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举行的全球创新战略与科技人才政策国际研讨会暨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建院40周年专家座谈会上,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上海技术交易所、科睿唯安、上海市教委科技发展中心联合发布了《2020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发展研究报告》,上海科技政策研究所所长杨耀武研究员代表课题组对报告进行了解读。入选“2020长三角创新机构100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上海机构有32家,江苏有41家,浙江有19家,安徽有8家。属于第一梯队的创新机构有25家,上海机构占10席,排名榜首。
《2020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发展研究报告》对长三角三省一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整体情况做了系统梳理,对创新产出——专利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发现创新实力较强的机构,并从发明数量、发明质量、影响力、协同创新、全球化等5个维度出发做出评估。
据杨耀武介绍,这份报告以独立法人为单位,以截至2019年底该单位在德温特数据库所使用的专利申请人名称为准;单位所属基地平台或分支机构(地方分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进行统一归并,形成800余家研究对象名单;再通过近5年(2015—2019年)的专利发明总量指标,以200件专利发明总量为门槛值,形成205家机构备选名单;在此基础上,经测算确定入选名单。
“2020长三角创新机构100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分为4个梯队。上海有10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入选第一梯队,江苏有9家,浙江有3家,安徽有3家;上海有7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入选第二梯队,江苏有14家,浙江有2家,安徽有2家;上海有9家入选第三梯队,江苏有8家,浙江有6家,安徽有2家;上海有6家入选第四梯队,江苏有10家,浙江有8家,安徽有1家。
从发明总量维度看,近5年(2015—2019年)发明专利申请总量10000件以上的机构有3家,依次是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排名第四至第十的依次是:浙江工业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河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发明总量排名前十的机构都是高校,其中80%属于第一梯队,20%属于第二梯队。
虽然总量上不如高校,但从发明质量维度看,科研机构的发明专利授权情况整体上优于高校。在“发明专利授权率”这一指标排名中,科研机构在前20名中占14席;排名前三的依次是: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授权专利存活率”也是评价发明质量的一个指标。2015—2016年“授权专利存活率”排名中,科研机构在前30名中占据多达26席,排名前12位的均为科研机构,高校中表现最好的仅排在第13位。排名前十的机构中,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下属研究所各有4家,表现出很高的发明质量。
从全球化维度看,科研机构在全球创新重点区域的专利布局同样表现出优势。入选100强的高校欧、美、日专利累计加总占比为0.9%,科研机构为1.5%。在这项指标中,排名第一的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欧、美、日专利累计加总占比达到16.3%,远远超过整体均值水平。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为基准值100分,得分80以上、表现优秀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其余机构得分都在60分以下,表现一般。这表明,全球创新重点区域的专利布局是长三角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一块短板。
在“欧、美、日专利累计加总”指标排名中,前十位的机构都属于第一梯队,依次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江南大学。其中的6家科研机构全部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其积极开展专利全球化布局的做法,值得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借鉴。
上观新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