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吧,卧龙
冯冬梅 肖干
十月的江淮大地,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平坦的乡间公路两旁是一望无尽的丰收秋景。
62岁的邵明华把老母亲扶上车,再次从淮北市区驶往濉溪县铁佛镇卧龙村,他记不清已回过多少次了。这个62年前刘少奇留下足迹的地方,已经和他永远无法分割。
一
“前面就是往卧龙去的路,这几年的路况是越来越好了。”邵明华一边指着“铁佛镇”的路牌,一边向86岁的老母亲郑于新示意道。
微风透过车窗,吹起老人的白发,却抚不开她脸上的岁月年轮。60多年前的场景,再次浮现在她的眼前:在这条进出卧龙公社的泥泞土路旁,她曾带着年幼的邵明华,无数次守候着骑马或步行而归的丈夫,时任濉溪县铁佛区区委书记兼卧龙公社管委会书记的邵长德。
不知不觉中,车辆沿着平坦干净的乡村公路平缓地驶入卧龙村。村民们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把村中一片青灰色砖瓦平房衬托得愈发低矮。平房的大门,挂着油漆未干的“濉溪县卧龙人民公社管委会”标牌——这里,已经成了一座红色文化展示馆。
“这不是卧龙吗?”老汉张继奎走上前来叙旧:“1958年,刘少奇来视察时,我还抱过你,你小名叫卧龙吧?当时你才几个月,我还带你在公社玩呢。”老汉对当年的情形记忆犹新。
对邵明华来说,在卧龙这片土地上,有太多的老乡知道他、认识他,这都是因为父亲邵长德曾长期在这里工作,与这里的群众结下深深的情谊。当年,父亲带领当地干部群众进行河网化改造,让曾经水患不绝的卧龙湖地区变成了地肥水美的“江南”,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参观者来到这偏僻的乡村,这是卧龙人心中永远的自豪。
岁月流逝,当年跟着邵长德“南征北战”,誓把荒原变良田的建设者和见证者们,已经一个个枯萎、老去。
二
卧龙湖,对于现在许多人来说,这个地名是名不符实的。
这一片并未有天然的湖,甚至人工湖也没有。人们所说的湖,不过是因为昔日这里地势低洼,每年的雨季从河南永城方向的来水大多汇聚到这里,一时间沟满河平,成为一片泽国,似卧龙在湖,因而把这里称为卧龙湖。为了减少洪涝带来的影响,卧龙人经常筑坝拦截上游河南永城方向的来水。为此,两省交界处的村民曾多次发生集体械斗。
卧龙公社展示馆里,正播放着上世纪50年代由上海江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卧龙湖》。影片根据当代著名作家陈登科的长篇小说《风雷》改编,主人公卧龙公社管委会政委徐德帮的原型就是邵明华的父亲邵长德。
“那就是邵书记,他在开船!”几位观影的老人一下子认出了电影中的邵长德。一段长达4分多钟的镜头里,邵长德意气风发地开着船只行驶在新开挖的大青沟中,查看两岸的水稻长势。
邵明华双眼瞬间湿润了。父亲当年在这里响应党中央兴修水利的号召,带领当地干部沿着汛期水流的方向,在齐腰深的水中摸索,沿途插上秫秸做标记,划出低洼地区,然后发动群众兴修水利。
在那百废待兴的艰苦岁月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多么强烈!党员干部带头,干群一心,敢闯敢拼,埋头苦干,兴修农田水利,敢教日月换新天。一锹锹地挖土疏浚,一筐筐地抬泥筑坝。不论是夏日炎炎,还是冰封雪飘,没有人懈怠,没有人怀疑,大家有着共同的、坚定的信念:跟着党员干部,脚踏实地干,好日子就有奔头!
苦干3年,终于挖出纵横交错的7条大渠和无数小沟,让河网密布卧龙公社。其中,最知名的大清沟长约20余里、宽30米、深3至4米。在人工河网的帮助下,当地彻底解决了水涝和干旱问题,还请来专家将旱田改种水稻。这处昔日贫瘠的淮北平原,成为水草丰美稻花香的“江南”。正是靠着这种“干群一心、敢闯敢拼、埋头苦干”的卧龙精神,党领导人民改天换地,唤醒了沉睡的荒原,让河流改变了方向,卧龙人第一次让全国的目光聚焦这里。
看到老人们浑浊的双眼依然认出影片中的父亲,邵明华意识到,乡亲们没有忘记父亲,更没有忘记那段峥嵘岁月,没有忘记“卧龙精神”!
