:在(A—J)十大类候选乡愁中,分别选出3个,并在相对应的序号中打√,多选少选均作废,投票截止日期为2017年11月20日。选票邮寄到泗洪县荐乡贤留乡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泗洪县环保局三楼301室

联系人:莫开武

联系电话:13773933979

A 千年古树  一生传奇

在古老的泗洪大地上,四处分布着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古树名木。据统计,目前泗洪有树龄在300年以上的二级保护古树5株分别位于青阳镇、双沟镇、淮北中学;树龄在千年以上的一级保护古树3株分别位于双沟镇、峰山乡、车门乡……一株株古树像一个个“活的文物”,不仅承载着一段段神奇的往事,更是先人留给泗洪人的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我们来鉴赏一下泗洪古树的传奇故事吧。

树名:皂角树(罗成拴马树)

生长地点:泗洪县峰山乡

【传奇档案】

泗洪县峰山乡张郭居曹庄东南,有一株树龄至少已达千岁的皂角树,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它向一位饱经世事沧桑的老者,静静地矗立在一个角落,远远地眺望着人头攒动的曹庄,护佑着这里的人们幸福安康。

该树树干高耸挺拔,枝干舒展昂扬,当地的老人提起这棵千年皂角树,对往事津津乐道。据老人们讲,传说隋唐名将罗成率部下扬州时,路经此地驻扎,战马就拴在这棵树上。村民们认为古树有灵气,称它为“罗成拴马树”,每逢传统节日,就有人在树上挂彩祈福。据介绍,解放前这树上的皂角供应全村的人洗衣服,现在还有人大老远跑来讨要皂角刺做药治病。2009年被宿迁市政府列为一级古树名木挂牌保护。

树名:老槐树

生长地点:泗洪县车门乡

【传奇档案】

我国自周代起就在皇宫种植槐树,故槐树又有“宫槐”之称。泗洪城乡古槐树很多,在车门乡陈龙村龙骨庙后,就生长着一棵千年老槐树。

这株老槐树,树干虬曲盘旋,无数的小枝向虬爪伸缩,生机勃发,但走近观看这株古树主干早已朽空,在树干的东北侧存在蜕皮迸裂,整株树的主干只剩下很薄的木栓层和苍老的树皮支撑着树冠并维持着生机。

树名:木瓜树(神奇树)

生长地点:泗洪县双沟镇

【传奇档案】

位于双沟镇草湾村的田堤上傲然屹立着这株古木瓜树,郁郁葱葱,俨然一副将军风范,这株古树树龄已过千年,据说在1000年以前,隋唐将军罗成路遇此地在这棵树下拴马乘凉,后留下一个神奇的传说,据说无人敢砍伐这棵树,就是破坏一根树枝也会遭受天灾之苦,后被人称之为神树。

据这里的老人介绍,这棵古树是村落历史的有力证据,是乡情乡愁的感情寄托,它也见证了草湾村的从古到今、由贫穷变富裕的发展。已被政府部门列为一级挂牌保护名木。

树名:老榆树

生长地点:泗洪县天岗湖乡马庄

【传奇档案】

老榆树树龄近300年,树干直径约1.5米,树冠高大,树根虬曲,枝叶繁茂。在自然灾害期间,老榆树用榆钱、榆叶挽救了乡亲们的生命,村民称它为“母亲树”、“生命树”。

树名:古柿树

生长地点:泗洪县孙园镇中洼村

【传奇档案】

古柿树树龄约230年,幸存的仅有7棵。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四师驻扎在洪泽湖畔,方圆几十里没有树林,只有中洼这片柿树林,树荫既可蔽日学习训练,又可以防御敌机侵扰。

每年中秋节前夕,当地村民将柿子摘下来,进行加工、去掉涩味,把最好的、最甜的柿子送到新四军驻地,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B 非遗文化  娇艳多姿

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差异造就了形形色色、别致多样的语言、用具、技艺和歌舞,它们因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而被固定为迥异奇趣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有机组成部分。

泗洪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河清湖秀,景色优美,使每个乡村集镇都积淀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圈层,独树一帜,璀璨夺目,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民俗文化宝藏。

