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徐州境内的京杭大运河而下,蜿蜒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微山湖的徐洪河,在途经宿城时,拐了一个弯,形成了一条被当地人称为“龙河”的河道,龙河畔的这个乡镇也因此得名“龙河镇”。
“鸡鸣闻四县,一步跨两省”,说的就是龙河镇,这里位于苏皖两省接合部,与宿迁市泗洪县、徐州市睢宁县及安徽省宿州市泗县毗邻。多区域文化在这里交融,龙河镇形成了独有的乡镇发展模式,如今它已经是宿迁市著名的区位重镇、工业名镇、农业大镇。发展中的龙河,正以一个昂首向上的姿态,欢迎大家走进龙河,去发现这片土地独有的魅力。
发展特色美食
打造舌尖上的“龙河味”
粉墙黛瓦马头墙,古色古韵新龙河。走进宿城区龙河镇,一片规模宏大的徽派建筑群跃入眼帘:巍峨壮观的大牌坊、古朴宏大的花戏台、雕梁画栋的居民楼……让人应接不暇,这些也是独属于龙河的味道。
龙河镇下辖16个村居,209个村民小组,面积67.6平方公里,人口12299户,6.25万人。2016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2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75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51元。
今天,人们认识龙河味道是从“龙鸽面粉”开始的,其实,味蕾上的龙河,还需要从油煎蒸笼的肉糕中去体验。
老龙河人徐士民有一个儿子,七个女儿,孙子、孙女都上了大学,外孙子、外孙女就有近20个,重孙辈有5个。每年离过年还有一周左右的时候,徐士民就会和老伴忙开了,要做肉糕、肉团子,做粉丝、粉骨。由于家中人口多,徐士民每年要用农村特有的大黄盆和十一盆面,头天晚上和面就要五六个小时,需要七八袋面粉。第二天早上一家人早起,烧锅的烧锅,打水的打水,调馅,包馒头,一大家人分工明确,忙而不乱,从早上一直忙到下午。
做肉糕比较复杂,要把瘦肉偏多的五花肉剁成肉糊,把馒头或者煎饼用开水泡成糊状,然后和肉糊混在一起,加上葱姜,撒点盐,调好后,拍成扁状,放在油锅里煎。等外面黄了,再从油锅里捞出来,放在笼里蒸,这样肉糕在刀切的时候就不会碎掉。等肉糕蒸熟后,拿出来,什么时候想吃,就可以切成块状,和青菜一起煮着吃,一道独具龙河地方特色的美味就出来了,而浓郁的亲情也就在这一块块肉糕中得以传承了。
和老一辈龙河人不同,年轻一辈,早已开始经营“龙河味道”,追逐发展的浪潮了。徐士民的儿子徐向春,几年前就利用龙河的地理位置优势,建起来一个占地面积130亩的葡萄基地,总投资200万元,主要种植夏黑、阳光玫瑰、甬优一号等优质葡萄品种,年产量30余万斤。2016年该基地葡萄成功注册“徐向春葡萄”品牌。2017年徐向春又投入近80万元,增加了6.6万平方米的避雨设施大棚。目前葡萄刚进入成熟季节,正在进行线上线下销售,“徐向春葡萄铺”是今年新建成使用的淘宝店,预计整个销售期网上交易数可达1800单,交易额约16万元左右。如今,“徐向春葡萄”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每到葡萄成熟的季节,这里就成了吸引八方来客的宝地。
不管是老一辈的龙河人还是新一辈的龙河人,都深爱着这片土地,用勤劳与智慧回报它甘醇的滋养。
紧抓区位优势 打造工业重镇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龙河享有地处两省、三市、四县结合部,宁宿徐高速在镇区留有出口,G235国道、347省道、三级航道徐洪河穿境而过的绝佳地理交通优势。智慧的龙河人紧抓机遇,厚积薄发,在此崛起一座现代化工业园,已形成以纺织为龙头、兼服装、电子、面粉、石材、肉食品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工业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龙河镇加速工业集中区建设,以全市最具特色的乡镇工业园区为目标,以纺织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形成了以龙珠毛纺为核心的纺织产业群。
龙河镇夹河村村民秀玲就是工业园内“龙珠毛纺”的一名员工,她是厂里的技术骨干,每次技能评比都是前三名,然而几年前她还是昆山一家企业的打工妹。现在,每天下午下班后,她就去镇上的学校接孩子,一起骑着电动车回家。“在家门口工作给我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照顾孩子,如今我家孩子的成绩都比以前提高不少,我也希望我的孩子将来能上大学,当白领。”秀玲说。其实,记者在龙河工业园里发现不少30岁左右的农村妇女,过去她们都选择外出打工,如今镇上的企业越来越多,也把她们吸引回来。
