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立婷
规划部门是一个地方发展的“设计师”。大到城乡未来布局的构想,小到菜市场、道路建设,桩桩件件关乎发展,一点一滴都是民生。
2017年,全市城乡规划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市委精神,紧紧围绕“江苏生态大公园”的发展定位,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城镇发展趋势和规律,践行新发展理念,精准发力推进生态建设、特色营造、改革创新各项工作,精心为广大市民绘就一幅崭新的美好画卷。
回眸2017
精准发力,取得明显成效
回首这一年,在我市城乡规划领域,一条主线愈发清晰,那就是:人的美好生活所需,就是城乡规划所趋。
在生态建设引导上取得新突破
去年,我市立足生态优势,发挥生态效应,以规划引领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
深入推进“多规融合”,编制完成多规融合“一张图”规划,统筹考虑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的关系,划定增长边界、产业区块、生态控制、基本农田“四线”,充分对接生态建设内容,在多规融合成果基础上形成“生态大公园”一张图,引导生态空间格局塑造。
推进《城市绿道专项规划》报批,指导沿大运河、古黄河,环骆马湖、洪泽湖、环城“五大生态廊道”建设;深入开展“263”专项行动,引导生态治理,落实河长制工作要求,推进中运河整治相关工作。马陵河综合整治在规划设计引导下取得了良好示范效应,被列入省海绵城市示范项目。
将生态经济示范镇作为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先行先试的重要抓手,推进8个试点乡镇发展规划编制、法定规划修编和“三园”专项规划编制,全面形成成果。
制定出台《宿迁市乡镇(街道)分类发展指导意见》,明确城市功能、田园综合体、生态涵养三类乡镇发展导向,引导乡镇发展绿色转型。
在城市特色营造上取得新成效
去年,我市加快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促进内涵提升、功能完善、民生改善和特色发展。
积极开展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申报,成功列入第二批全国试点。以此为契机,加快构建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组织开展首届“衲田杯”可持续设计国际竞赛,宿迁的城市设计工作得到了国内外诸多高校院所和设计大师的高度关注,一批具有高度示范引领性的设计成果即将在全市落地实施。
将绿色建筑标准纳入规划编制和管理环节;推进三台山绿色建筑小镇规划编制,依托三台山森林公园自然生态本底及玻璃博物馆等特色建筑,形成具有引领示范作用、产业特色鲜明的绿色建筑发展区域,三台山绿色建筑小镇获批省级创建项目。
认真落实《促进中心城市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划定城市房地产开发边界,引导有序理性的房地产开发建设行为,加快编制居住区设计导则,落实“七优”要求,提出负面清单,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停车位配比等用地规划控制内容。
编制完成《宿迁市街道规划设计导则》并启动示范项目建设;完成为民河城市森林公园规划方案国际征集;开展公园绿地配建体育设施研究,增添多功能体育运动设施;按照年度计划,加快推进“城市之家”建设。
深入研究、广泛应用具有宿迁特色的建筑元素,组织开展街头雕塑、城市家具等公共设施规划研究;依据《特色街区营建方案》,做好特色街区规划和策创营工作,完成仁恒里特色街区改造,稳步实施新盛街、东大街为代表的传统历史街区,传讲宿迁故事;开展骆马湖大控制三角区与城市发展融合研究,打造城市滨水空间;推进西湖路及周边改造的规划研究,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
在规划改革创新上取得新进展
将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在规范收费、简政放权、提高效率等方面综合发力、主动作为,以改革创新驱动事业发展。围绕“施工许可、竣工验收50个工作日”和“网上办、不见面、快递送”目标,下决心减审批、减流程、减时间、减材料、减收费,通过提前介入、减少环节、部门联动,推进许可事项流程再造,实现行政许可时限全省最短。苏宿园区秉持“亲商”理念,在国土用地手续阶段,同步审核设计方案,提出修改完善意见,大大缩短了行政审批时间。积极推进工业项目“不再审批”改革,按照“信用承诺、不再审批、先建后验”的投资服务新要求,细化制定了《宿迁市规划局工业企业投资项目“不再审批”实施细则》,将前置审批改为信用承诺,实现企业当日申请、当场领取《工程规划许可证》。及时提交多规融合“一张图”成果,为政务云服务“一张网”建设提供底图,推进地理信息共建共享。
加快规管系统升级,主动对接政务云服务“一张网”,按照标准化、扁平化、便利化的调整方向,实实在在提高规划行政审批效率,让企业少跑腿,让数据多走路。
展望2018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
2018年,是迈入新时代的一年。新时代要有新要求,新时代要有新作为。
这一年,全市规划系统将认真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高质量推进城乡建设”,聚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这一核心目标,努力发挥规划工作的先导作用,在建设“强富美高”新宿迁的征程中走在前列。
紧扣“生态大公园”发展目标
建设生态优美的湖滨城市
2018年,我市将大力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重点功能区战略,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从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变。
