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光良
在乡镇发展中,如何能保持特色,使一个乡镇具有自己特有符号,如何能望得见青山,见得了碧水,记得住乡愁,我认为文化建设是重要一部分,用文化软实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硬实力。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感觉到自已的思想,自已的文化品味,自已寻找文化内涵之路,不知不觉中烙在了乡镇的发展实践中。
一是对文化工作要外化于形多说多做,内化于心真重视。信访稳定工作对乡镇来说是重点也是难点,但是遇到大事、难事、要事之前要引导在先、宣传在前,关注民生,关心弱势群体,相信大多数群众是理解和支持的,加之建好文化活动场所,让群众有说话的地方有活动的场所,久而久之,潜移默化之中群众的心气就顺了。我工作过的两个乡镇,信访稳定工作一直都做得很好,有时用文化工作来迂回攻坚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征地拆迁城镇建设即将启动的关键时刻,有的群众不理解,我们不就事论事,转向帮群众做实事,切入点就是动员社会力量挖掘历史文化做展览馆、同时开建两个文化广场,用实际行动描绘未来美好蓝图,凝聚了人心,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一些难事也逐步解决。我经常同一些同事讲,文化工作不像铺一条路架一座桥来得快,但如果经费同比的话,它的绩效更好,把文化的投入列入财政预算,持续长期的投入一定会发挥意想不到的效益。
二是对地方历史文化遗存的收集、整理、保护会很好的凝聚人心,收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历史遗存的东西不仅具有鲜明的历史时代特色,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更是当地历史文脉的载体和档案,在埠子工作期间,笔者组织当地文化界人士,深挖古镇资源,找寻发展史、湖的历史,八景的由来、龙潭古寺的原貌、风土人情、商业起源今夕,寻找历史上的书画家,最终建成了1000平方米的历史文化展览馆,结集了《埠子历史文化》及《埠子籍书画家雅集》两本书。在建设文化展馆过程中让在当地工作过、生活过、学习过及创业的人共同捐资、捐物打造精神家园、记忆老家,也探索了文化硬件投入的多元化,搭建平台让感兴趣的人做自已感兴趣的事。耿车也是历史上的大镇,我们请民俗专家追踪溯源,找寻到蛇医季德胜、抗日名将刘振璜、老将军王焕民、王焕新以及耿车模式的起源,据此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同时搜集非遗线索48条,调查项目31个,嫁接培育到淘宝上销售的民俗项目6个。
三是加大硬件建设,在投入中体现出领导的真重视。虽然我们做的都还是为民文化,处于初级阶段,但产出的梦想总归要有的,说不定哪天就能实现了。所以要把文化当成经济来抓,它是未来新的重要增长点。我们建设的埠子文化艺术中心5000平方米投入了1200万元。引进的宏盛彩印当年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利税300万元。在市、区文化上台阶工作会议之后,我们就着手将文化站的功能回归,建设农民文化广场及文化大舞台,依托网络创业孵化中心招引文化民俗产业,打造文化产业基地。
四是用好人,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人才成为发展的主角。基层的文化人付出多回报少,坚守在一线的全是品德高尚耐得住寂寞的可敬的人。我们组织书画老艺人在文化中心免费为留守儿童办“4:30小课堂”,在学校中办书画兴趣班;组织四个艺术团体、说唱队经常性地演出;组织剪纸艺人培养爱好者出精品;成立龙潭书画院、文化之家让活动正常。对五名艺术家发放正常的生活补助,让他们安心做公益活动;每年以奖代补评出文化贡献奖;85岁的老艺人,在我们的支持和鼓励下,每次中央会议之后都结合会议精神写出新词进行宣传,成为活跃在民间“宣传部长”,一年演出近40场。我离开埠子之后,六个老同志租车去看我,硬要集资请我吃一顿饭,表达感情。对于我个来说投入的是一点精力,一点时间,政府投入了一点资金,就收获了正能量,收获了整个开满鲜花的春天。感动之余我也感慨,这不是对我个人的感谢,是对乡镇主政者的希望,希望每个主政者都能重视文化工作。
五是文化要在创新中促进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经济发展会为文化建设提供保障,反之文化也会促进经济发展。最近几年市、区委非常重视创业文化,我们顺势而为,大力地宣传创业文化,让创业成为社会的主流,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建成了三个淘宝村及电商示范镇,提出了耿车模式再崛起、打造创业城的工作思路,建设了网络创业孵化中心及大众电商产业园,邀请书画家到镇宣传环保及创业,对接苏州工艺美院对民俗产品进行策划及包装,引导非遗产品进馆上网销售等。紧紧抓住电商示范镇的优势,把特色板式家具赋予文化的内涵,在家具上雕刻、烙画,引进苏北第一台家具印花机,产品销售的前景非常好。如今“淘宝镇”、“创业文化”、“产业集聚”成为了在新一轮发展中的代名词,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将依托文化助推经济驶入高速运转的轨道。
(作者为宿城区耿车镇党委书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