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泗洪在汗水中
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一年来,泗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3亿元,增长9.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59亿元,增长1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54元,分别增长8.5%和9.2%。
亮点一
推进扩量提质,工业经济持续增强
质量效益持续攀升,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00亿元、增长14.5%,实现开票销售171.4亿元、增长12.1%。企业培育步伐加快,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新增省“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3家,格立特电子公司在上海股权交易托管中心E板成功上市并实现融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完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高新技术产品13个。
亮点二
城镇内涵提升,城乡面貌显著改善
城市形象有力提升,被正式授牌为省级文明城市,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县城暗访考评和技术评估验收,泗洪城市形象宣传片亮相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
基础配套逐步完善,实施山河路、工人路等14条道路改扩建工程,宿扬高速泗洪段、省道330溧河洼特大桥及接线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古徐大桥建成通车,泗洪新汽车客运站、新扬(宁宿徐)高速泗洪南互通出口投入运营。
城市功能加快提升,完成5个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改建5个农贸市场,启动3个农贸市场建设,建设林荫道、彩叶道16条,获得省政府园林建筑工程“扬子杯”奖5项、居全市第一。
生态旅游蓬勃发展,接待团队游客69.6万人次,成功举办泗洪首届生态湿地国际半程马拉松赛,洪泽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生态环境在全省旅游度假区考评中位居第一,洪泽湖湿地温泉度假村荣获“江苏十大最受网友喜爱温泉”称号,洪泽湖湿地公园当选长三角最佳慢生活乡村旅游度假区,洪泽湖湿地公园5A级景区创建获得省优先推荐资格,泗洪获评全国“首批最美生态旅游目的地”称号,泗洪洪泽湖湿地得到央视《朝闻天下》特别报道。
亮点三
深化城乡统筹,“三农”活力不断增强
农业优势逐步彰显,累计创建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个和21个,成功举办缤纷泗洪首届网上螃蟹节,陈圩乡祖姚村被评选为江苏省“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泗洪荣获省政府第七届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被评为国家级泗洪大闸蟹质量安全示范区。
农村改革惠及于民,累计办理农村产权交易633笔、成交金额9321万元,资产类交易平均溢价30%以上;累计投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226笔、1.57亿元。
镇村建设稳步推进,乡镇集中居住区建成率、配套率、入住率、群众满意率分别达92%、86%、76%、90%。
乡镇工业增量提质,乡镇工业集中区累计入驻项目325个,金锁镇成功创建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太平镇成功创建省级重点培育小企业创业基地。
亮点四
改善民计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质量大幅提升,中考500分以上优生率达27.8%、连续两年摘得全市桂冠,高考二本达线率达49.2%、位居全市第二。高质量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
医疗服务稳步提升,新建改建标准化村卫生室113个,287个村级卫生室和19个社区服务站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农村低保金标准由每人每月305元提高到370元,城镇低保金标准由每人每月370元提高到490元,分散和集中供养五保户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5000元、6100元。
区域供水快速推进,净水厂主体工程、水源厂、清水管网、浑水管网工程基本完工。
大众创业蓬勃发展,全年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42亿元,新增网店2870家,石集、穆墩岛村淘点登上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舞台;泗洪县荣获江苏省信息消费试验区、农村淘宝全国优秀示范县、电子商务园区“朱雀奖”全国20强等殊荣,泗洪网络创业众创集聚区获批首批省级众创集聚区试点单位。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泗洪烈士陵园入选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泗州戏剧团入选首批省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洪泽湖渔鼓被正式授牌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社会治理不断加强,石集乡石集社区等16个村(社区)被命名为第十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亮点五
转变政府职能,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坚持狠抓落实,认真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坚持依法行政,主动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工商联、民主党派人士意见建议,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30件、政协委员提案184件,回复率达100%,满意率达97%。
坚持深化改革,深入推进行政领域制度改革,政务服务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深入推进企业商事制度改革,获批全国首批“一照一码”登记试点县;信用体系建设走在全市前列,累计出具信用信息查询报告3568份、信用报告221份。
“十二五”,泗洪
步伐坚实收获满满
“十二五”时期是泗洪县在科学发展道路上持续跨越并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
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综合实力实现快速提升。
预计GDP实现五年翻番,年均增长14.8%;人均达到6750美元,是“十一五”末的2.4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五年倍增,是“十一五”末的2.4倍;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五年翻番。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一五”末22.8:40.5:36.7调整为15.2:42.1:42.7。省定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中,已有24个指标达标。
