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县市场监管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中心工作,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群策群力,扎实工作,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全局先后获得“省文明单位”、“市文明单位”、“信访稳定工作先进单位”、“放心消费创建信息报送先进单位”、“全省物品编码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履职尽责综合治理 市场监管安全规范
食品安全监管多渠道。认真做好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审批工作,全年核发食品经营许可证1359家,其中食品销售单位978家,餐饮服务单位330家,单位食堂51家。全面开展食品安全抽验工作,配合国家、省、市级食品抽样314批次,检出不合格食品8个批次;自主开展食品抽验2920批次,检验1300批次,食品快检2000批次,抽验餐饮具251批次。相继组织开展“双节”期间食品安全、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养老机构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食用油及食用植物油塑化剂、肉及肉制品、“大桶水”、餐饮具集中消毒和农村食品安全等12次专项整治,检查食品生产企业76家次,经营单位1560家次,养老机构食堂46家次,学校食堂55家次,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8家次,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责令限期整改,对涉嫌违法的依法予以立案查处。2016年8月下旬,联合公安、交通、卫计委、城管、商务局、李口医院等部门,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参与演练人员40人,出动车辆15辆,通过演练,有效积累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经验。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宣传工作,先后到学校、企业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培训3次,参加人员660人,组织餐饮服务单位负责人进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知识学习培训280人次。利用年货大集、“3.15”、“三下乡”、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活动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发放食品安全宣传材料约2600份。
药械安全监管多角度。做好药械经营许可备案工作,全年共审批药品零售企业68家、医疗器械零售企业10 家,医疗器械经营备案84家,同时审核药械经营许可证换证12家、变更53家,完成执业药师注册 80 人次。全面做好药械日常监管工作,加大对药械经营企业的检查频次和监管力度,全县涉药涉械企业的日常监管覆盖率达100%。围绕GSP相关规定,将基本药物作为重点检查品种,严格规范药品购销票据管理,严查“挂靠经营”和“走票”等行为,规范购药渠道,严防假劣药品流入。认真开展药械专项整治,先后开展春节期间药品安全、夏季冷链药品、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安全、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肉毒素使用等8项专项整治,出动执法人员1602人次,检查涉药单位560家次,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17份。做好药品抽验工作,完成国家基本药物检品数,230批,检出不合格药品1批,合格率为99.8%; 继续开展药品快筛工作,监督检查涉药单位92家,筛查药品200批次。积极开展化妆品监管工作,对全县化妆品经营企业进行摸底建档、检查指导,先后开展面膜类化妆品、抗痘、祛粉刺类等专项检查,出动执法人员406人次,检查单位203家,开展化妆品抽检15批次,化妆品快筛50批次。开展药械安全知识培训宣传工作,先后举办“营业员上岗培训”、“药品零售企业GSP管理规范”、“药店负责人工作会议”三期培训班,有效提高全县药品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多方位。目前,全县共有特种设备4168台,其中锅炉327台,压力容器(钢瓶除外)731台,电梯2111台,起重机械651台,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325辆,大型游乐设施23台。另外还有压力管道220千米,各类钢瓶数量6万余只。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先后2次召开全县气瓶充装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工作专题会议,与8家气站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联合物管办多次召开电梯使用单位安全工作会议以及电梯维保单位安全专题会议,厘清电梯使用单位、维保单位、管理单位的三方责任。认真做好特种设备日常监管工作,将消除特种设备安全隐患作为工作落脚点,实现特种设备安全检查全覆盖。目前,全县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率91%,同比增长105%;注册登记率78%,同比增长159%;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82%,同比增长133%。