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以水为魂,推进宿迁生态文明建设

2020年12月15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2015/11/18

水是宿迁的灵魂,她自古以来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宿迁境内水系发达,生态资源丰富,生态基础条件良好,是南水北调东线重要的清水廊道,京杭大运河、徐洪河、洪泽湖、骆马湖肩负着重要的输水和调蓄作用。“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是宿迁的城市精神和真实写照。这里河湖相连、绿树成荫,被称为华东的“一块净土”、江苏的“两湖清水”、淮海经济区的“一片森林”和黄淮海地区的“最大氧吧”。走生态文明之路是宿迁的重大责任,也是宿迁的必由之路。

2013年9月,宿迁被省水利厅批准为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2014年又被评选为国家级试点。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期为2015年至2017年,计划投资65亿元,完成生态空间划定、河湖水系连通、节水改造升级、水源地保护、湖泊湿地修复、城区环境整治、绿色灌区建设和运河文化提升等10大类项目,打造“湖美河畅,节水清源,淮沂水韵,绿野田园”的水生态新城。

一龙管水

理顺水务一体化格局

继2001年宿迁实施水务一体化以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对城市涉水管理职能进行调整、优化,以涉水事务管理一体化为目标,已基本建成“一龙管水”的水务一体化管理格局,实现了城市与农村、地下水与地表水、水质与水量、供水与排水、用水与节水等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

全民动员

稳步创建节水型社会

2014年我市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通过现场考核验收,2015年2月,住房和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七批国家节水城市,我市榜上有名。另外,沭阳县启动创建省级节水型城市;泗阳县荣获江苏惟一入选的“中国最美县城”;宿城区成功创建“省级节水型示范区”;宿豫区创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县稳步推进。通过深入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完善节水用水制度及体系建设,严格执行节水定额管理,加快提升用水效率。2014年,全市创成16家节水载体、船行灌区等2家省级节水教育基地,完成5个省级节水减排项目,7个雨水收集利用项目。强化农业节水技改和非传统水源利用,落实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更加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使其最大限度发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合理配置

构筑水安全保障体系

2014年全市水务投资40亿元,实施了分淮入沂整治工程,全市防洪排涝能力进一步增强。治理中小河流6条,疏浚97条县乡河道,全市39座中小型水库全部完成了除险加固。建成污水处理厂3座,大大提高了非常规水利用率。实施了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改善灌排面积66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12万亩。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与区域供水快速推进,今年,全市计划完成通水乡镇31个,区域供水覆盖率达96.55%,计划到2016年6月底前,实现全市区域供水全覆盖。

分步治理

强化河湖水生态保护修复

今年,洪泽湖、骆马湖、中运河全面禁采砂石,水务、交通、公安等多部门联合,共同打击非法采砂,维护了河湖生态健康。我市启动了洪泽湖退圩还湖工程、骆马湖生态修复工程,优化养殖布局,压缩养殖面积,定期开展麦黄草治理,对湖泊水环境和生态环境起到了明显改善作用。水务部门下大力气对中心城市河道总长180多公里的水系进行科学治理,我市城区有马陵河、古黄河、西民便河贯穿南北,清水河、富民河、老民便河横亘东西,以“三纵三横”为骨干,兼有为民河、利民河等60多条支流,水环境整治工程量大面广,水务部门以 “全域清流、全域配套、全域修复、全域规划、全域设计”为标准,跳出“传统水利”的模式,在整治规划、设计、建设中,强化生态理念,注入时尚创意,使水利工程成为生态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环境美化工程。

多手发力

推进水文化体系建设

全市有2个乡镇、30个村庄被评为2014年度省级“水美村庄”,创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3个、省级水利风景区5个,2012年宿迁市水文化展示馆落成开馆,展馆面积约500平方米,是苏北地区惟一以水文化为主题的展示馆,建创省级节水教育基地2个,正在建设的宿迁水利遗址公园,总投资1.5亿元,占地8.7公顷,以水文化和水利文化为主题,挖掘运河湾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宿迁水利历史及水利文化资源,突出水利文化的展示传承和旅游休闲业态导入布局,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又一好去处。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宿迁将通过3—5年水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乡水生态环境,强化水安全保障,实现产业、管理与文化系统升级,提升城市品位,促进经济发展,为推进“生态强市,生态富民”战略的实施提供支撑和保障。

本版组稿  王燕妮 李磊 叶丽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