产业集聚更加突出,工业经济加快扩量提质。五年共投产亿元以上工业企业92家,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是“十一五”末的3倍。规模企业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入库税收、工业用电量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倍、5倍、2倍、2倍,年均分别增长8.8%、37.6%、17.7%、11.3%,工业总产值实现超千亿元重大突破。企业科技创新取得较大突破,累计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7家。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2+1”产业占比达33%,电子信息、膜科技、机械零部件制造分别获批省级特色产业和省级特色产业集聚区。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省“博士计划”等高层次人才32人,培养省“333工程”人才21人。
基础设施投入空前,城市品质内涵逐步彰显。大力实施“五五四”滨湖新城建设行动计划,县城建成区面积由“十一五”末的29平方公里扩大到43.7平方公里。公路交通加速完善,完成泗州大街、长江路等“十纵十六横”城区道路改造工程,通湖大道建成通车,公路密度提高到89.2公里/百平方公里,在苏北率先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水绿特色有力彰显,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9%,森林覆盖率预计达21.7%,实现了引湖入城,成功创成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市。先后荣获2003—2012年绿色江苏建设“突出贡献奖”,被评为绿色江苏建设植树造林先进县、全国最美健康养生旅游名县、中国旅游综合实力十强县。
“三化一攻坚”稳步推进,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改革,成立全市首家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五年新增规模流转土地95.4万亩,全县“三品”认证总数居苏北县级第一,泗洪大米、泗洪大枣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和集体商标注册。乡镇工业集中区蓬勃发展,泗洪机械零部件制造产业园获得江苏承接产业转移特色园区称号,双沟工业园被评为省级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经济薄弱村全部达到“新八有”目标,脱贫攻坚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先后被评为全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先进县、全省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县、全省高标准厂房建设与使用先进地区、中国河蟹产业先进县、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西南岗地区成为全省首个统筹城乡发展路径创新实验区。
始终突出民生为本,人民生活得到持续改善。财政用于民生投入资金五年累计达198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连续4年居全市第一。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保持稳步增长,年均增幅分别为12.3%、12.8%,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78倍和1.82倍。“六有”民生改善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以县人大决议的形式创造性推出具有泗洪特色的系列“民生日套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被表彰为江苏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先进集体、江苏省双拥模范县、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连续七年被表彰为全省住房保障工作先进单位。
“十三五”,泗洪
再描蓝图砥砺前行
【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统揽,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和脱贫攻坚为主要内容的“五化一攻坚”工作,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着力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泗洪。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0亿元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52亿元左右,二三产业占GDP比重提高至90%以上。
城乡统筹实现新进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
生态文明得到新提升。洪泽湖湿地公园创建成国家5A级景区,耕地保有量和森林覆盖率稳中有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90%。
社会民生取得新成绩。提前一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实现翻番。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科技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投资、农村、资源性产品价格、要素市场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
【重点实施五大发展战略】
实施工业突破战略。以扩量提质为重点,以特色发展和集聚发展为方向,加快发展新兴主导产业,巩固提升传统特色产业,打造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聚区,力争培育两个百亿级产业。
实施城乡协调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积极探索具有泗洪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径。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布局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区域协调、空间均衡、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努力建设生态文化,着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全力打造生态旅游城市,如期创成国家生态县。
实施民生优先战略。深入推进“六有”民生改善行动计划,着力解决好群众最为关切的“医教水住行”问题。坚持依法治县,推进行政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的创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实施改革创新战略。探索深化县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践。以创建科技进步示范县、知识产权示范县为统领,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2016年,聚焦六个方面工作