翻开泗洪的文化史册,积淀着悠久历史、散发着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不胜枚举,名胜古迹、特色艺术和特色小吃,令人心驰神往,回味不已。在党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针指引下,在泗洪县委、县政府和各级领导的关心、高度重视下,通过全县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这些优秀的民间民俗传统文化活动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影响力和群众参与面也日趋广泛。

目前,泗洪已有近20余项非物质文化项目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传统戏剧《泗州戏》、传统舞蹈《洪泽湖渔鼓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音乐《天岗锣鼓》、《洪武花棍舞》、曲艺《苏北琴书》、民间文学《水漫泗州城传说》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戏剧《海鸥皮影戏》、传统舞蹈《潼河龙狮》、传统技艺《芙蓉果制作技艺》、《空心挂面制作技艺》、民间故事《张郎休丁香》、《季札挂剑的故事》等14个项目,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遗产保护名录中涉及到了非物质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凝聚了泗洪人民的智慧和优秀传统文化,是泗洪珍贵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

【泗州戏】

原名“拉魂腔”,是安徽省四大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泗州戏与皖北人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

2006年5月20日,泗州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岗锣鼓】

又名天井锣鼓,是长期活跃于淮河中下游地区及洪泽湖畔的一种民间锣鼓音乐形式。其发源于江苏省泗洪县天岗湖(今泗洪县天岗湖乡)一带,主要流布于江苏省泗洪县、盱眙县,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等地。天岗锣鼓历史悠久,经过锣鼓艺人的代代相传,形成了“长锣片”、“小五番”、“小七点”、“满堂锣”等近10个固定曲牌,它以欢畅明快的节奏,热忱奔放的打法,铿锵激越的旋律、磅礴恢弘的阵势,而享誉省内外。

【潼河龙舞】

潼河龙舞是长期流布于江苏省泗洪县潼河一带的民间舞龙表演艺术,当地群众称之为龙舞。

潼河龙舞既继承了传统的民间舞龙特点,又在原有表演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其突出的特点是母子龙表演,即一条大龙带12条小龙齐舞,场面蔚为壮观,内容丰富,形成新颖,富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芙蓉果】

公元612年春,隋炀帝率文武百官南下扬州,龙舟驶到虹县青阳驻扎,虹县县令李尚摆宴敬奉,过惯了宫廷生活的隋炀帝,对满桌宴席不屑一顾,李尚见龙颜不悦,灵机一动“皇上,这盘‘大头酥’是本地有名糕点店芙蓉姑娘亲手所制,请皇上品尝”,隋炀帝一听是芙蓉姑娘特制糕点,龙颜大悦,连声念道:芙蓉姑娘、芙蓉姑娘!又见“大头酥”红里透白,莹润放光,连声赞叹,大头酥巧工如人,分明是出水芙蓉,芙蓉果也。随对李尚曰,每年都要把“芙蓉果”作贡品送往京城,从此“大头酥”更名为“芙蓉果”名声大作。

【泗洪空心挂面】

原产于双沟古镇,名曰“双沟空心挂面”。相传宋微宗政和年间,天长籍状元戴南风回乡省亲返回京城时,路过双沟,品尝了双沟空心挂面后,十分赞赏,便想特制一些献给皇上。他当即与店家商量,用双沟特产--淮河玉鳖熬汤三日,取其原汁和面,精心加工,制成空心挂面,献给宋徽宗赵佶。赵佶食后倍加赞赏,从此,双沟空心挂面被列为贡品,一时难得上市。

C 传统农具  即将逝去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对于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习大大提出这样一项充满温情的要求。过去数十年来,充满乡土气息的传统农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渐渐被机械化的工具所替代。一些东西渐渐逝去,千年农耕将淡出历史后台,用于农耕生产生活的农具,将只留下一个沉重的背影。

数千年农耕留下的农具,曾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有犁、耙;有石磨、石臼、石碾、石磙;有洋叉、洋锨、耙子;有粪筐;有箩筐、箩筛、吊筛、簸箕、风车;有斗笠、蓑衣;有纺车;有大锄、耨锄、钉耙、弯镰、发镰;有锯、斧、凿、刨、墨斗;有水磨、有水车;有牛、马、驴、骡……它们的功能主要是耕地、碎土、收割、脱粒、研磨、灌溉、加工等等等等。与一个农民一生一世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上述这些老物件,现在仅存的或还在使用的不多。它们有的在屋角腐烂死亡,有的成了烧火的材料,有的锈迹斑斑,有的可能成了宠物或肉食……在农村层出不穷的小楼房里,它们只能绻缩在黑暗的角落,慢慢被遗忘,直至消亡。

