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霸王故里碧波秀 水情教育启航程

2020年12月15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2015/09/09

——走进江苏省首家水利遗址公园

宿迁,江苏省北部有着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的城市,是楚汉文化的发祥地。五万年前,下草湾猿人在这里择水而居;两千多年前,泗水王国在这里屯兵建都;“生为人杰”的西楚霸王项羽生于宿迁,纵横驰骋在楚汉大地;宿迁是革命老区,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宿迁留下光辉足迹。

宿迁是名副其实的水城,全国四大湖泊有其一,江苏四大湖泊有其二。全市8555平方公里面积中,湖泊、水面占四分之一。淮河和沂沭泗两大水系在这里交汇,境内河网密布,淮沭河贯穿南北,连接淮河和沂沭泗两大水系;京杭运河自西北向东南穿越腹地,沟通了骆马湖、洪泽湖两大湖泊;还有洪泽湖周边、黄墩湖两大国家重点滞洪区。水,已成为促进宿迁市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优良资源。

宿迁更是一座承载千年治水的厚重之城。我们翻开历史的典籍就会发现,水曾经给这里的人民带来过深重灾难,为化水害为水利,宿迁的先人们与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兴建各类水利工程的同时,也留下了众多与水有关的民间传说、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

进入21世纪,当生态成为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之时,如何加深公众对我国复杂水情的认知,唤起社会各界的水忧患意识和水危机意识,引导公众知水、节水、护水、亲水,成为摆在宿迁水利人面前一个重大课题。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加强水情教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并要求强化水情教育,坚定了宿迁建设水情教育基地的信心。经过4年精心谋划,2015年1月,江苏省首家集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公园——宿迁市水利遗址公园展现在世人面前。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公园,接受一次水文化的洗礼。

本版组稿 史伟 丁春林 王燕妮

历史遗存在这里焕发新的生机

宿迁市水利遗址公园位于宿豫区井头翻水站东站内,以翻水站为载体,园内包括宿迁水利展示馆、井头泵水站、翻水站遗址、油库区遗址、宿迁水利丰碑人物雕塑群、运河湾码头、清水栈道以及水利文化广场,占地约7.5万平方米。

井头泵站始建于1974年,由80台柴油机组组成,设计流量80立方米每秒,长期担负着60万亩农田灌溉任务,是江苏省指定的大型泵站,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补给站。井头泵站自建成以来,为当地防汛抗旱及工农业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经过40年的运行,井头泵站柴油机组超期服役,生产效率低,抽水成本高,各部位磨损严重,已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但是,作为宿迁市经济社会建设和我国水利事业的重要历史见证,井头泵站已成为一道水利文化风景。

为此,我市决定,以泵站更新改造为契机,以老泵站为载体,通过保护站房、机组、油库等重要水利文化遗存,把原机修库房改造为宿迁水利展示馆,让室内外形成互动,建设水利遗址公园。

水文化诉说可歌可泣的治水历史

建设水利遗址公园,将境内有关名人轶事、民间传说、治水人物事迹、水工程变迁、名胜古迹及诗文等进行梳理,并深入考证,使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得到提升和展示。这是宿迁水文化研究史上一次重大贡献。

红砖青瓦的老房子、发黄的珍贵照片、成排的旧翻水机器……走进这座江苏最大的水利遗址公园,你就能触摸到这段浓缩了的宿迁治水历史。

黄河夺泗夺淮,让宿迁地区成为“诸水汇集”之“洪水走廊”。在这滚滚而来的天上之水屡屡与淮河、沂沭泗水流的交汇与抗争中,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停地构筑着治水的希望,却又被一次又一次的变迁粉碎。

勤劳智慧的宿迁人从未向自然低头。早在四千年前,先民就开始利用水利工程改变自己的命运。穿城而过的京杭运河,在孤帆远影中记录着宿迁的兴衰与荣枯;洪泽湖、骆马湖,修闸筑坝的斑驳残片仍震撼着现代的人们。

为消除水患,新中国成立后,宿迁人民掀起了三次大规模治水革命,以“导沂整沭”为重点的治淮工程,逐步理顺了紊乱的水系,架构起了淮河、沂沭泗防洪工程体系的基本格局,被赞誉为“交通灌溉甲全国”,也涌现出了“王大锹”“董大车”等一批全国先进劳模。

历史在这里得到铭记,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为更真实、全面地展示宿迁水利历史,水利展示馆前期分别从美国、英国、日本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博物馆、档案馆收集并复制了大量关于宿迁水旱灾旱、历史治水的珍贵史料和影像资料。目前,已收集宿迁历代治水史料照片2000余张,水利工具等实物数十件。

亲水识水的水情课堂在这里开讲

宿迁是因水而生的城市,历史上水患频发,淮河、古黄河、沂水顺流而下,在宿迁大地横冲直撞,宿迁人受尽了水患之苦,所以宿迁历代仁人志士以治水为主。水成为  贯穿宿迁发展整部历史的“线”。

目前,宿迁水利遗址公园已完成水利展示馆、入口广场“动力”雕塑、翻水站遗址、油库区遗址、雪松大道、亲水栈道、运河湾码头、现代化泵站等十余个景点建设。其中,展示馆充分运用声、光、电技术,采取图文展板、丝网印刷、工具复制、实物展示等多种展陈方式,综合了收藏、展陈、科普、宣传、教育、研究、交流和休闲等功能。

展示馆建成后全天候免费对市民开放,日均接待80人。配备专业的展馆解说员,采用“声、光、电、影”等多媒体展示手段,向市民介绍水的相关知识,进行水危机和节水知识宣传。寓教于乐,通过参观休闲的轻松活泼形式,让参观者真切地感受到宿迁由洪水走廊到鱼米之乡的艰辛治水历程,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

现在,井头泵站已成为诠释宿迁水利历史、文化,传播水文明的一座“文化泵站”。市民通过近水、亲水、观水和识水,了解宿迁水的历史,体会水的重要,重视水的保护,增强水的法制观念。

建设一座如诗如画的水景公园

漫步在宿迁市水利遗址公园,不经意间就会触摸到历史、感受到文化。

在此驻足的游客,总会感慨“想不到”,想不到一座以水为主题的遗址公园可以打造得如此美丽、如此精致、如此让人流连忘返。

其实游客的“想不到”,却是建设者早就想到了的。

在建设之初,建设者就确定了要以创新的思维赋予井头泵站水利风景区全新生命力。围绕打造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级乃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要求,公园突出水利文化的展示与传承,强化现有水利及建筑设施的创新利用,强化旅游要素和休闲业态导入布局,注重人性化休憩与游览空间的雕琢。结合自然景观打造集水利功能、文化传播、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型水利遗址公园;围绕打造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目标,挖掘运河湾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宿迁水利历史及水利文化资源,突出水利文化的展示与传承,强化现有水利及建筑设施的创新利用。

如今的宿迁市水利遗址公园,那激扬如飞流直泻、润泽如漫漫清流的水声,那凝结英雄情怀、见证治水奇迹的文物,那一片清幽、万般迷人的景色,一组雕塑,一个小品,一株大树,一盏明灯,一棵青草,一枝红花,都在诉说一个美丽的故事,也在传达一组时代的信息。

只要你来,那惊喜就会连同感动,永远驻留在心灵深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