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票购物”就盼过年吃肉
说起过年不得不说置办年货的事情,居住在泗洪县太阳城小区的潘成全,出生于1957年,对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攥着粮票、油票等各类票据,在供应点门口排队购买年货的经历仍记忆犹新。“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生活都很贫困,只有到过年时才能买些肉和菜,让全家人美美的吃上一顿,那时置办年货大约只要三四十块钱,却是家里一年中最大的开销。”潘大爷说道。
“小时候家里穷,就盼着过年吃肉,因为怕小孩子偷吃,家里大人炸了丸子、藕合之类的食物都是放在箩筐里挂在房梁上,只有等到年三十才会放下来吃。”“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物质丰富,不用再等到过年了,天天都能吃上肉,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没想到我这么大年纪还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真是幸福呀,感谢共产党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好的生活。”潘大爷深有感触地说道。
潘大爷告诉记者,在他们那个年代,不管生活怎么艰难,老风俗还是讲究的,每年的扫尘、祭灶、分年都是要做的。现在虽然生活条件好了,年轻人都不太讲究这些了,甚至都遗忘了,但是,每年他都会按着老风俗一样一样来做,迎接新的一年。
希望以后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记者 夏莉莉
80后聚会,“嗨”翻天!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转眼间,一年又匆匆走过,大街小巷开始洋溢着新春的气息,家家户户开始为新年而忙碌,外面偶尔传来的烟火和鞭炮声更是打开了新春的大门。
“过年要干嘛?对咱们“80后”来说,无非就是吃、喝、玩、乐。同学、朋友都赶回家了,各类聚会接踵而来,忙得不亦乐乎!”今年26岁的泗洪小伙李俊杰说起过年来,是掩饰不住的激动。
K歌、打牌、泡吧、喝酒……属于年轻人的新年娱乐还真不少。李俊杰说,新年那几天是他一年中最开心的几天,因为家人、朋友聚得最齐,每天都和一群人吃吃喝喝,绝对的乐翻天啊!
李俊杰大学毕业后就选择回到了家乡泗洪,没有像许多年轻人一样出去闯荡。“也不是没有遗憾,但是能回到家陪在家人身边,才是最大的幸福。而且对于这个最大的节日而言,觉得哪里都比不上家里的年味重,还是家里过年热闹、有人气。”
见习记者 蔡倩蕊
最浓的年味在回家的路上
快过年啦!许多人怀揣着温暖的年味走在回家的路上,一年一度的春节返乡潮正汹涌澎湃而来。这股汹涌的返乡潮中,承载着无数游子的乡愁情结,同时也流淌着一阵阵浓浓的年味。
2月11日中午11点多,在长途汽车站安检处,前往苏州常熟的王师傅一家4口人,急急忙忙地从安检传输带上提下行李。
王师傅说,这些行李中有一大半都是吃的,他们一家人已经有两年没回老家过年了,今年全家人一起回家过年,让老家热闹热闹,顺便带点泗洪特产给他们尝尝。王师傅笑着说,要回家了,想想都开心。
“记得有一次回家过年,在火车上站了2天2夜,连挤的地方都没有了。虽然很累,但是很开心,吃着泡面就着乡愁,现在想想也是一种回味吧。”王师傅笑着告诉记者,“逢年过节都想着要回家,反倒是越想到一块去越挤了,但是越是如此,归心越浓啊。”
每年春节前的返乡流动潮汹涌澎湃、蔚为壮观,成为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景观,它表明中国亲情文化和乡愁情结的生命力何等强盛,所谓最浓年味大抵就是这种生命力的味道。
说‘最浓的年味在回家的路上!’其实是一种夹带着艰涩的快乐、蕴含着辛苦的幸福。背井离乡在外打拼的艰涩和长途跋涉回家过年的辛苦无疑加重了年味的浓度。那些回家过年的人,携带着大包小包的年货和积淀了一年的美好信息,有形的年货加上无形的期许,可以说是载重负累,很重很累但很幸福,很有味道,就是为了带给在家乡整整期盼了一年的父老乡亲一个惊喜、一个慰藉。
见习记者 许梦璇
儿时年味浓
俗话说:小孩盼过年,大人望种田。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父母亲不仅会精心准备一些好吃的,还会给我们这些孩子做几件新衣服。每当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四处纷飞,对少儿时的过年回忆也愈加强烈。过年是每个孩童最美好的记忆,在童年的记忆中总是抹不掉喜庆的节日。