先后组织开展锅炉、电梯、气瓶、叉车、大型游乐设施等各类专项检查6次,出动检查人员1700人次,检查使用单位1100家,检查各类特种设备3900台,发现各类隐患989条,涉及各类特种设备1730台,督促整改818条。积极探索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新模式。加强部门联动,大力推动“政府统一领导下,安监统管、行业主管、属地全管、专业监管、企业自管”的大监管模式。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知识宣传培训,围绕“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及“安全生产月”,组织开展广场咨询活动,现场发放特种设备安全宣传资料2300份,接受咨询470人次。发布电视台字幕广告4次。利用手机短信、微信平台发布特种设备安全宣传知识4000条。联合开发区管委会、意杨科技产业园管委会,召集498名企业负责人,先后举办特种设备安全知识讲座3次,有效增强企业自身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
综合各类信息,全年查处各类违法案件369件,先后开展冷鲜肉整治、质检利剑、清风行动、打击假冒伪劣和商标侵权产品、去产能、地条钢、成品油等专项行动。同时受理各类投诉举报2006件,案件受理及时率100%,回复率100%,一次性满意率为94.2%。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全面推进质量强县
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目前,全县共有注册商标 430件,其中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21件、市知名商标33件,省名牌产品21个,市名牌产品32个。全年申报江苏名牌产品15家次,申报宿迁名牌产品14家次,工业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AA级、AAA级申报工作各1家。申报市长质量奖、驰名商标各1件,著名商标2件,知名商标4件。新申报市级“守重”企业6户。
质量监督建立新机制。做好工业产品许可证审核发放工作,指导5家企业向省质监局申请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配合专家组完成现场审查,全部通过现场验收。组织动员27家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4家食品相关产品许可证企业开展自查。对照工业类产品生产许可暂停行使类、先证后核类、暂时保留类三个目录,分别汇总企业数据,召开企业座谈会对改革方案进行贯彻。做好产品质量抽验及不合格产品处理工作,先后组织开展小家电、饮水机、电动自行车、木地板、手机、成品油等37类商品,抽检280批次,对经营不合格产品的14家经销企业(商户)、2家生产企业予以立案查处。认真做好专项整治工作,全年开展生产环节纸巾纸、卫生纸、洗衣粉等日用消费品,教育装备产品生产领域,儿童玩具,儿童卫生用品,煤气灶具,电动自行车,成品油专项整治等专项整治9次,出动执法人员316人次,检查经营户3216家,立案8件,有效促进全县相关产品质量提升。大力实施质量人才培育工作,6月19日-24日,2016年度省企业首席质量官培训班在泗阳举办,全县130余家企业200余名质量负责人参加培训。指导督查全县“五进”工作,全县32个站点处理消费者投诉921件,结案率100%,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2万余元。
计量惠民展现新期待。深入开展“两免费”工作,免费检定村级卫生室血压计(表)420台,医疗机构在用医疗计量器具473台,计划生育指导站计量器具64台,累计检定医疗类计量器具957台,检定全县52家集贸市场4638台计量器具,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100%。突出民生计量工作,强制检定燃油加油机260台;抽检米、面粉、食用植物油、牛奶等定量包装商品137个批次;首次强制检定电能表、水表、燃气表等民用三表。
行政审批服务优化 深化改革促进发展
行政审批是服务群众的重要方面,全年共办理各类业务11670件。其中工商登记注册业务7627件、企业名称核准2214件;药械登记注册423件、特种设备使用登记1161件。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智能化。对照改革要求,细化目标任务,再造并联审批业务流程,全面建立程序更加便捷、流程更加优化的市场准入模式。严格落实负面清单制度,严格执行江苏省工商局“前置48项、后置165项”行政审批项目,建立涉企审批目录清单,坚持清单以外无行政审批。放宽住所登记条件。降低创业门槛,除法律、行政法规对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另有规定外,由申请人信用承诺后提交住所(经营场所)信息材料即可登记。简化注销程序。全面推行简易注(撤)销程序,引导符合简易注销登记条件的“僵尸企业”、低端产能亟待转型企业有序退出市场。实施信用信息核查。在企业登记注册环节,对失信被执行人依法实施任职限制,在企业登记、变更等环节,要求企业法人提供由县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出具的《泗阳县个人信用信息查询报告》,提升企业诚信经营水平。推进“多证合一”。在“三证合一”基础上,积极推进“三证合一”向“多证合一”转化,全面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发放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推进登记审批全程电子化。建立完善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服务体系,全县凡符合条件的企业登记实现全程电子化。