三
1958年10月16日,对于卧龙人来说,永远值得铭记。
这一年的10月16日至22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带着党和全国人民的关怀和问候,在安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视察,首站就到卧龙公社。当时,负责刘少奇贴身保卫工作的,就有邵长德。
直到成年后,邵明华才听到父亲说起当时的情况。正是基于邵长德根正苗红的政治背景,他才被挑选出来承担这个光荣的保卫任务:邵长德父母都是共产党员,邵长德从儿童团团长成长为游击队长,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淮海战役,之后还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在著名的长津湖战役中,担任志愿军某部工兵营指导员的邵长德,为架设浮桥带头跳入冰河中打桩,等架好浮桥被战友拉上岸,人已严重冻伤无法动弹。回国到安徽疗养后,被省里作为急需干部“扣留”下来,支援地方发展。
父亲曾说过,刘少奇到卧龙那天,全区的枪支弹药全部被收缴到县里统一保管,只有他本人怀揣一把勃郎宁手枪,片刻不离刘少奇。
“一共10辆车,都是一样的吉普车,刘少奇穿着黑呢大衣,围着花格子围巾!”62年前的场景,邵明华母亲仍然记忆犹新。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从车上一同走下来,人们欢呼着围上前来握手。干部群众请刘少奇等人品尝准备好的特产黄梨,王光美切下几块递给刘少奇。刘少奇吃了之后称赞:“味道很好嘛!”随后,县里领导向刘少奇介绍了卧龙公社的水利建设情况。刘少奇还沿着田埂走到一块稻田旁,与正在收割晚稻的农民亲切交谈。
短短的几个小时,让见证了这段历史的人铭记一辈子!如今的卧龙公社展示馆内,几幅巨大的黑白照片,记录的就是当年刘少奇视察卧龙公社时的场景。照片中,一直站在刘少奇身边的高大男子,就是邵长德。
“这些照片太珍贵了,对于我,我们家,对于卧龙人来说,这都是珍贵的史料,我们无法忘记……”邵明华说,为了保存这些照片,之后的数十年里,父母费尽了心思。
四
卧龙人一直有个梦想,一个腾飞的梦想。他们盼望着,能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梦。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曾经红红火火的典型,在历史的河流中渐渐沉寂。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流光溢彩的城市打拼,老年人守着这片土地和村庄,一天天变矮、变老……
卧龙人在不停地探索,美好生活的出路在哪?
一代代人在努力。“十一五”期间,在这片热土上竖起了高高的井架,兴建的卧龙湖煤矿每年为国家源源不断输送着优质煤炭,让这片土地热闹起来。然而,人们更需要绿水青山的家园,留得住那一抹浓得无法化开的乡愁!2018年,卧龙湖煤矿正式关停。
既要留得住绿水青山,又要因地制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卧龙人该何去何从?
进入新时代,有了党的更多好政策,卧龙人干劲更足了!他们决定要重振“卧龙精神”,按照党中央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张朝圣,卧龙村党总支书记。在上任的第一天,他把村里100多名党员召集在一起。“我们要发扬当年‘卧龙精神’,振兴乡村,脱贫攻坚,我们党员干部要冲在第一线,带领群众闯,带着村民干!”美丽乡村提升改造,党员干部带头让出自家的老宅和土地。发展农业集约经营,帮助种植大户流转土地……
卧龙更富了,卧龙变美了!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流转土地建设家庭农场,发展特色种植养殖。36岁的韩世伟回到卧龙,流转1000余亩土地,办起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国外优质红薯,产品远销广州、上海等大城市的高端超市,年收入200多万元,带动1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我现在是入党积极分子啦!”这是这位青年企业家最自豪的选择。从先辈那里,他不止一次听说过当年卧龙的辉煌,听说过让人奋进的“卧龙精神”。如今,他也深切感受到“卧龙精神”并未随着岁月流逝而远去,而是始终扎根卧龙人的血脉!
一系列精准扶贫措施,让贫困户找准了脱贫路径,新时代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近两年,富起来的村民,在卧龙公社旧址旁建起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
如今的卧龙,正在腾飞。
那片曾经接待过众多参观者的卧龙公社砖瓦平房,历经风霜,显得愈发矮小破旧,却没有湮没在岁月的更迭中。
卧龙人不忘过去先辈们创造的辉煌,更不忘先辈们在党的领导下,干群一心、敢闯敢拼、埋头苦干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
昨天和今天,在这里交汇。盘活历史文化资源,守护卧龙人的精神家园。因为“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新时代必将是大有可为的时代”,卧龙人对卧龙公社旧址进行了重新规划设计,在当年著名小说《风雷》诞生的地方,在电影《卧龙湖》拍摄的地方,在刘少奇视察的地方,新建了红色文化广场和卧龙人民公社展示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十一”前夕,展示馆正式开馆,同时迎来了数以万计的八方游客。此后,展示馆游人如织,成为周边人们乡村游必到的一个打卡地。邵明华和母亲、孙女等一家人,专门在展示馆里合个影。他说,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不能忘记过去的艰苦,不要忘本”,他记录下这一刻,是为了将有关卧龙的故事告诉后人,让“卧龙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