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聚绿色发展之智 建山水生态之城

2020年12月23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日报 2019/10/26

十月的相城,秋高气爽,惠风和畅。

淮北,这座饱经风霜、涅槃重生的煤炭资源型转型城市,又一次汇聚全国的目光。

10月25日,部分省市矿山生态修复暨采煤沉陷区治理座谈会在“美城”淮北召开。活动期间,来自河南、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的与会嘉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交流推广矿山生态修复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的经验和做法,讨论研究矿山生态修复相关政策与制度,为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提供新思路、凝聚新共识、开启新征程。

■ 记者 陈洪

身临其境感受“美城”巨变

实地考察是当天活动的重要内容。与会嘉宾考察的第一站来到了亟待开发的朔西湖。

朔西湖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淮北矿业朔里煤矿采煤沉陷形成的大面积水面,总面积14500亩,其中湖水面积8700亩。2018年12月,朔西湖综合治理项目正式开始实施,目前环湖步道建设、环境治理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指挥部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在位于朔西湖中央的淮北市采煤塌陷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展览馆,沧桑的历史图片、生动具体的文字介绍,向与会嘉宾形象地再现了淮北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发展历程,采煤沉陷区治理的成功经验做法,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

绿金湖是我市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重点项目,也是我市采煤沉陷区治理初见成效的典范。如今,岛秀、湖清、岸绿,景色美。圆梦岛的石碑上,篆刻着文明创城梦、开通高铁梦、拥湖发展梦、淮水北调梦、煤化工振兴梦、棚改安居梦等“六个梦想”,讲述着淮北人近几年的奋斗故事。与会嘉宾对修复后的湿地美景连声称赞,一致表示淮北用圆梦的形式把城市建设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取得的成绩概括出来,非常形象。希望淮北进一步提升采煤沉陷区治理水平,着力打造山水相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环境。

最后一站,与会嘉宾来到已经治理完成并造福于民的南湖公园。在这里,7.5公里的健身步道环湖漫延,步道边绿树成荫,与花海、湖泊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令人陶醉。如果不是有人提醒,与会嘉宾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里曾是采煤沉陷区,怎么也无法将这片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土地,与房屋倾斜、乱石遍布、污水横流的沉陷区联系起来。

一路看、一路听、一路学、一路议,与会嘉宾被淮北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的实际行动所触动,被淮北干部群众砥砺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所感染。

互动交流亮真经共提升

座谈交流期间,来自河南省、浙江省湖州市、江苏省徐州市、山东省威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与会嘉宾的交流更是硕果累累。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提出,该省通过综合施策、典型引路等方式,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成效显著。2018年共投入治理资金9.38亿元,完成恢复治理面积5266公顷,同比增加93.6%,有效破解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难题,走出了一条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多元化路径。

浙江省湖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表示,该市坚持以两山理念为指导,系统开展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废弃矿山382个,治理复绿2.5万余亩,复垦耕地3.1万亩,开发可利用土地4万余亩,矿山资源和土地资源得到高效充分利用,实现了生态修复和土地安全的目标。

江苏省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分享道,该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理念,在采煤沉陷区治理方面开展了大量探索和有效实践。目前,全市已累计治理采煤沉陷地25万亩,形成了以潘安湖、九里湖、安国湿地为代表的经典案例,成功实现由“一层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蝶变,有力推动了徐州城市转型发展……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这次活动是一次经验交流会,是一次加油鼓劲会,也是一次业务培训会。通过实地考察和经验交流,觉得深受触动、不虚此行。淮北市在采煤沉陷区治理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举措切合实际,内容非常丰富,方法可复制、可推广,值得学习借鉴。他们将认真学习吸收我市在采煤沉陷区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努力提升矿山生态修复成效。

昂首阔步谱写生态新篇

没有高品质的国土空间,就没有高质量的发展空间。

此次活动在淮举办,既是对我市矿山生态修复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也是有力的促进和鞭策。

我市是一座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因煤而建、缘煤而兴。1958年建矿,1960年设市。建市60年来,累计生产原煤10亿多吨,被誉为“百里煤都”。但是,长期煤炭开采,又造成生态破坏、耕地锐减、建设用地不足,成为城市最深“伤疤”、发展最重“难题”、民生最大“痛点”。2009年,淮北市被认定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建设山水生态美城,淮北致力于矿山生态修复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的脚步从未停歇。自上世纪80年代,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自然资源部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实施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以采煤沉陷区治理为突破口,着眼把历史包袱变成发展财富,探索形成“浅造田,深改湖,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的综合治理模式,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之路。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资金150多亿元,治理沉陷地18.67万亩,其中恢复耕地l0.2万亩、建设用地3.16万亩、养殖水面3.4万亩,搬迁压煤村庄226个,妥善解决近20万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2019年我市获中华环境优秀奖。

绿色发展不止步,生态修复再发力。未来,我市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实施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深入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不断探索城市转型与生态修复的“共赢”之路,努力打造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生态“美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