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宿城:文明乡风展新颜

2020年12月11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2016/10/20


■ 本报记者 郭言 通讯员 陈宗银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近年来,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宿城,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紧紧抓住“文化”这个永葆青春的法宝,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围绕“发挥阵地职能、激发群众热情、传承历史积淀、打造地方品牌、挖掘特色亮点”的发展思路,推动全区创业文化、民间文化、特色文化迅猛发展,一道道亮丽的乡村文化“风景线”,让文化宿城既有“筋、骨、肉”,更添“精、气、神”。


“文化墙”、“印象厅”描绘“文化风景”


2010年11月16日,宿城区洋北镇“两河文化展览厅”正式对外开放。当地居民陈玉平第一次前来参观,看着琳琅满目的展品,陈玉平自豪地说:“没想到俺洋北还有那么多好看的东西!”宿城区洋北镇紧邻古黄河和大运河,该镇充分利用“两河”资源,建立“两河文化展览厅”,一方面很好地保存了洋北的历史遗存,另一方面集中展示近年来洋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了洋北人创业致富热情。

今年5月,宿城区埠子镇“印象埠子”展览馆迎来了从湖南衡阳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专程前来考察宿城区文明创建工作。在埠子这个“全国文明乡镇”,考察团对其历史文化、特色产业、创意产业给予了高度评价。

近年来,宿城区把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不断创新,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创业文化和乡土文化。在各种形式的创业文化中,该区“创业文化墙”特别引人瞩目。目前,各乡镇街道共建设以创业为主题的“文化墙”7000平方米,“创业文化墙”让广大群众受教育,农村创业者受鼓舞,成为宿城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乡土文化建设方面,宿城区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引导和推动民间艺人及民俗艺术传承、推广、提高,形成合力,打造品牌。从龙河镇的“泥塑”到埠子镇的“剪纸”,从蔡集镇的“酿酒”到罗圩乡的“锣鼓”,宿城区正进一步加大保护和挖掘的力度,全力打造一个又一个“艺术之乡”、“文化之乡”。


“大剧团”、“小分队”唱响“娱乐天地”


2009年5月28日,一场以“新农保”为主题的“送戏下乡”活动在宿城区龙河镇激情上演。由于是城里来的专业“大剧团”,演出吸引了四邻八乡的几千名群众前来观看。据了解,这是该区当年第三轮送戏下乡活动的第一场演出。

今年9月30日晚,宿城区耿车镇举办了“中国好人”、“江苏好人”见面会暨专场民间文艺演出。据了解,该镇表演“小分队”共有三支,或联合出演、或单独活动,主要编排国家惠农政策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品和歌舞,已经成为一支活跃的文化力量。

为了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及时将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到千家万户,宿城区持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特别是今年以来,以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揽,在全区范围开展“西楚百姓大舞台,唱响文明新宿城——宿城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场演出”活动。由于主题贴近生活,内容喜闻乐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该区积极引导和扶持地方演艺人才因地制宜地开展文化活动。目前全区各乡镇都组建了自己的文艺宣传“小分队”。活动不仅将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到位,而且对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该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之一。


“小书屋”、“文化站”打造“精神粮仓”


“我栽了几十年花,最喜欢看植物方面的书,没想到这里有很多,‘小书屋’真是帮了我的大忙!”自从宿城区双庄镇魏井村建成了“农家书屋”,68岁的吴大爷便常来到这里看书学习种植。

从今年2月份起,家住宿城区中扬镇的刘成贤养成了一个新习惯,每隔一段时间他总会忙里偷闲,来到镇文化站上网。“以往都是打牌闲聊,如今的文化站功能齐全,大伙不仅可以聚在一起吹拉弹唱、切磋技艺,还可以上网了解国家大事!”

记者了解到,为了加快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以来,宿城区大力推进乡镇文化站达标工程建设,充分发挥“软实力”的作用,教育农民、丰富农民知识、提高农民素质,培养他们干事创业的能力。据统计,目前该区乡镇文化站总面积达1.05万平方米,共投入资金990多万元,乡镇文化站已成为广大农民精神文化乐园。此外,宿城区把“农家书屋”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公共事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截至目前,全区已建设了163家“农家书屋”,每家书屋均配备了2000余册图书和100余种音像制品,涉及政经、科技、生活、文化、少儿、综合等六大类。如今,“农家书屋”已经成为宿城农民的“精神粮仓”。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