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中学深化改革优化发展述评
■本报组稿 朱麟 王学松
改革,是宿迁的名片。改革,同样是宿迁中学不断跨越发展的基石。
建市20年来,宿迁中学把准教育教学发展脉搏,不断深化综合改革,不断优化发展理念,以更大的改革勇气和发展智慧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优化发展,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优化改革发展,在“优化引领”与“跨越突破”的双线发展战略完成了基本布局,优化教育教学水平、引领区域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与跨越质量内涵提升、突破创新发展,成为学校在宿迁“大教育”发展格局中的重要特征。
学生培养:从优秀走向卓越
在总结“十二五”发展成果、谋划“十三五”发展蓝图、《质量提升新三年行动计划》开局之年的关键当口,宿迁中学进一步快速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实现领先发展、带动发展的“教育蓝图”,推动新一轮的优化发展进程,而这其中,“内涵优化”尤为重要。
“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快速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已成为形势必然。宿迁中学只有下好‘优化’这步‘先手棋’,才能在‘领先’和‘带动’上实现主动。”宿迁中学校长王孝玲指出,建市以来,宿迁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以开阔的视野和格局,把宿迁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打造德育品牌活动,塑造具有宿中特质的优秀学子。
为进一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学校优秀传统德育活动的教育功能,改进原有活动中陈旧的方法,创新德育形式。学校加强研究,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经过多次研讨,反复论证,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优化、整合原有德育活动,提出“加强情感体验的德育实践,优化品牌德育活动”的思路,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具有宿中特色的品牌德育活动。
“带着生命的感动成长”系列感恩体验活动。倡导学生为父母洗一次头、洗一次脚、捶一次背,参与做一天家务,给长辈拜一次年等系列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成长过程中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学会通过做一些具体的小事来感受父母的关爱,进而回报父母、回报长辈。
“站在人生新的起点上”十八岁成人礼。为更好地让青年学生充分意识到跨入成人行列的意义,增强青年学生成年后的社会责任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学校、老师、家长对青年学生即将跨入社会的关心、祝愿和期望,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培养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社会的情感,进而明确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帮助高三学子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拼搏奋斗而实现人生理想的意志和决心,达到爱国、爱校、爱家的教育目的。
“而今迈步从头越”卓越之旅远足活动。每年四月份,高一年级都要举行一次往返超过30公里的远足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看到宿迁城乡面貌的变化,领略家乡的青山和绿水,感受宿迁的建设与发展,思考人生的价值与追求。这样一段释放自我、放飞心灵的快乐旅程,给学生带来观察社会、感悟生命的人生体验,也激发了学生对于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让激情与梦想一起飞”各种校园体育竞赛活动。学校每年都会定期举办“校长杯”足球联赛、篮球联赛和校级运动会。通过体育比赛,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竞争意识,让更多的学生掌握锻炼的方法,让参赛的学生在赛场上学会尊重对手、尊重自己,让观看比赛的学生学会文明观看,做文明观众,在活动中不断提高个人素养。
“走向诗和远方的田野”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学校每年都会定期举办课本剧大赛、诗歌朗诵大赛、百灵歌手大赛、辩论大赛、小小百家讲坛、“我来品《三国》”等各种文学艺术活动,让更多学生有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一场场比赛中,培养更多学生欣赏高雅艺术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校生活,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也引发了他们对于人生的深入思考,甚至让很多学生从中重新发现和认识了自己,从而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前进的方向。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具有宿中特色的优培策略。
作为宿迁基础教育的领跑者,近年来,宿迁中学高考成绩一直稳中有升,二本以上达线人数从2012年的1152人、2013年1275人、2014年1428人到2015年1635人,其中,2014年,普通班高三(24)班和(26)班二本上线人数分别达53人,(24)班二本达线率达91.38%,(26)班达86.89%,学校二本上线率超过80%的有7个班级;2015年,高三(25)班一本达线率49.1%,二本达线率94.5%。首届新疆班高考实现开门红,二本以上达线率100%,其中,穆凯代斯罕同学取得486分的高分。