在宿迁总规2035修编中,将充分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江淮生态经济区有关要求,重点推进宿淮城镇发展轴建设,加强与运河产业带、淮河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以及沿海开发、“一带一路”等战略的衔接。
落实好2660平方公里生态控制区的刚性管控,在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宏观要求下,更加注重现有成果应用,将一张图作为生态建设的底图,严格把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在17%以内。
推动宿迁由湖滨城市向亲水城市转变,重点考虑大三角将优质水景引入城市后,对城市空间格局产生的重大影响,上半年,完成大控制三角区的深化研究,落实引导行动,以该区域建设引导城市生态空间集聚,打造城市绿心。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打造乡村振兴的样板城市
着力推进城乡规划融合,结合“1+3+3”要求,统筹安排好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生活居住、生态保护等空间布局。坚持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路径,加强和推进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结合土地制度改革,加强手续办理研究,实现规范管理和积极引导的有机统一,有效处理手续缺失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让“休眠”的资产在价值回归中为乡村发展带来新动能。
着力强化乡村规划供给能力,将省级重点贫困村的村庄规划编制作为一项突出任务,给予政策、资金倾斜,确保到2018年末实现贫困村村庄规划全覆盖,为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规划引导。
要提高规划编制质量,打造富有地域特征的镇村建设风貌。前期市规划局委托开展了宿迁传统建筑及古建筑风貌研究,对宿迁地区传统建筑特色进行总结和提炼,今年将形成正式成果,为各县区打造传统建筑风貌特色提供规划指导。
打造乡村振兴的宿迁样板,全市规划系统将坚持点上做示范,面上补短板,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逐步向面上延伸拓展。
抓住城市设计试点有利契机
建设最具活力的美丽城市
2017年,宿迁获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对于城市建设上台阶是难得的契机,开展系列城市设计,更有力地塑造城市特色是2018年城市规划工作的主要抓手。
制定《宿迁市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宿迁市城市设计成果技术标准》、《宿迁市城市设计导则》等一系列制度、规范和标准,规范城市设计编制、审批与实施程序;在部分城市重点区域试点编制控规和城市设计双图则,赋予城市设计具备规划实施的法律效力;将城市设计成果纳入土地挂牌规划条件,在建筑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严格落实城市设计成果关于城市风貌、色彩、公共配套等方面的要求,纳入规划核实范围。
实施“趣城”计划,更新城市灰空间,增强公共空间吸引力。关注城市路边拐角等城市灰空间和城市家具、小品雕塑,通过创意理念激活城市小场所,成为市民生活新去处。
认真组织筹备第二届“衲田杯”国际竞赛,积极开展系列宣传,将“衲田杯”国际竞赛打造为业内知名赛事。
坚守“以人民为中心”基本方略
建设人民满意的宜居城市
今年,我市将组织编制城市发展年报,建立城市发展高质量的指标体系,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卫生、教育等问题研究清楚,用数据说明问题,为城市决策提供依据。坚持开门编规划的理念,加快现有成果整合汇编,进一步提高规划成果解读的时效性,通过常规公示、召开新闻发布会、规划进社区等方式及时深入开展宣传。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广泛听取、充分吸纳各方意见,确保规划编制接地气、贴民心。
坚持民生工作优先谋划、民生事项优先安排的要求,重点关注民生需求迫切的教育、医疗、城市之家、供热供气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加强城市路网研究,增加支路网,打通断头路。完善停车位配比研究成果,建立科学的规划指标体系。推进供给侧改革,落实“七优”要求,制定住宅项目设计导则,围绕快递投送终端、衣被集中晾晒、电瓶车安全充电等需求,细化设计要求。针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提高养老设施配建标准,加强既有养老设施改造提升的规划服务,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加建养老设施开展试点研究,为规范引导提供实践案例。
围绕“3550”改革要求,在行政审批改革上见实效,进一步压减工程方案审查、许可面积核算等环节的办理时间,推进“不见面”审批的标准化、规范化。推进数据信息共享共用,变“群众奔波”为“信息跑腿”。推进依法行政的市县联动。树立依法履职理念,将推动规划法治进程作为强化规划管理的必然要求。全力完善规划成果体系,规范规划决策程序,做好信息公开工作,深入分析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例,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