审批窗口服务工作实现优质化。强化效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AB岗工作制等工作制度,出台《窗口服务业务规范》,强化学习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先后开展业务培训4期。积极开展“两学一做”等活动,将学习教育活动延伸到窗口,通过学习培训,提高窗口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提升服务能力。推进简政放权,方便群众办事,按照国家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总体思路,全面下放特种设备登记审批权限,方便企业就近业务办理,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效能。创新服务项目,拓展服务载体。继续与建设银行合作,推行“银行全程免费代办营业执照”服务。由银行派驻工作人员为前来办理注册登记的企业免费代理各类登记、备案手续,为投资者提供一条龙免费服务。与县邮政速递公司合作,开展执照委托速递业务,减轻企业办事人员来回往返的负担。强化信息宣传,提升队伍形象。积极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窗口业务、法律法规宣传工作。通过县电台、电视台、《泗阳快报》等媒体,广泛宣传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政策法规,并为企业提供登记注册知识及政策咨询服务。组织人员深入开发区企业,开展惠企政策宣传活动。先后编印、发放惠企政策宣传资料3000份。
聚精会神盯紧目标 重点工作高效落实
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城市形成新格局。先后召开全县食品安全工作专题会议6次,食安委成员单位工作例会11次,下发各类文件26份,印制省级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各种材料10万份。创建工作受到省、市食安委和县政府领导肯定,强化政府主导,建立县乡村创建组织领导体系,细化目标任务,完善协作机制,强化督查考核,着力探索创新监管途径,破解安全监管难题。创新运用招商引资的办法,采用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集团统一管理的模式,建设泗水风情美食街、早餐车和卤菜亭,变监管难点为监管亮点。抓住宴席帮办厨师这一主题,通过一揽子制度设计,依托厨师集中管理、规模聚餐集中报备、镇村联动监管等手段,解决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监管难题,被誉为“三庄模式”。通过借鉴口服药品生产要求,采取提高行业标准的手段有效解决集中消毒餐饮具监管难问题。在全省,率先于每个学校建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率先建设县、片区(分局)、乡镇和重要市场主体四级食品安全检测检测体系。率先建立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数据分析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开展食品安全数据分析和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开展“你点题,我治理”食品安全问题民意征询活动,开辟食品安全监管大胆尝试开门监管的先河,征集并解决食品安全问题27件,群众满意度超85%以上,国家及省市相关媒体纷纷报道转载。率先建立科学系统完善的食品安全“十大管理体系”并印制图谱。创新教育宣传方式,印制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监管科普读物,率先开展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的“双创”工作,确保从源头到消费的食品安全。食安办积极发挥组织、指挥、协调和考核作用,在跨部门执法和重大案件办理中,食安办、公、检、法和监管部门通力协作。运用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平面媒体和立体媒体、网络媒体与新媒体、投诉举报管理与案件查处“四个结合”,营造全县良好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氛围。
食品饮料产业发展工作达到新目标。加强与依托高校的沟通对接,确立“产业+院校”模式。8月9日,分指挥部到江南大学食品工程学院进行实地考察,探索江南大学通过在泗阳设立江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泗阳分中心的可行性,适时双方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发放食品饮料产业调查表126份,围绕企业年度产值、销售额、税收、产品、用工、设备和厂房建设投入。
目前,全县共有食品饮料企业126家,其中开发区51家,重点以酿酒和休闲食品等为主的食品产业发展较快。据统计,全县食品饮料企业厂房面积近80万平方米,设备投资60多亿元,年产值超50亿元,全县食品饮料产业共吸纳就业16000余人,其中技术人员2207人,管理人员1235人。全县本土食品饮料行业共有注册商标63件,其中市知名商标11件,省著名商标7件,驰名商标3件、申办1件、名牌产品8个。近年来招引的食品企业品牌落户情况良好,有“好彩头”、“小样”、“佐佐”、“德妃诺”等业内著名商标落户泗阳,确立60家重点招商企业。邀请江南大学院长教授来泗作食品产业发展报告,激发全县食品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新年之始,雄关如铁。瞻望未来,任重道远。在新的一年里,市场监管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将继续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市场监管的工作职能,为全县的经济跨越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周相文 庄浪)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