今年46岁的寇建亮是泗洪县城管局的一名中层干部,1986年从连云港市当兵到泗洪的,一直工作和生活在泗洪。在寇建亮的记忆中,腊月二十四一过,家里总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对于过年农家人很大方,年货也都是以多取胜,厨房里可谓是蒸、煮、烹、炸各种手艺都有,家乡有名的炒米糕、猪蹄糕以及家乡的海鲜等美食让人难以抗拒,整个村庄都飘散着年的气息。在美食的诱惑下,父母可没少让我们这些懒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活。
过年最有趣的当是除夕,老家有个习俗,除夕夜在院子中间堆上一堆柴火,俗称“点狼烟”,大人们在火堆旁燃放爆竹。我们这些孩子寻着爆竹落下的地方,找到它们并撕开,叠成纸牌玩。到了初一这一天,还要到邻居家里给长辈们拜年,当然,手里、口袋里都是大人们赏的一些好吃的。
见习记者 李慧莹
过年就是一家人开开心心
糖、水果、瓜子、牛肉干、坚果等各种各样零食装了满满一购物车。新年来了,家住泗洪县花漾名门的张建国一家人开始准备年货了,这不,刚吃完晚饭,一家老小就到超市大采购来了。
“我们小时候过年,哪有现在那么多好吃的啊,能有点吃的就不错了,哪像现在的小孩啊,要什么有什么。”张建国出生在60年代,那个年代还有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新年的时候能有一件新衣服穿,就是很奢侈的事情了。
“现在是一年比一年生活好,穿新衣、戴新帽已经不是现代孩子的新年好礼了,他们吃的、玩的更新鲜有趣,这年货也是越来越丰富了,家里每年的年货都堆了很多,吃都吃不完,就图个喜气。”张建国说,现在的新年对他们来说不是吃得好、穿得好,而是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的,永远幸福下去。 见习记者 蔡倩蕊
又是相亲的一年
“过完年就25岁了,还不谈对象,今年一定要带个男朋友回家过年,老大不小了……”这是刚从外地回来的大学生小樱近两年遭遇的尴尬。
小樱告诉记者,放假刚一到家,就被爸妈问这问那:工作怎么样?顺心吗?在外面打拼是不是很辛苦?身体如何?可没过几分钟,妈妈话锋一转,对爸爸说:“和咱们闺女小学同学的小雪,她比咱家闺女还小一岁,现在孩子都能跑了……”
“你呀你,让你不要眼光太高,你不听,你自己看看人家一家三口多幸福,你一个人在那大城市打拼有什么意思?跟你说,你一天不嫁出去,我这心里一天都安心不得。”这些话说了都不下百遍了,这不,小樱妈妈又开始给她张罗相亲的事了。小樱郁闷地向记者诉说,“好像我留在他们身边是个祸害似的。”
“他们总跟我说,家里不比大城市,在这里女孩子25岁还算是不错的年龄,真到27、28岁就只剩被挑的份儿!”像小樱的父母一样,“先下手为强”也是不少中国人的观念。
小樱告诉记者,今年春节一回家,平时离得很远的亲戚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都关心得不行。尤其是今年,表弟结婚了,更加觉得自己好像被当成“一个急需拯救的、跌入悬崖的失意者”。可是过年少不了走亲访友,她只好尽量在家宅着:“我不想在别人面前抛头露面,以防自己被姑姑婆婆们问得招架不住。”见习记者 许梦璇
90后小姑娘要给晚辈发红包了
对于很多人来说,90后是备受争议的一代,也是被很多人称为“打破传统”的一代。从2012年开始,一批90后开始走入职场,顶着众人的“注目礼”开始了上班族的生活。今年是不少“90后”参加工作的首个春节,该给谁包压岁钱,该包多少压岁钱,让不少“90后”大伤脑筋。
作为一个标准的“90后”,家住泗洪县的张王月对于即将到来的新年并没有十分期待,反而有些烦恼。对她来说,今年春节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再也不好意思伸手找长辈们要压岁钱和新年礼物了,毕竟已经工作了。“以前过年随随便便磕个头,说一句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人就笑眯眯的给红包了。今年还要准备红包给晚辈们,这是我工作以来的第一个春节,怎么发压岁钱,可把我难倒了。”
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的红包也是越来越厚,一方面让这些“90后”觉得“不堪重负”,一方面也让他们恍然间有些“角色错位”:“觉得自己还没长大呢,就从收钱的变成发钱的了。”
见习记者 何雅纯
“无论多折腾,也要回家过年!”
