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善龙
根据《宿迁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和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市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现代农业特色发展的意见》(宿发[2016]10号)文件精神,“十三五”期间全市粮食产业供给侧改革,必须在正确研判把握国内外粮食生产供需平衡关系的基础上,坚持“稳面、增产、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挖掘宿迁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突出粮食生产的差异化、特色化、多样化发展路径,不断调优粮食生产的区域结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努力构建更有效率、更具特色、更可持续的现代粮食生产体系。
一、稳定粮食产能,优化粮食生产结构
全市“十二五”末粮食播种面积866万亩,其中夏粮面积417.9万亩、秋粮面积448.1万亩,粮食总产386.6万吨。到“十三五”末,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50万亩,其中夏粮面积420万亩,秋粮面积430万亩,粮食总产达400万吨。全市粮食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小麦面积420万亩,总产168万吨,水稻面积310万亩,总产186万吨,玉米面积70万亩,总产32万吨。在基本稳定粮食产能的基础上,压缩玉米种植面积,适度恢复豆类、薯类和油料作物花生种植面积,通过扩大间套面积提高复种指数,恢复花生种植面积到30万亩,豆类恢复到30万亩,薯类恢复到30万亩。
二、调整品种结构,精准粮食生产区域布局
品种是实现粮食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基础。生产中粮食作物品种多、乱、同质化现象仍很突出,主体品种不突出,优质品种匮乏,品种间插花种植不连片等现状都严重制约着全市产粮品质的提升,降低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直接影响到种植户的种粮收益。针对全市粮食生产现状,优化区域定位,选准主体品种,突破优质品种,实现集中连片是实现粮食生产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和突破口。
1、优化区域定位:
充分发挥全市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等条件优势,按照“宜粳则粳,宜籼则籼,宜粮则粮,宜饲则饲”原则,进一步优化区域粮食生产定位,打造一批优势粮食主产区,提升粮食生产区域规模化水平和能力,是推进粮食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基础。到“十三五”末,全市建成“四个百万亩”优势明显特色分明的稻麦生产优势区,30万亩粮饲兼用型玉米生产区,20万亩特色豆类生产区,20万亩专用薯类生产区,20万亩专用花生生产区,30万亩玉米花生、豆类间套种植区。水稻生产上重点打造沭阳县沂河北片和泗阳县、泗洪县及宿城区沿洪泽湖周边区域百万亩优质粳稻生产区;沭阳县西南岗片、宿豫区东北岗片和泗阳县西北片区域百万亩优质杂交籼稻生产区。小麦生产上重点打造沭阳县沂河北片、沭阳县西南岗片、泗阳县西北片、宿豫区东北岗片区域百万亩强筋小麦生产区;宿城区、宿豫区、泗阳县、沭阳县等黄泛冲积地区百万亩中筋小麦生产区。玉米生产上重点打造泗洪县西南岗片和北片及东片区域30万亩粮饲兼用型玉米生产区。豆类生产上重点打造沭阳县东北片、泗洪县北片和西南岗片及东北片区域20万亩特色豆类生产区。薯类生产上重点打造泗洪县西片区域20万亩专用薯类生产区。花生生产上重点打造沭阳沂河北片、泗阳东北片、泗洪北片和西南片区域20万亩专用花生生产区。
2、选准主体品种:
全面实施“区域品种布局精准化工程”,加大全市粮食品种更新力度,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广适、多抗”优新粮食品种,是推进粮食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水稻品种选择突出“食味化”,小麦品种选择突出“专用化”,玉米品种选择突出“饲料化”,杂粮品种选择突出“多样化”。以“四化”作为粮食作物品种选择的目标,力争“十三五”末完成全市粮食作物种植品种的升级换代。要密切关注科研育种单位粮食作物品种的选育动态,积极引进示范推广。常规粳稻上重点引进食味性佳的软米和国标2级以上米质的优良品种;杂交籼稻上重点引进国标1级米质的优良品种;小麦上重点引进容重高的强筋、中筋优良品种;玉米上重点引进粮饲兼用型高产优良品种;小宗杂粮、花生上重点引进特色、稀有、专用型优良品种。到2020年,全市粮食作物主体品种覆盖率达90%以上。
3、集中连片种植:
单一品种集中连片种植是保证粮食质量的基础,是保证粮食加工产品质量的前提,同时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混收、混售、混贮、混加工”局面,提升全市粮食及加工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唯一路径。要加大各区域粮食种植目标定位的落实力度,同一区域同一种类作物种植的品种限制在3个以内,严禁插花种植。要积极推行“订单生产”鼓励粮食收贮和加工企业与种植户产前建立产销链接机制,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联合体。要引导收贮和加工企业建立自己的粮食生产基地,促进全市“产加销一体化”粮食产业的深层次发展。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引领带动优良品种大面积集中连片种植,为全市粮食加工业的持续发展和产品的提档升级所需优质粮源提供强力支撑。到2020年,全市粮食生产优势区域的统一规划、统一品种、集中连片种植基本普及。
三、推行高效模式,促进粮食生产方式转变
“绿色、高效、可持续”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宿迁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主线,突出“生态”、追求“高效”、打造“特色”、注重“集约”,全面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构建更可持续的现代粮食生产体系,是推进粮食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向。全市“十三五”期间应把粮食生产“绿色高产高效模式”普及应用作为实现粮食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着力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要大力度示范推广“稻麦周年绿色丰产增效模式”、“优质食味稻米产业化开发模式”、“水稻+N(鸭、渔、虾、蟹、马铃薯、西瓜、西红柿、大蒜)高效养(种)共(轮)作模式”,“玉米豆类(花生、薯类)高效间(套)作模式”等成熟的绿色高效生产模式,全面提升全市“绿色稻米”、“有机稻米”、“特色杂粮”生产水平和规模,打造出“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环境友好、共生共存可持续”的粮食生产发展新路径。要积极促进粮饲兼用型玉米生产的发展,实现“玉米—肉(奶)牛、羊—肉(奶)加工”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全市种植业与畜牧业良性循环相互依存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到“十三五”末,全市粮食生产绿色高产高效模式应用面积占粮食生产优势区域面积的50%以上。玉米全株直接用作牛羊青贮饲料的面积占玉米种植面积的30%以上。