农器最早的雏形是石器,然后是木制,后发展为金属制,是金木混制。五行里的金、木、水、火、土,无不与农耕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农具的发展标志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历史是个“农”的历史,是铁与木的历史,是“手工”的历史。但现在,变成了铁与电的历史,耕田有旋耕铁犁,磨豆有电动磨浆机,除草不用耨锄,有化学除草剂,栽秧有插秧机,割谷有收割机。生产力的提高,把旧农器抛开,把农民解放出来。把农事当作了一种怀念。

传统农具是一位“老人”,就跟我们的社会进入老龄社会一样,我们不能没有它。它是一种承接和传递,是一种见证。如果说它还有什么价值的话,那就是把它们珍藏起来,进入农展馆,博物馆,让它作为农耕历史的物证,让后辈知道还有这段历史,让他们明白世界曾经不是现在的模样,让他们知道在工业社会城市从林之外还有一片乡土。

D 古色遗迹  遍布城乡

泗洪,孕育古色的文明。双沟的下草湾人遗址早在5万年前江苏人的始祖就在此逐水而居、繁衍生息;被誉为“中华第一壕”的梅花顺山集遗址距今8200多年,它将江苏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600-1800年;泗洪作为西周至春秋时绵延千年的古徐国中心,吴越文化和楚徐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碰撞和融合;拥有吕布“猿门射戟台”、鲁肃故里“子敬泉”以及古汴河边“隋堤烟柳”等30多处历史遗迹,处处彰显着泗洪厚重的历史文化。

泗洪现有15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顺山集遗址、朱家岗烈士陵园、雪枫陵园等3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涧北遗址、马胡城遗址、浮山堰遗址、下草湾遗址、赵庄遗址、张敦遗址、松林庄古猿化石出土点、双沟惨案等12处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顺山集遗址】

位于泗洪县梅花镇顺山集,目前,共发掘面积有2500平方米,发现长约1000余米的环壕,还有房址以及墓地等,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陶塑艺术品以及碳化稻等。出土物的年代距今约8000年,体现了较完整的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形式,是江苏最早的新石器环壕聚落遗址,该遗址将江苏文明史推进了1500年左右,填补了淮河下游史前文明的一段空白,被誉为江苏文明之根。

【古泗州城】

在烟波浩渺的洪泽湖底,有一座曾经繁华的古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泗州城。泗州城是一座千年古城,它连接运河、淮河、毗邻洪泽湖,是一处军事要塞,也是一个因水而兴的重镇。建成初期,泗州城就修建城墙、石塔,层层设防,防止水患,但最终也未能逃脱覆灭的命运。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夏秋之交,泗州一带连降70多天暴雨,洪泽湖水位一涨再涨,一座繁衍了千余年的泗州城终于被汹涌而来的洪水全部淹没,这座历史上极尽繁华的城市被凝固在329年前,一切都在大水冲破城墙的那一刻戛然而止。正如被火山爆发吞没的的意大利庞贝城一样,泗州城也是被完整保存的灾难性城址,因而被称为“水下庞贝城”,300多年来,它的荣耀与悲歌一直让人难以忘怀,然而它的位置却一直是一个谜,据史料记载,古泗州为北周末设置,唐开元时移治临淮,也就是今泗洪县东南处。

【季札挂剑】

公元前544年,吴王诸樊的四弟季札奉命出使中原,途径徐国国都徐城时,与徐王义楚会唔,徐王义楚非常羡慕季札的佩剑,季札欲将佩剑赠给徐王,但转念一想,作为外交出使身边不能没有宝剑,重任在身,暂时不能将象征礼节与身份的佩剑相赠,于是在心里默许待出使回来时一定将剑赠与徐君。

一年后,当季札完成使命返回再次路过徐国时,徐王义楚已去世。季札心中万分悲痛,悲伤之余,季札来到徐王墓前凭吊,并将佩剑挂在徐王墓前的大树上,永作纪念。随从对季札此举不解,季札说:“我心中早已答应把剑送给他了,怎能因他死而改变初衷呢?”从此,季子挂剑的故事流传开来,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诚信典故。