春节越近,人们回家的心情越来越迫切,无论是身处何地,无论是离家多远,在春节来临之际,心中都会想到自己的家,于是忙了一年的人们,纷纷放下手头的工作,精心准备好各种年货,都像归巢的鸟儿,带着满心的欢喜与希望,潮水般地踏上回家的路,想赶回家与家人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在杭州打工的刘先生开了5个多小时的车便到了泗洪,昨日下午,当记者看到他时,他正和妻子、孩子一起将给父母、亲人买的年货从小车上卸下来。
2000年春节过后,家在泗洪的刘先生经人介绍去杭州打工,每到春节,回家过年都是他最大的盼望。
说起到杭州打工第一年回家过年时的情景,刘先生仍记忆犹新。客运站没有直接到泗洪的车,得从杭州四季青那坐车,下午两点发车。刘先生早上六点就到,一直等到一点多,却被告知没座位了。他的心一下子凉到了底儿,到处问人还有哪辆车可以回洪,还有没有人转让车票,说自己愿意花双倍的价钱买。可别人都要回家,谁也不肯把票转给他。没有办法,只好在附近旅馆住了一夜,等到第二天下午才挤上车,由于返乡的人太多,车上严重超载,人挤人地站着,稍不留意就被挤得双脚离了地。虽然到泗洪已是深夜,但辛苦工作一年,终于可以回家过年也算值了。
在杭州奋斗了几年,刘先生不仅开起了自己的小公司,而且在杭州买了车子、房子,把妻子、儿子也接到了杭州,让他有了一种归属感。虽然他也将杭州当作了自己第二个家,但他仍然每年都坚持回老家过春节,“无论多折腾,也要回家过年,因为父母、亲人在老家,只有和父母、亲人在一起,过的才是一个完整年。”刘先生笑眯眯地说。
记者 钟巧
“春晚”渐成春节符号
上个世纪70年代出生的刘瑜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的第一代人,在她们的春节记忆中,最深刻的莫过于“春晚”了。“不清楚到底是从什么时候起,每年只要到了年三十,一家人就会守在电视旁,一边吃着饺子,一边看着春晚,乐乐呵呵地迎接新年,那种温馨的感觉真是太幸福了。”刘女士说,要是哪年“春晚”没看成,她就觉得这个年都没过好。
“那个时候,家里没有照相机,彩色照片也刚刚兴起,以前都是黑白的,每到过年时,父母就会带上爷爷奶奶和我们到照相馆里,照一张彩色的照片放在家里,等有人来家拜年的时候,就拿出来跟人家‘炫耀’一番。”在刘瑜的春节记忆里,全家一起到照相馆,照一张彩色全家福让她觉得很幸福。
现在,各种数码产品丰富着我们的生活,每个家庭都有数码相机,再也不用到照相馆拍照,而我们用的智能手机更是随时都能拍下各种幸福的画面,简单、方便,虽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她还是很怀念自己小时候的过年。记者 夏莉莉
带着宠物猫旅行过年
“想过一次难忘、经得起回忆的年,不想提到过年,除了春晚还是春晚。”
现在的80、90后,吃的、穿的、用的、玩的比起几十年前,天天像过年,甚至以前想都不敢想。物质生活的改变,也引起了精神生活的一些变化,很多人都抱怨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2013年毕业的“90后”女生王晨雪家住泗洪县,毕业回到家乡泗洪后,利用大学里兼职代课的一些积蓄,成立了一家舞蹈工作室。说起过年,她有她的独特想法。
王晨雪提起,她养着一只名叫“灰灰”的宠物猫,她想趁着年间小长假,开车带着灰灰去几个附近的古镇,看看风景、拍拍照片,为即将到来的新一年充实自己,也为白驹过隙般的2014年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见习记者 何雅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