四、强化品牌培育,全面提升粮食产品竞争力
粮食产品知名品牌培育,是提升全市粮食产品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做响全市粮食产业,提高粮食生产附加值的前提。在国内粮食供求全面融入全球市场的大背景下,创建宿迁的粮食知名品牌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统筹区域农业特色资源,着力打造粮食优势生产基地,加快创建粮食产品的地理性标志;要以粮食收贮和加工企业为主体,通过政策补贴、项目倾斜等方式,加快创建中国驰名商标;要以家庭农场、家庭农场集群、农民合作社为基础,推行标准化生产,致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粮食产品。重点培育打造“泗洪大米”、“沭阳高墟大米”、“宿豫来龙杂交籼米”、“宿迁强筋小麦面粉”、“宿迁中筋小麦面粉”、“泗洪小杂粮”等粮食产品地理标志;引领全市粮食龙头加工企业创建国家和省驰名(知名)粮食产品商标10个以上;发展有机大米生产基地1万亩,绿色粮食产品生产基地20万亩,无公害粮食产品生产基地400万亩。到“十三五”末全市基本建成产加销一体化、市场享誉度高的粮食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五、提升创新能力,构建坚实的粮食生产支撑体系
为加速推进“十三五”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举措的落实,全面提升全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构建服务于粮食生产的技术、服务、人才支撑体系显得极为紧迫。要紧紧围绕“十三五”期间全市建成吨粮市这一目标,加快高标准农田和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建设步伐,确保“藏粮于地”战略落到实处。要按照全市粮食生产发展的新布局,加大绿色高产高效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与推广应用,重点加强新品种引进示范、水稻中苗机械轻简化栽培技术、小麦机械匀(条)播全苗壮苗技术,玉米板茬种肥一体化播种技术、基于秸秆全量还田优化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绿色高产高效新模式等高产高效技术的集成攻关,建立一批适应不同生态区域、种植区域、种植制度及栽培目标、栽培条件的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在“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融合”等关键环节上取得重大突破,确保“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加快粮食生产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重点在健全县、乡、村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体系,粮食仓储及烘干设施建设,优质农资生产供应,水稻集中育供秧及机插服务,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粮食精深加工企业建设等方面形成有效突破,为全市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力支撑。要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等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和素质提升的培训,打造一支能适应新情况、驾御新方向、实现新目标的人才队伍,大力引进各类人才,重点强化对市、县、乡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人员综合业务能力进行培训,积极引导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农机合作社等专业化服务组织转变观点,提升其经营管理能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鼓励青年大学生返乡务农创业、为全市粮食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
六、明确工作导向,深入推动粮食供给侧改革扎实开展
全市“十三五”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见效周期长的艰难探索过程,是冲破常规思维、全面接轨市场、效益风险共存、变幻更加复杂的新的发展阶段,因此把准方向、明确责任、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就成为全面实现“十三五”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任务的重要保障。
全市“十三五”粮食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在《宿迁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市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现代农业特色发展的意见》中已有明确表述,必须坚决贯彻执行。要建立市、县(区)、镇(乡)三级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责任制,明确市、县(区)、镇(乡)各级政府工作重点和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并纳入目标考核体系进行重点考核,科学评估各地推进改革的成效。要尽快出台更优惠,更具吸引力的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扶持政策,促进生产要素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聚。要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向推进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整合涉农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供给侧改革的实施,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向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流动。“十三五”期间市、县(区)财政要设立专项用于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市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1亿元,县(区)财政拿出不少于5000万元的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重点环节的发展。通过政府主导、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全面掀起全市粮食产业供给侧改革的热潮,力争“十三五”末全市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的成效。(作者系市农委主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