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亚萍
基层是一个大熔炉,在基层磨砺对于年轻干部成长、发展大有裨益。各级党委、政府提倡年轻干部要在基层“墩墩苗”,汲取基层的营养,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因为根深才能叶茂,只有扎根基层,才能充分掌握当前群众工作的特点,不断提高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能力。
乡镇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既有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又有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甚至还有一些临时工。每隔一段时间,便有大学生村官或者年轻公务员离开,他们有的考取了国企、银行等单位,有的被县直单位借用,还有的也另谋高就。年轻人的流失,对于年龄结构本就偏大的乡镇干部队伍体系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一边是国家政策红旗飘飘,不断加大对基层招录人员的倾斜力度,一边却是年轻人的出走和流失。探究年轻干部出走的原因,不外乎是主客观因素的结合。
客观上,年轻干部流失源于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困惑。一是晋升渠道狭窄。以我国现有的行政层级来看,现行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级别为十级。看似轻松简单,但是根据数据统计,我国91%的基层公务员职务层级都在科级以下。由此可见,基层公务员从科员成长为科级干部的几率微乎其微,上升渠道被堵塞,此外,大学生村官也很难通过“公推公选”等方式进入公务员队伍;二是工资福利待遇偏低。近年来,公务员群体被“妖魔化”,部分群众认为公务员凭借手中的权力通过实施暗箱操作,享受着过高的福利待遇,但是实际情况是基层大多数公务员非但不掌握和享受特权,而且事务繁多,镇村工作任务繁重,工资福利与个人付出不成正比;三是工作压力偏大。乡镇是行政层级的末端神经,基层的一根针穿起上面的千条线,靠的是基层干部的辛苦付出,他们除了承担本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还要担负起镇村建设、社会维稳、纠纷调解、招商引资等一系列事宜,工作压力大,日常休息休假权利难以保障。基于对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实现的困惑,年轻干部选择离开。
主观上,年轻干部流失源于个人追求的功利化、庸俗化。一是“跳板”意识强。部分人报考基层公务员或者村官,初衷不是服务人民、奉献基层,而是将其当成人生履历的“跳板”,通过得到基层工作经验为获得更好的机遇预先筹划;二是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部分年轻干部从小娇生惯养,对农村工作不了解、不熟悉,不适应农村的生活和工作模式;三是思想信念不坚定、缺乏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部分年轻干部没有系统地接受过的党的理论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懵懵懂懂、似是而非,没有一颗对人民群众的同情心、尊重心、学习心和服务心。因此,主观上信念的不坚定,也成为年轻干部流失率高的重要原因。
增强“五感”,留住年轻干部在基层的脚步。2014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对于改善乡镇干部队伍结构、规范乡镇编制使用、确定基层公务员服务年限、保障基层公务员权利等提出了规定和要求。《意见》的出台,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基层公务员离开的现象,但是相应的配套办法也应该跟上步伐。
一是增强年轻干部的价值感,畅通公务员的晋升途径。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对现有乡镇行政层级进行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晋级空间,增加每一职务对应的级别,使年轻干部在基层晋升有望;二是增强年轻干部的荣誉感,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针对部分地区、单位公务员年度考核走过场的现象,制定并出台考核激励办法,并切实将考核结果与公务员工资福利结合起来,贯彻“多劳多得”的理念,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魔咒,在挑选出优秀干部的同时,起到督促后进人员的作用;三是增强年轻干部的幸福感,优化薪酬结构。调整工资构成要素和各部分的占比,并将工资水平与日常工作表现、考核等紧密结合,尽快落实基层公务员用车补贴,健全基层公务员休假制度和加班补贴制度;四是增强年轻干部的归属感,组织上要更加关心年轻干部,年轻干部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能否培养出有担当、有远见的干部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除了在工作上锤炼和打磨年轻人,更要在生活上关心、呵护年轻人,应该建立完善的谈心谈话制度,定期了解年轻干部的思想动态,鼓励和肯定他们的工作内容和成果,及时修正他们的错误思想和观念;五是增强年轻干部的使命感,年轻干部要注重加强对自身的党性教育。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坚决杜绝“跳板”意识,牢固树立“吃苦”精神,把为人民服务当做自己的人生信条,时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作者单位:沭阳县委组织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