通过走访,记者在工业园内看到“龙珠毛纺”、“企建石材”、“华海毛纺”、“明东电器”等一大批生机勃勃的现代化企业。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远销国内外很多大城市,在打造共和品牌的同时也给当地老百姓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让农村不再空巢。同时,龙河镇顺应“互联网+”发展模式,引导农民搞网络创业,将农产品、手工产品找到新的销售平台。镇网络创业孵化中心是镇政府为农民触网创业搭建的载体,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且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创业培训。目前,龙河镇正在申报“中国淘宝镇”。
据介绍,2017年,龙河镇立足于早、立足于快,梳理排定了一批群众关注期盼的四大类30个工作项目。工业方面,围绕纺织服装产业,进一步强化产业招引培育,重点推进工业园区30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加快润秋服装项目落地,年内招引亿元开竣工项目各1个,新增就业500人以上。
龙河人还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发挥支书带头调结构引领作用,重点推进姚庄片区葛根产业园、迷你玫瑰产业园和省定经济薄弱村标准化厂房等项目建设。为了进一步提升民生幸福,龙河镇重点推进潘山大桥连接线、用电服务中心、村组道路完善等项目建设。龙河镇正在积极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诚信示范店”、 “文明村居”等创评活动,建设龙河乡贤馆,引领向善向上社会风气,着力将龙河建设成为苏皖边界较有影响力的宜业宜居宜游的特色城镇。
依据人文特色 打造“将军里”旅游业
龙河镇地灵人杰,这里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奠基人朱瑞将军的故乡。朱瑞享有“炮神”美誉。在龙河镇区,朱瑞的名字随处可见:朱瑞小学、朱瑞公园、朱瑞故居、朱瑞大道……
“将军里”是龙河的标志性建筑,这里原本是镇上的老街区,没有活力,环境差。自从龙河镇开始打造“将军里”旅游业,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粉墙黛瓦马头墙,徽派新中式建筑风格的小区、商铺、园林绿化,让这里焕发了新的生机,也成了龙河镇老百姓休闲娱乐的中心。而附近的朱瑞故居是由龙河镇人民政府于2012年在原址上复原了将军故居,项目总投资600万元,占地10亩,由水景公园、纪念广场、故居和后花园四部分组成。整体格局为清末民初苏北民居式两进三排院落,前两排是纪念馆部分,以文案、图片、雕塑、实物、场景复原等形式展示朱瑞将军可歌可泣的成长历程和革命生涯;最后一排为故居场景复原,主要展示的是将军的家庭以及读书、起居等相关场景。
毗邻的朱瑞公园是龙河镇为纪念朱瑞将军新建的爱国教育主题公园。项目位于347省道北侧、广州路东侧、新扬高速公路靳桥出入口对面,用地面积25亩,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廊亭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主要建设朱瑞雕塑、朱瑞事迹墙、展览中心、公厕、休闲广场、休憩廊架、步道等,是我区红色教育重要阵地,也是国家AAA级景区朱瑞红色文化旅游区重要组成部分。
离开朱瑞公园,记者又探访了龙河镇重点打造的美丽乡村——姚庄村。侍卫府、古井水榭、门楼牌坊……在姚庄村,映入你眼帘的便是一派水乡风光。该项目结合苏皖交接地域特色,逐步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同时,充分挖掘人文资源,弘扬忠义仁勇精神。
侍卫府项目是为了纪念龙河走出去的一位名叫蔡崇正的清代侍卫而建的。据了解,蔡崇正生于1876年,21岁参加中国最后一次武举考试并中第三甲第11名,钦点为蓝翎侍卫,后在庚子之变中护驾有功,受封武功将军,入山东剿匪,清帝退位后回到家乡,组织乡勇抵御贼寇,公元1917年,剿匪遇刺,年42岁。侍卫府于2015年7月开工建设,2016年6月建成,是在原址按照原故居风貌恢复重建,项目用地面积约5亩,建筑面积320平方米,包括了3栋仿古建筑、2个亭子和1条长廊。项目分为四个部分:侍卫府的照壁,照壁上写有四个字“忠义仁勇”,十分精炼的概括了蔡崇正短暂而又不平凡的一生;沿着展厅的布展流线走,首先看到的是蔡崇正的生平简介。紧挨着生平简介的右侧是获封荣耀展区。展区包括了皇家侍卫、御赐府邸、庚子之战、武功将军这4个部分;穿过长廊和凉亭,是侍卫府卧室复原部分,展厅通过一些清末家具的布置,简单还原了蔡崇正的生活起居。练武场,是蔡崇正从小练习武艺的地方,场地内摆放了刀、剑、枪、棍、弓等古代兵器;展厅内通过摆放一些清末的厅堂家具和展柜,复原了蔡崇正会客的场景。
通过打造名人文化,龙河镇确立了围绕“将军里”打造龙河特色旅游业发展思路。下一步,龙河镇还将在在加快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过程中,同步挖掘乡贤文化、非遗文化、传统文化等工作,力争将龙河打造成为特色彰显、生态良好、宜居宜游的幸福田园。
如今的龙河镇犹如那条静静流淌的“龙河”,古韵犹在而新风愈建,如大运河上南来北往川流不息的商船,迎着每一天的红日披荆斩浪。新时代的龙河,正书写着特色城镇建设的山河佳篇。
组稿 顾园园
摄影 庄力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