【下草湾遗址】

1954年在双沟镇出土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被中科院命名为“下草湾人”,距今已有5万余年,是淮河流域最早出现人类的遗址之一,与北京周口店人属同时期的古人类,对研究人类进化过程具有很高的价值;众所周知的“醉猿”故里双沟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命名为“最具天然酿酒环境和自然酒起源的地方”。

【浮山堰遗址】

位于四河乡境内,淮河北岸,潼河山(巉石山)西侧,有一坝头,名为铁索岭。也称浮山堰,坝头长218米,顶宽60米,顶最高处高程23.3米。据《泗虹合志》记载:“ 巉石山西为铁索岭。此乃是梁天监十三年、魏延昌三年(514年),梁武帝从战争角度出发,征20万人筑浮山堰,试以水代兵,灌淹驻寿阳的北魏军队。在这里修筑过当时世界上罕见的土坝工程—浮山堰。萧梁水淹寿州已过去1480多年,如今只留下一土岭残迹。即浮山堰遗址。

E 红色圣地  精神源泉

泗洪,是一片红色的圣地。抗日战争时期,泗洪被称为“淮北小延安”,是皖东北和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心、全国19个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泗洪也是新四军四师师部所在地,刘少奇、陈毅、彭雪枫、邓子恢、张爱萍、张震、刘瑞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此战斗生活过。境内建有泗洪烈士陵园、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纪念馆、雪枫墓园、朱家岗烈士陵园等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泗洪烈士陵园】

位于泗洪县城南郊,建于1954年,占地500余亩。园内有纪念塔,塔的正面是邓子恢同志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塔的两侧是纪念碑廊,碑廊里有陈毅同志亲自撰写的碑文,并镌刻着泗洪籍2800位烈士的姓名的塔的前方是纪念广场,建有喻尊霞塑像等建筑物,塔的背面是陵园墓区,长眠着158位烈士,墓区中建有江上青墓、张永远墓、曹华东墓等烈士墓。园内还有纪念馆、纪念广场、纪念亭、坦克、高射炮等。纪念馆内馆藏丰富,共展出图片344副,雕塑18座,珍贵文物百余件。园内绿树成荫,花草成趣,翠竹掩映,百鸟齐鸣,每年前来祭扫、瞻仰的人们达40万之多。江泽民一家30余人曾专程前来扫墓,许多国外友人也前来瞻仰。它以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应山抗战烈士公墓】

建于1943年,最初安葬了抗战牺牲的83位烈士。1941至1942年间,抗日战争进入非常艰难和残酷时期,当时新四军四师九旅的卫生部及后方医院就设立在紧邻古集应山的金圩村,在朱家岗战斗以及周边其他数次大大小小对日作战中,身负重伤的新四军战士,因医疗条件有限,救治无效,英勇牺牲,九旅卫生部就陆续把这83位英烈的尸骨埋葬于此,其中就有在著名的朱家岗战斗中英勇负伤救治无效而牺牲的17位烈士。

【雪枫墓园】

原名为淮北烈士陵园,位于泗洪县半城镇,建于1945年5月,占地120亩,是一代名将原新四军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彭雪枫的安息之地。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民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级旅游景区。

【朱家岗烈士陵园】

位于泗洪县曹庙乡朱岗村,这里埋葬了73位革命烈士的遗体,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的体现,其浩然正气,直上九霄。烈士陵园还埋葬着当年日本侵略军没来得及运走的13名官兵的遗体,这在中外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广阔胸怀,已经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目前,朱家岗烈士陵园已定为扛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纪念馆】

位于泗洪烈士陵园南侧,是一座全面反映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党政军民团结抗战历史的专题纪念馆,建筑外观呈“五角星”形状,象征着共产主义永放光芒,入口花坛处摆放的泰山景观石,象征着先烈坚贞不屈,忠诚革命之意,18根“和平之声”柱阵和纪念馆相组合,象征抗日战争期间全国19个抗日民主根据地。馆名由原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

命先贤们前仆后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又饱含着革命先贤们勇于创新、接受新思想、向往新生活的理想。红色自那个年代开始,便深入每一位泗洪人的内心深处,如今更成为人们重要的精神源泉,成为鼓舞人民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