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泗阳全力打造文化建设品牌速写
■本报记者 史少佳
文化建设是软实力的体现,对于一个县域来说,文化建设品牌的打造,对内是亲和力、凝聚力,对外是吸引力、感染力,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强其美誉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泗阳在打造文化建设品牌中,秉承“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的理念,倾力打造泗阳文化建设特色品牌,以此推动泗阳经济建设插翅高飞。
挖掘重点资源 深度整合创品牌
泗阳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2000多年的建县史,南北文化在这里融合。泗阳曾是两千多年前西汉泗水国都邑,五代王陵星罗棋布。2002年,南京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对泗水王陵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文物。2003年,被中国林学会授予“中国意杨之乡”称号,可以说古泗水文化、洋河酒文化、杨树文化、生态文化等都是泗阳着力打造文化建设品牌特色、重点资源。
在文化建设中,该县强化文化兴泗的思想,增强文化品牌意识。同时,充分认识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艰难性和长期性,让文化按照文化的发展规律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
在具体建设中,他们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广开言路,既尊重专家科学论证,也倾听市民的意见,集思广益,力求完善、完美、精致。让广大市民感知特色文化品牌的实体存在与无限魅力,让世人领略泗阳特色文化品牌的风采。有效整合、积极保护泗阳文化资源,进而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泗阳文化资源,促进泗阳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进而打造泗阳特色文化产业,在此基础上加强特色文化建设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综合运用媒体传播、文艺作品、节庆活动、商业推广、电视专题、报刊、杂志等有效手段,多形式、多领域、多角度加大宣传力度,使之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实行目标管理 精细项目提内涵
泗阳人重视文化建设绝对不是在“嘴上说说”,而是创新举措,首次将文化建设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和县直部门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实行目标化管理、项目化实施、责任制考核。通过“考核”这一“指挥棒”强势推动文化建设工作出实绩、惠民生。文化建设工作在该县乡镇(街道)目标考核和县直部门绩效管理考评中的分值均为5分,占整个考核体系的5%。围绕这5分,泗阳专门出台了《文化建设工作考核细则》,明确了各乡镇(街道)、县直各单位的工作任务和考核要求;年终依据考核细则对各单位进行考核奖惩,绝不打和牌。
如今的泗阳,中国杨树博物馆、中国棉花博物馆、中国地文馆等“国”字号博物馆,还有泗阳图书馆、泗阳体育馆、泗阳文化馆、妈祖文化园、“农耕文化博物馆”等文化项目一个比一个“抢眼”,也成为提升文化建设品牌内涵的稳固平台。这些文化场馆的建成,根源于泗阳县委、县政府对文化的高度重视。该县围绕打造“文化强县”和“10分钟文化圈”的目标,加大公共文化建设力度,建成了覆盖县城、乡镇、村居的三级文化服务网。尤其是县图书馆已然成为泗阳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为方便读者,该馆根据人口分布特点,在县城12个社区设立图书借阅点,并与全县16个乡镇图书室、 122个农家书屋实现通借通还。还建成24小时自助图书馆,读者既可借阅传统的纸质图书,也可借阅电子图书,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
通过开展系列文化活动,让民众参与其中、享乐其中、受教其中。特色演出,好戏连台。举办“广场舞大赛”、“欢乐周末·品味生活”广场演出等文娱活动。特别是连办五年的“流行音乐节”,由来自全县及外地的“草根演员”,为观众奉上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盛宴”。先后举办全国著名作家泗阳行、《林中凤凰》全国诗歌大赛、全省书画家笔会、“江苏大众文学奖”、泗阳县第二届乡村文化旅游节、苏酒集团封藏大典等文化活动;邀请著名作家叶辛、舒婷、苏童、叶兆言、范小青等莅泗采风。精品创作,捷报频传。泗阳县淮海剧团排演的《乡村好人》,相继荣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江苏文华奖·文华优秀剧目奖。本土作家张荣超的长篇小说《沧桑》荣获江苏省第九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
培育造就文化新人。遴选30名小演员到淮安艺术学校系统学习淮海戏。如今,他们已成长为泗阳县淮海剧团新一代演职人员,成为淮海戏的传承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力量挖掘“裴圩舞狮、里仁花船、新袁跑驴、云渡桃雕、工鼓锣”等富含泗阳元素的文化瑰宝。
持续举办“市民讲坛”和“泗水讲坛”。于丹、金正昆等知名学者受邀成为泗阳“市民讲坛”的客座讲师,广大市民有幸一饱耳福,享受知名学者带来的“百家盛宴”。
这些文化项目的精细实施,提升了泗阳百万民众的文化素养、文化爱好。泗阳先后荣获江苏省首批“书香之县”、“江苏省文化先进县”、“全国文明县城”等称号。
彰显本土特色 做出实绩惠民生
在文化建设品牌打造中,泗阳彰显本土特色,大力增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力度,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做出实绩普惠民生。
推广全民健身运动,泗阳按照“抓基层、打基础、增后劲、上台阶”的工作思路,大力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壮大体育产业主体。在大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泗阳县积极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提高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为群众文化活动注入了活力,极大地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提高了泗阳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积极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文化三送”工作,全年送戏下乡150场以上,电影下乡3650场,送图书13872册。重点打造 “百姓剧场”、“泗水课堂”等一批品牌特色文化活动。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文化下乡,让身边人演起身边事,一场场演出让我们过足了瘾。这样的送戏下乡我们真是太欢迎了,感谢政府为我们百姓着想!”卢集镇村民裴军风如是说。
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积极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泗阳在全县16个乡镇文化站建立了图书室,为广大农民朋友送去了文学、历史、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等各类图书13872多册,极大地丰富活跃了广大农民的业余生活,提高了他们发家致富能力。通过“文化惠农”、“科技扶农”、“知识富农”,把党的温暖、方针、政策送到农村,把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文化送进千家万户,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文化惠民政策,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县图书馆借书室、电子阅览室、少儿阅览室等多个功能室,一年365天全天候免费为群众开放,每天接待群众达200多人次。这些活动的举行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全方位提升了群众的文化素质,为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搞好群众文化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了文化惠民的成果。
大地文风布,长空墨气存。泗阳县在文化建设方面提档加速,通过加大投入、丰富活动、培育人才、挖掘传承,倾力打造“文化泗阳”品牌,提升了百万民众的精气神,文化正成为泗阳展示千年古韵、增强发展软实力的最佳名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