“如果说,高考二本及以上达线率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好不好’的最直观答案,那么,清华、北大录取人数则是学校教育教学‘优不优’的最显著表现。”王孝玲说。
站在宿迁大教育的发展制高点,如何实现从“好不好”到“优不优”的历史性突破?这是一道摆在宿中人面前的新课题。
目标倒逼改革,改革促进优化。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向清华、北大、南大等一流名校输送更多更好的具有“宿中特质”的优秀人才,宿迁中学结合学校实际,几易其稿,最终形成了具有宿中特色的《优生培养方案》。
按照《优生培养方案》,宿迁中学成立了创新人才培养中心,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出最优秀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开展高效课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培养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值:以奥赛辅导为突破口,加强学科特长生培养;以社团活动为加油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作文赛事为助推剂,提升学生的双语素养;以课余实践为练兵场,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科学规划创新人才培养;以大学先修课程为载体,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开设综合社会实践课,开展各类活动,为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搭建平台。
这是一条立足校情、顺势发展的创新之路,这是一条着眼大局、优化改革的发展之路,这也是一条自我加压、跨越前行的超越之路。
四年来,宿迁中学在优生培养上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013年,郎青同学以396分(裸分)勇夺宿迁市文科高考状元,并进入全省前8名;吴易浩同学以411分获全市理科状元,进入全省前21名;朱晨、马望博同学均以404分(裸分)并列宿迁市理科第三名;2014年,郑思琳同学以393分获得全省艺术类文考状元;蔡璇同学以416分勇夺宿迁市理科状元,进入全省前10名;周响同学《青春万岁》一文获江苏高考满分作文。2015年,高考380分以上35人,370分以上98人,理科实验班一本达线率98℅,文科实验班一本达线率92%,北大、清华达线6人,董超同学英语成绩112分,夺得全市英语学科高考状元。2016年,蔡子越同学以417分夺得全市理科状元,陈萧宇同学以403分的优异成绩获得全省艺术类文考状元,陈萧宇、王子微同学以裸分403分的优异成绩并列宿迁市文科第三名;全市文科前10名,宿迁中学有5人;全市理科前10名,宿迁中学有3人;赵小雯同学裸分405分,另获北大自主招生加分30分;共有6人进入全省前100名,全市第一;裸分400分以上18人,全市第一。
数理化生学科奥赛,2012年,2人获全国一等奖,37人获省一等奖,79人获省二等奖,26人获省三等奖;2013年,国家级一等奖2人,省一等奖44人,省二等奖103人,省三等奖33人;2014年,获省一等奖43人,省二等奖126人,省三等奖35人;2015年, 2人获全国一等奖, 51人获省一等奖,96人获省二等奖,53人获省三等奖。
队伍建设:从精干走向精良
皮亚杰说,有关教育和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和师资培养的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
的确,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校的关键所在,希望所在。
“从宿迁教育事业发展的‘面’和宿迁中学提升的‘点’来看,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发展已进入了攻坚期,必须以更大的改革勇气和发展智慧,全面加快学校发展链条上的每个环节的优化前行。从这个意义上讲,优化教师队伍、扩大名师群体,应当是发展的当务之急。”王孝玲说。
近年来,宿迁中学围绕队伍建设这一要旨,以目标激励为导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评价机制为抓手,以活动推进为手段,全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善于创新、勇于实践”的师资团队。
学校制定了《宿迁中学教师培训制度》和《宿迁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书》,引导教师科学合理地制定个人的发展目标,追求有意义的人生价值,引领教师努力成为教学能手、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学科领军人物、教学名师、特级教师,乃至教育名家。
为了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学校实施了“3334工程”,即建设好行政管理、班主任、青年教师三支队伍;完善《宿中师德规范要求》、《宿中八条禁令》、《宿中教干标准》三项师德规范;健全职工评教干制、学生及家长评教制、专家评校制三项评价机制;开展评选感动宿中十大人物、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班主任四类先进人物评选活动,通过模范人物、典型力量感召全体教职工提升师表形象,弘扬爱岗敬业的师德风尚。
