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
长三角区域的现代农业建设
现代农业建设需要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在中国现有的农业区域中,最有希望率先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区域一个是东三省区域,一个是长三角区域。毫无疑问,东三省区域的优势是丰富的土地资源,而长三角区域的优势是充足的社会资源。
长三角区域是传统的农区,江浙一带曾是天下粮仓。伴随长三角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持续推进,长三角地区的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现有耕地1264.97万公顷(约1.9亿亩),林地755.89万公顷,人均耕地仅0.83亩左右,明显低于全国水平。但长三角区域仍有一定的土地资源,具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更有着充足的社会资源。
长三角地区现代农业建设具有充足的社会资源,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丰富的农村改革实践。安徽凤阳小岗村是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改革的发源地,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江苏苏南地区曾是乡镇工业的故乡,苏南集体经济至今生机勃勃。浙江民营经济风起云涌,农村电商从淘宝起步,成为推动乡村变革的重要力量。二、雄厚的农业科技实力。长三角地区高校资源丰富,拥有一批全国知名的农业院校,包括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河海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农科院在全国地方农科院中排名靠前,农业科研成果十分丰富。三、较强的工业反哺农业能力。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业财税对农业的支持;一是工业制造对农业装备的支持。2019年长三角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198.5亿元,江苏、上海、浙江分别列全国二、三、四位。三省一市凭借良好的财力对农业发展给予了极大支持。长三角地区工业基础较好,这些年本地农机制造企业发展壮大,一批国际知名农机企业先后落户长三角地区。四、发达的农产品市场。长三角地区有着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41个大中城市,约有2.27亿人口,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上海是国际闻名的特大城市,许多省份定期去上海举办农产品交易会,抢占农产品的高端市场。长三角地区滨江临海,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也十分活跃。五、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长三角地区工业化进入了中后期,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该地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现代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也为农业农村发展腾出了更多空间。
长三角地区充足的社会资源为现代农业建设创造了各方面条件。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建设现代农业,对全国各地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长三角区域现代农业的主要形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三大目标: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二、提供丰富的农产品,满足国民消费需求;三、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建设目标的多样性,决定了现代农业形态的丰富性。从长三角地区农业农村现状和社会资源特征分析,未来长三角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将主要呈现三种形态,即规模化的家庭农场、特色化的农村电商、智能化的农业工厂。
从规模化的家庭农场来说,主要是指以农村居民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央多个一号文件鼓励发展农业家庭农场。在长三角地区,家庭农场一般以生产粮食等大宗农作物为主,农场规模根据不同地域以两个主要劳动力耕作500~800亩农地为宜。农业劳作辛苦,家庭农场人均年收入通常在城镇职工人均年收入的1~2倍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从特色化的农村电商来说,主要是指以农民为主体,经营农村特色产品的电子商务类型。农村电商经营的农村特色产品包括具有地理与传统文化特点的特色农产品、特色手工制品等。许多农民既是生产者,也是经营者,采取线上交易、线下配送的电商模式。跨境农村电商主要通过阿里巴巴集团的"全球速卖通"平台成交。长三角区域是农村电商的发源地,农村电商提升了农民的商品意识。我们倡导在长三角地区广泛开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一店(网店)"活动,推动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
从智能化的农业工厂来说,主要是指采取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设施农业。这类设施农业包括植物工厂、养殖工厂等。植物工厂一般采用人工光源、无土栽培等技术,主要进行蔬菜、食用菌等生产。养殖工厂一般采用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从事畜牧、禽蛋及水产品等养殖。智能化的农业工厂环境友好,集约高效,并通过大数据掌握市场情况,按需进行生产,具备加工、储藏、冷链配送能力,可以点对点直接进入城镇超市。
我们相信,在未来长三角区域农业农村的发展过程中,家庭农场、农村电商、农业工厂构成了现代农业的主要形态,而现代农业、集体经济、乡村旅游则构成了农村经济的主要形态,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体趋势。
长三角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用新的技术与商业模式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变革,需要创新,也需要建设,我们将沿着这样一条路径前行。
一、深化农村改革。中国以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建设,主要形式是家庭农场,深化农村改革就是要为家庭农场发展创造条件。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前提下,探索承包土地中长期流转的方式,鼓励家庭农场主长期经营土地,增加对家庭农场的投入。各级政府的支农补贴要向家庭农场倾斜,支持家庭农场健康发展。建立政府与企业共同参与的农业巨灾保险制度,缓解农业自然风险;完善国家粮食托市收购制度,防止粮价大起大落。
二、推进科技进步。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建立长三角地区农业科技联盟,为长三角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农业科技服务的重点应放在良种培育上,并建立与良种相适应的科学栽培体系,良种良育,精准栽培。智能化的农业工厂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既要重视智能工厂硬件设施的研发,也要关注智能工厂管理软件的编制,更好发挥智能工厂的效能。重视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在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抗病虫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提升现代农业核心竞争能力。
三、加快城乡建设。推进城乡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城镇化步伐,争取十年内长三角区域的城镇化率达到80%左右,落实常住人口市民化措施,为乡村发展腾出更多空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快速交通、宽带网络和环境卫生设施方面加大投资,促进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十四五期间长三角地区基本建成高标准农田,推进淮河等大型水利建设,完善乡村小流域治理。有步骤开展乡村整治,修缮农房,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农村的生活生产环境。有选择恢复传统村落的田园风光与历史风貌,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条件。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繁荣、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现代农业能够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率。长三角地区现有约1.9亿亩耕地,如果安排70%的耕地1.33亿亩用于粮食生产,按复种指数1.7、稻麦两季亩产吨粮计,粮食年产量即达1130.5亿公斤,该地区2.27亿人口,人均占用粮食约490公斤左右;其余耕地安排蔬菜、畜禽等的集约化生产以及农民的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基本确保粮食安全,保障农副产品的供应,工业用粮、饲料用粮则通过国际国内市场调剂解决。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安排。如果长三角地区能够通过现代农业建设较好解决粮食安全与农产品的基本供应,在全国有着重大意义!
(作者:徐鸣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中宏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