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 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2020年12月11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2017/12/10



一座城市,追求文明,多年拼搏,终于实现期待已久的华美蜕变。一场惠民之旅,从未停歇,宿迁“人社人”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道路上,创新发展,砥砺前行。他们用一项项得民心的“惠民套餐”,一件件顺民意的实事好事,有力保障了我市在创文测评中总分第一,让广大群众触摸到了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切实感受着“稳稳的幸福”。

本版组稿  任建玲 许建/文  庄力玮/摄

A

改革创新促发展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改革是宿迁最大的亮点,作为‘两资’改革的发源地,我们瞄准继续在全国全省‘两资’改革中保持领先定位,充分体现‘放开培训、放开考试、放开发证’及‘减权、去利、市场化’等精神,打造更多亮点,充分激发市场活力,破除就业创业束缚,让改革服务发展,让改革带给企业和群众更多的获得感。”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登怀介绍说。

早在2014年,我市就在全国率先启动了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予以报道。改革成效受到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为国家职业资格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家职业资格改革形势的变化,我市围绕“放、接、管、服”,制定了体系化推进改革的意见,今年出台了《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2017年深化方案》,提出“3331”十大改革举措,“两资”改革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三增”“两降”和“一转”。“三增”,增强了市场活力。民办职业培训学校从改革前的42家增加到94家,招生数量达8.9万人。增多了技能人才。通过培训机构和企业人才自主评价,累计为本地企业输送技能人才11.7万人。增加了劳动者收入。获证劳动者平均收入达4200元/月,较社会平均工资高12.5%。“两降”,降低了就业创业门槛。取消了一大批资格项目,打掉了就业创业“拦路虎”,促进新增创业5万人,带动就业30万人。降低了企业运行成本。企业通过开展人才自主评价大大降低了用工成本。全市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涉及酿酒师、呼叫服务员、玻璃熔化工等68个工种7.95万人。“一转”,转变了政府职能。全市43个部门102项职业资格项目以“管办分离”模式进驻公共服务平台,政府职能转向政策制定、规范标准、服务监管,大量重复性工作由平台承担,节约了行政成本。改革实施以来,仅培训收费一项,2014年至2016年政府各部门、事业单位少收取培训费用达1680万元。公共服务平台累计组织培训考试鉴定56万人次,宿迁市考试鉴定中心被人社部评为“全国人社系统优质服务窗口”。

B

创业就业增活力

正月初三,在义乌商贸城“三进三帮”2017就业创业“春风行动”大型招聘会上,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河社区梨园居委会返乡人员许朝勇顺利应聘德华纺织企业。“月工资给到3600块,还给缴纳‘五险’,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近,可以很方便地照顾家里了。”许朝勇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沭阳县桑墟镇返乡人员蒋大伟,参加了人社部门举办的农产品经纪人创业培训后,成功创建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年经营收入达680万元。“培训让我在创业时少走了很多弯路。”他高兴地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市坚持就业创业优先战略,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促进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全面激发大众创业创新。截至11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8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6%,保持在较低水平。政策推动就业。出台《关于支持返乡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宿迁市创业担保贷款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社会机构参与企业招工服务补贴办法》等一揽子政策,促进就业创业。精准帮扶就业。分类施策,多渠道、多形式实施就业扶贫专项行动,开展“三进三帮”2017就业创业“春风行动”,促进农户、返乡人员和高校毕业生“三大群体”就业创业,共帮助95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脱贫。技能促进就业。举办技能培训班,推进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免费提供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稳妥做好化解产能职工安置工作,共开展城乡职业技能培训9.98万人次。平台助力创业。创建省级创业型街道(乡镇)、社区(村)、园区,截至11月底,新增省级创业示范基地3家,新认定市级基地11家,建成县级以上基地84家;开展SYB创业培训1.42万人次,培训后0.51万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2.82万人;开展网络创业培训1.92万人次,培训后0.86万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2.67万人。 

C

社会保障惠民生

72岁的宿城区幸福街道退伍军人陆军,患有高血压、脑梗等多种慢性疾病,由于没有医保,每年高昂的治疗费用成为沉重的负担。人社局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动上门核实,按政策规定将他纳入职工医保管理,并办理了医保慢性病。三年来,医保基金为其支出26.96万余元,医保慢性病支出6000元,大大减轻了陆军的生活负担,保障了其晚年生活质量。