为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学校加强校本培训,以“周末研修”为抓手,采取教研组、备课组和全校大组活动相结合的灵活机制,以“反思论坛”“名师讲座”“专家培训”等方式,通过“周周有活动”“同课异构”“推门听课”“专业水平测试”等措施,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通过论文评比、课件制作、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等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通过“室校共建”“青蓝工程”等搭建教学实践平台,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其逐步成长为名特优教师。此外,学校还和徐州一中、盐城中学、淮阴中学等学校组成“名校联盟”,定期开展联谊活动,互派教干、教师听课研讨、交流学习,共同促进科学管理、内涵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宿迁中学加快发展的有力举措和重要抓手,也让学校教师团队日益精良。近年来,宿迁中学教师在国家、省、市级多项教育教学竞赛中争金夺银,连奏凯歌。目前,宿迁中学专任教师中,有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1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3人,省特级教师5人,市名教师、学科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52人。
文化打造:从共识走向自觉
“改革创新是学校跨越发展、激发活力的根本动力,优化是引领发展、争先进位的根本措施,只有围绕‘教干成事,学生成才,教师成名,学校成功’的发展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创新意识,提高优化行动能力,使‘大成’文化在学校发展前行中发挥更好的浸润效果和催化作用,才能真正形成引领发展的新常态。”王孝玲说。
近年来,宿迁中学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主动适应宿迁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加快“大成”文化的建设步伐和相关体制机制的完善。学校以观念创新助推内涵发展,不断完善办学育人的顶层设计,以办人民满意学校为宗旨,确立了 “明德明志 大成大器”的办学思想和“志存高远 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并提炼出学校新时期发展的文化纲领——“大成”。
“‘大成’,源于学校九十年文化精髓,成于新时期发展共识。‘成’是核心,涵盖教干成事,学生成才,教师成名,学校成功。”王孝玲指出,教干成事是指带出一支德才兼备、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具有执行力的教干团队;学生成才是指培养出素质全面、特长鲜明、人格健全、具有发展力的优秀学子;教师成名是指锻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理念先进、具有影响力的教师队伍;学校成功是指打造一所师生认同、家长信赖、社会满意、具有示范力的品牌学校。
“大成”文化发展战略思路清晰、气度开阔。
以“成”为核心,凝聚发展共识。学校把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作为学校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任务,树立荣誉导向,激励奋斗热情。通过表彰高考、小高考优秀团队、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让有为的人有位置、奉献的人有回报、优秀的人受尊重。通过积极开展主题活动,提升职业境界,扎实开展“铸师魂、正师风、提师能”主题教育活动,增强教师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提升全体教职工的职业境界。发挥榜样力量,引领敬业担当,每年评选出“年度感动宿中人物”、“十佳教干”等先进典型,促进意识内化,进而成为自觉。
以“成”为主题,打造校园文化氛围。近年来,宿迁中学精心规划,统筹安排,着力建设整洁、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通过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宿舍文化、餐厅文化、墙壁文化、课桌文化、景点文化等多维度全方位的打造,渗透“大成”文化因子,达到处处有“成”,时时见“成”,从而形成“无声之教”的熏陶氛围。
以“成”为引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2015年9月,由宿迁中学、马陵中学、市钟吾初中、市实验小学等学校组成的江苏省宿迁中学教育集团成立,作为集团核心学校的宿迁中学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从办学理念、文化、管理、师资、课程等方面辐射、带动集团成员学校发展前行,“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效果正在显现。
近年来,宿迁中学先后获得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省平安校园、省文明单位、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省青少年科普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2013年、2014年、2015年连续获得宿迁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卓越奖“特等奖”、市直教育系统目标管理优秀奖等荣誉称号。
站在宿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高度,深刻把握宿迁教育深化综合改革和跨越发展的大势,肩负“将宿迁中学建设成为市内示范、全省一流、全省知名的中华名校”的发展重任,宿迁中学以超前的发展视野和卓越的战略远见,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改革大潮中奋勇搏击,唱出了一曲极具宿中特色的“大风歌”,为快速发展的宿迁教育事业提供了“发展模式”和“宿中方案”,彰显了宿迁中学的引领典范和核心担当。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