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新华日报、江苏科技报等媒体一篇《废土地上翻金波》的专题报道,让泗洪县太平镇水产养殖大户杨同林顿时名闻遐迩。2005年,江苏电视台一档《洪泽湖畔弄潮儿》专题片,再次让杨同林声名鹊起。
有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会发光。30年前,杨同林全家4口人挤在2间泥草房里,每年都靠借贷款和吃救济过日子。然而,斗转星移,沧桑变迁,经过一番不懈努力,杨同林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他已拥有一座现代化的甲鱼繁殖工厂、万亩鳜鱼养殖基地和一艘装备精良的大型捕捞船,固定资产高达上千万元。
1981年,杨同林结束了六年的部队生活退伍回家。看着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的家庭,杨同林暗下决心:一定要闯出一条致富路,摆脱家庭的贫困。通过求亲拜友,杨同林筹集了220元钱,开了一个日用杂货店。为了节省成本,每次都是拉着平板车到县城进货,一次往返就是60公里。但到年底一盘点,不仅没有赚钱,还亏损了100多元。
1985年,杨同林借贷2万元,以每亩80元的价格承包了太平镇轮窑厂3亩废水塘养鱼。年底不仅还清了银行贷款,还获纯利7000元。1987年,他再次贷款5万元,把养殖面积扩大到10亩,除了养鱼外,他还开始摸索着鱼苗繁育,养殖项目越做越大。1990年,杨同林投资15万元在洪泽湖承包了300亩水面,养殖品种也由单一养鱼扩展为螃蟹、青虾、甲鱼等多个品种。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1991年淮北地区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洪水,加上上游的污水,一夜之间,杨同林的300亩围栏养殖场荡然无存,这次洪水给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30万元,几年的辛苦打拼付诸东流。
面对挫折,杨同林没有气馁,他决定从哪儿跌到就从哪里爬起来。他花了一年的时间到上海、南京、烟台等城市考察水产品市场。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后,他决定调整优化养殖结构,确立以“甲鱼为主打,螃蟹、鱼、虾齐头并进”的养殖思路。通过市场调研,杨同林发现养殖甲鱼利润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于是他就买来各种养殖甲鱼的书籍挑灯夜读,边干边摸索;没有优质甲鱼种苗,他就到湖边去捉、到市场上去买野生甲鱼,回来自己进行人工交配、孵化。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他采用的“小土池孵化,大塘口放养”的模式终于取得了成功,在当年就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仅甲鱼种鳖销售就净赚了38万。巨额的利润进一步鼓舞和激励了杨同林把甲鱼当作产业做大做强的想法。2004年,为了实现甲鱼规模化生产,带动和引领全县甲鱼养殖户实现产业升级,推动全县的水产养殖由量到质的飞跃,杨同林投资480万元,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建成了800平方米的无沙控温养殖温室,这在苏北是第一家。温室的建成,使甲鱼的种鳖产蛋孵化、幼鳖出室进塘、再到成鳖上市的周期由自然状态下的4到5年缩短为1年时间,打破了我国台湾人工养殖甲鱼2到3年时间上市的最快记录。在温室建设过程中,杨同林根据自己多年摸索的经验,大胆创新,将国内无沙控温养殖温室通用的平底结构改变为锥体式结构,这项革新成果不但节省供水,还方便排污,实现了节能和环保两项指标上的新突破,在全国甲鱼养殖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温室的建成使杨同林的甲鱼养殖如虎添翼,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06年底,他建立了“中国中华鳖网站”,进行网上技术培训和发布购销信息。至今,杨同林手中仍拥有多项记录:苏北最大的甲鱼养殖基地、苏北第一个甲鱼工厂化繁育流水线、泗洪县第一个万亩鳜鱼养殖基地……
现在杨同林的养殖基地每年可销售甲鱼蛋20万只,繁育甲鱼苗10万只,供应幼鳖8万只,销售商品鳖40吨,年产值都在600万元以上,带动附近低收入户就业32人,他本人也无可争议的成为了苏北甲鱼养殖第一人。
杨同林,一位普通农民,退伍军人,共产党员,但他以不屈不挠的意志顽强拼搏,最终取得了平常人办不到的业绩。个中奥秘何在?杨同林坦言:“我受党培养教育多年,必须响应党的号召,钻研科学技术,掌握致富本领,挺直脊梁,敢于向贫困挑战!”
正是由于他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挑战精神,事业蛋糕才越做越大,政治荣誉也纷至沓来:1996年7月,被淮阴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2001年4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2005年6月,被宿迁市委授予“十佳共产党员标兵”称号;2006年9月,被评为江苏省五好文明家庭;2015年5月,被评为“泗洪最美家庭之星”;2016年3月,被泗洪县人民政府评为“现代渔业工作先进个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