社会保障筑牢民生底线。围绕“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我市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全民养老”,老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伤有所保”已经成为现实。今年,又构建了《宿迁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等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5”政策体系,促进了全民医保体系持续健康发展。扩大社保覆盖面。全面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连续11年开展社会保险“幸福行动”,创新应用“五证合一”“全民参保登记”大数据开展精准扩面,实现“应保尽保”。全市职工“五险”扩面新增29.4万人次,增幅15.52%,全省领先。提升待遇水平。连续13年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全市共为11.2万名退休职工发放养老金21.59亿元,人均工资达2100元/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到人均125元/月。在全国率先实施大病补充保险制度,累计为5747人兑现1731万元。优化经办服务。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全覆盖。出台《市区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实施细则》,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在医保定点医院入院时不需缴纳押金,出院时只需支付个人负担费用。发放社会保障卡516.5万张,并不断拓展社保卡功能。

D

权益维护保安宁

5月15日,泗洪县农民工代表张某等11人来到县人社局,领到了被拖欠多年的23.04万元血汗钱。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他们集体给经办人员赠送了锦旗。

构建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我市以加强劳动关系调处机制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构建多方联动的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健全三方协调机制,出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部门联席会议的通知》《宿迁市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施意见》《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成员的通知》,形成各级党委统揽、政府主抓、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整合投诉维权机制。整合信访、劳动仲裁、劳动监察、劳动关系、12333投诉举报维权热线“五位一体”联合受理渠道,夯实“一号、一网、一窗”,有效解决了农民工讨薪渠道单一化的问题,减少农民工维权成本。我市网络、电话维权案件占欠薪案件的40.3%,并呈上升趋势。加强调解仲裁机制。充分发挥预防为主、注重基层、调解优先的原则,快速妥善化解各类劳动争议纠纷。全市共调处各类劳动人事争议案件7570件,调解成功率87.14%,结案率95.07%,有力促进了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和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落实治欠保支机制。推进《宿迁市工程建设领域工资支付管理办法》实施,建立工资支付管理制度、专用账户制度、保证金制度、“一卡通”制度、公示制度、诚信机制等,形成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系统化治理欠薪机制。截至11月底,全市接受群众投诉举报案件2731件,涉及劳动者2.29万人,追发职工工资待遇6285万元,其中农民工工资5736万元。

E

窗口服务暖人心

“来人社窗口办理业务越来越方便,不仅环境好,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也热情,虽然办理业务的人很多,但都规范有序,这与中心工作人员的文明引导分不开。”市民王秋菊是“老客户”,对窗口的变化感受颇深。

人社窗口是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的第一线。市人社局狠抓窗口整治,不断提升工作人员文明素质和服务水平。营造创文氛围。利用宣传靠牌、各窗口LED大屏、服务大厅柜台、电梯、走廊等工具和场所,以及网站、微信、微博等载体,深入宣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宿迁文明20条》、道德模范典型事迹等为内容的公益广告。优化服务环境。增加大厅等候区座椅,升级叫号系统,配备评价器、老花镜、应急药箱、饮水机、复印机等便民服务设施。创新服务方式。开展业务标准化创建和业务审批流程改造,推行行政权力“不见面审批”,48项行政权力100%实现不见面审批服务和上网运行,实现“互联网+人社”线上服务大厅“一网通”和线下服务终端“一卡通”。选树先进典型。开展创文知识培训和竞赛活动,举办作风建设讲堂,开展“党员示范岗”“微笑服务之星”“文明服务之星”“文明礼仪标兵”等系列选树活动,获得红旗窗口4次、服务标兵20人次。开展志愿服务。在窗口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开展有序排队不插队劝导活动。与星火志愿服务队结成队子,深入社区开展帮扶孤寡老人、救助失学儿童等活动。与宿城区项里街道永阳社区结对共建,开展创文宣传、送药义诊、社保情文艺演出、网络创业培训等志愿活动,帮助社区办实事、解难事。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激发和推动了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正能量。近年来,市人社局先后荣获全市“四星级”群众满意的机关服务品牌、“江苏省级文明单位”、“江苏省双拥模范先进单位”、“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