【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5%左右,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左右,节能减排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聚焦六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工业突破
在产业集聚上下功夫、见实效
▲主攻项目招引,壮大工业经济集聚规模
●提升招商组织化程度;聚焦招商工作重点。突出主导产业招商,突出定向精准招商,突出外资项目招商。
●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项目会审机制,注重引进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的新“三高”项目,坚决杜绝注水虚假项目。设立工业项目审批核准“绿色通道”,营造服务零距离、推进无障碍的项目建设环境。
▲聚焦提质升级,提高工业经济集聚质态
●重抓特色产业引领提质升级,围绕“2+1”特色产业定位,加快完善3个特色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
●坚持培大育强助推提质升级,年内实施千企投资千万技改项目及省市重点项目40个、兼并重组项目6个以上,力争新增开票销售超2000万元企业20家、超亿元企业8家、超10亿元企业2家,开票销售50强企业销售增长15%以上,力争完成外贸进出口5.5亿美元。
●突出政策落实促进提质升级,用好用足国家和省、市出台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定向减税和降费政策,切实为企业松绑减负,力保现有企业平稳健康运行。
▲优化载体平台,增强工业经济集聚功能
●在争先进位上实现新进展,县经济开发区以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为统领,力争综合排名在全省排名上升5位以上,常熟泗洪工业园区在全省南北共建园区中排名县级前三名;力争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县25%以上,工业企业缴纳增值税占全县30%以上,工业税收收入增长35%以上。
●在机制创新上展现新作为,完善财政管理、经济管理、人事管理和投融资管理等运行机制,推动开发区最大力度地聚焦项目招引、企业服务,打造转型发展的新优势。
●在承载能力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优化经济开发区道路、管网、水电气等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推进泗洪机械零部件制造产业园邻里中心等重点工程,加快特色产业园科技孵化器、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二、聚焦城乡协调
在内涵提升上创特色、显亮点
▲完善提升内涵功能,做精扮靓中心城市
●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推进省道121、245、330泗洪段续建工程,全力保障溧河洼特大桥及接线、建设北路至火车站连接线等新建工程,加快开发大道、杭州路等6条市政道路改造升级。着重抓好文化艺术中心、城南体育馆和游泳中心、城北生态运动场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花园口国际广场、尖莎咀中心城等商业综合体建设。推动市区—泗洪天然气高压管道项目,新建12处停车场,启动洪桥两角、中医院南侧等棚户区改造,加快完成团结河路、衡山路等3个农贸市场建设工程。
●优化城市生态景观。推进国家园林县城创建,启动环洪泽湖生态廊道和“两河三堤”生态绿廊建设,着力加大拦岗河、濉河北岸等4条风光带、长江路等8条绿化示范路、12个游园节点建设,彰显城市绿色康居之美。以“景城”理念规划城市,以“景点”要求建设细节,统筹设计城市建筑色彩、形体和广场绿地等,加强沿干道两侧、关键节点的景观整改提升。
●彰显城市人文内涵。深入挖掘洪泽湖湿地、下草湾、双沟和分金亭白酒、顺山集、古徐国、抗日民主根据地等文化元素,把无形民风民俗、人物典故、历史事件等融入到城市景观建设之中。加快古徐阁项目运营,探索酒文化主题公园、酒文化街区布局设计,打造城市特色文化标识,增添城市文化底蕴。
▲着力彰显形象特色,统筹抓好镇村建设。
●更加突出规划引领。分类推进乡镇片区化发展,统筹考虑重点村、特色村和一般村建设。
●打造特色美丽镇村。打造最具特色的产业乡镇;打造宜业宜居型乡镇;打造宜游型特色乡镇。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在建项目进度、现有房源消化,年内农民集中居住区建成率、配套率、入住率、满意率分别达100%、95%、85%、95%。加快公共交通、供水供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镇村延伸,推动城乡公共配套一体化进程。
▲更加注重城乡管理,打造宜居美好家园
●推进城乡创卫一体化。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为统领,大力实施市容环境“十大整治提升工程”,把创建工作向乡镇、村居延伸,年内石集乡争创国家级卫生乡镇,太平镇争创省级卫生乡镇。
●整治规范城市秩序。进一步深化省级文明城市创建,重点抓好交通秩序、经营秩序、市民广场舞秩序等专项整治,提升市民文明素养,推动“泗洪规矩”向“泗洪习惯”转变。
●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大城管”管理模式,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效能。加快推进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完善县、乡、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加强城乡小区物业管理,探索建立职能部门、社区居委会、小区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联责联管机制。
三、聚焦现代农业
在特色高效上塑品牌、增效益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做强特色板块。打造梅花镇、魏营镇等设施瓜果优势区发展,大力扶持四河乡、孙园镇、天岗湖乡3个万亩果蔬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引导重岗社区、西南岗地区打造现代生态畜牧产业基地,着力打造“高效水产、优质稻米、生态畜禽、绿色果蔬”四大特色板块,年内新增高效设施农业3万亩、生态休闲农业5000亩。
●做优特色品牌。打造 “泗洪大闸蟹”、“泗洪大米”等重点产业品牌,年内新增“三品”认证30个,“泗洪大闸蟹”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定。
●做精特色园区。吸纳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农业、渔业等特色园区建设,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
▲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放大产业化规模效益。支持引导土地规模在100-300亩的农业经营项目,年内新增“星级”家庭农场30家,新增县级以上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以上。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着力引进培育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农业产业链条,年内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4家。
●实施“一村一品一店”工程。实施“互联网+农产品营销”三年行动计划,精心打造“双沟美酒、紫薯”、“临淮螃蟹、水产”、“陈圩黄桃”、“石集大米”等线上特色产品,年内“一村一品一店”覆盖率达70%以上。
(下转B4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