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山里客家多,客家人喜欢唱山歌……”这边欢快悠扬的山歌声响起,咚咚……”那边鼓声急响,布狮起步“三人龙”舞动起来,腾挪闪躲,穿梭往来,让人眼花缭乱……9月11日,记者在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沔渡镇中学,观看到了当地学生上课时的精彩表演。据了解,该县已将“舞龙舞狮”、“客家山歌”等流传在该县民间,深受群众喜爱的各项传统“绝活”,编进学校校本教材,带入“课堂”,使学生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承人”,这也只是该县对文化传承的一个小缩影。
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全县面积2030平方公里,人口19万。炎陵原称酃县,地处湘赣边境井冈山西麓,古属荆地,汉代属长沙郡、茶陵县,史称“长沙茶乡之尾”。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置县,因“邑有圣陵”──炎帝陵,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炎陵县。
努力“挖”宝
上世纪70年代始,为了做好县域文化的挖掘工作,炎陵县就开始陆续组织对该县炎帝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创作和研究,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和“炎帝文化研究会”为核心,组织人员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传承和研究。
通过一系列的“深挖重掘”,炎陵县的文化底蕴得以显现。目前,炎陵县已收藏和整理了有关炎帝的医药、音乐、农耕等方面的大量历史记录和实物资料,收集了大批客家民俗、音乐、人文等方面的资料,对县内红色文化旧址、遗存及其相关历史事件进行的有关军事、历史背景和意义方面的课题研究成果,也得到了权威的认定,优越的自然生态文化魅力更是让外界钦佩不已,目前,仅该县“非物质文化”资源库中就收集了县内100余项文化遗产,可谓“宝藏丰富”。
着力“护”宝
将“宝物”挖掘出来,如何传承保护?这也是炎陵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1986年、1988年炎陵县先后两次大规模对炎帝陵进行修葺,修复后的炎帝陵按清皇宫建筑格局布置,并已恢复或新建开放的自然、人文景观达30余处,同时,通过举办公祭炎帝陵、炎帝文化节、炎帝文化研讨会等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炎帝文化。
在炎陵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上,炎陵人也没有半点含糊,炎陵县先后对朱毛第一次会面旧址、第一次连队建党旧址——水口镇叶家祠、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洣泉书院、中村插牌分田旧址、接龙桥战斗旧址等革命纪念地进行维修,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加大对“红色歌曲”、红军标语等其他红色文化的收集和保护力度。目前,炎陵县正重点开展红军标语的抢救保护工作,全国第一家红军标语博物馆建设已于去年9月底正式启动,工程投资达1500多万元。
近年来,炎陵非物质文化项目遗产保护工作更是成绩斐然。目前,炎陵县“炎帝陵”祭典、“炎陵三人龙”、“炎陵客家山歌”、“苏区歌谣”、“炎帝传说”等珍贵的炎陵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分别成功入选国家首批、省级首批、市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也使炎陵县成为株洲市首个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金牌县”。
全力“用”宝
握住了“宝物”就要发挥它的价值,近几年炎陵县立足实际,不断加大对炎陵文化的品牌宣传,并发展与之相应的“古(炎帝文化)、红(红色文化)、绿(自然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文化真正成为一种促进该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
炎陵县强力打造炎帝文化旅游品牌,炎帝陵成为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研究炎帝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胜地“炎帝陵祭典”也成为该县最大的文化产业,自1993年恢复官方祭祀以来,在炎帝陵每年都进行大型祭祀活动100余次,游客数也逐年递增,统计显示,炎帝陵2004年—2008年,接待游客达31.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977.2万元。
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也成为炎陵发展红色旅游的“财富”。叶家祠、洣泉书院和朱毛第一次会面旧址、中村插牌分田旧址、接龙桥战斗旧址等革命纪念地,已成为省、市、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并开发成为“红色之旅”。
该县神农谷现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内风光秀丽,气候怡人,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3万个/立方厘米,比一般城市高1200倍。目前,其内开发了森林生态游、山乡度假游、客家风情游,成为一个集避暑休闲、治病疗养、生态考察、科考探险于一体的人间仙境。
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给炎陵县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也对炎陵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去年该县全年接待游客71.3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72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2.2亿元。今年上半年,该县已接待游客43.6万人,旅游综合收入1.32亿元。(本报记者唐湘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