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俞晓萌
交流探讨融合共赢新举措、共同签署《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发布《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宣言》……2018年12月9日,菏泽、济宁、临沂、连云港、商丘、宿迁、宿州、徐州、枣庄、淮北等10城市共同参与的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在徐州召开。自此,各成员市从区域合作、共同发展的大局出发,强化对接、有序协调,联动发展、整体推进,进一步完善区域合作体系,初步形成协调机制和相关制度,有力推进了一体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明显实效,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淮海经济区位于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区域,是全国经济东西融合和南北交流的枢纽地带,在我国东部加快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8年10月,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省共同参与的淮海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在“北部淮海经济区”部分,明确提出:“着力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发挥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东方起点和陆海交汇枢纽作用,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
从国家区域战略角度看,加快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国务院层面将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政策实施、跨区域重大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土地保障、体制创新等方面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给予积极指导和支持。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淮海经济区按照核心区一体化的构想,将在交通、产业、市场准入和物流、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旅游业、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
然而,协同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
安徽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孔令刚认为,淮海经济区推动经济区合作发展的新一轮升级,不管是城市群还是经济圈,跨区域行政区间进行资源配置、协同发展是根本。淮海经济区地处“一带一路”交汇区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开放的前沿阵地。因此总体上来看,基于板块与“圈带”建设,淮海经济区建设要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推动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统一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推动市场体系统一开放、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统筹协调、生态环境联防共治。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产业发展门类齐全,各具优势,具有良好协作前景和空间。淮北积极实施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聚力发展新型煤化工和高端碳科技产业;徐州市大力培育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四大主导产业;连云港“中国药港”的品牌进一步彰显;商丘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和认证数量均居全国地级市之首,绿色食品产业走向高端化……
今后,深入实施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还要进一步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抓住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关键问题,不断突破,形成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合力。
各成员市将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省重大战略和政策支持,共同做好重要事项争取、重点课题研究、重大规划对接;推动优势产业链深度融合,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整合资源力量,深化企业间对接合作,联合区域优势产业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平台载体共建共享,引导和鼓励跨省跨市产业合作,以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为载体,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和合作机制,积极发展“飞地经济”;打造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区域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优势,共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实现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提升区域双向开放水平,合力打造对外开放载体平台,推进对外开放平台创新升级,加快区域要素流通联动发展,提升区域双向开放度和经济外向度;合力构建区域大市场,整合区域优质资源要素,做强做优区域特色品牌,构建内容丰富、开放统一、体系健全的要素市场一体化格局。此外,各成员市还将在区域警务合作、生态建设、旅游资源整合等方面不断深化交流合作。
展望未来,一个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市产业协同协作,社会事业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其他领域交流合作逐渐加深的淮海经济区正在向我们走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