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俞晓萌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力量。建市6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矢志不渝,砥砺奋进,始终坚持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探索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发展战略,尤其是2016年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整体要求,以建设绿金科创大走廊和国家高新区为主抓手,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
拓展技术领域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1993年12月,淮北市生化制药厂承担了省科委下达的第一个“火炬计划”项目——华蟾素注射液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开启了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历程。二十多年来,安徽天地人集团研制开发的高耐磨输送带和耐磨橡胶筛板、淮北凡尔康电子公司开发的80mu160wv化成箔等产品先后被批准为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安徽华润金蟾药业、凡尔康电子、安徽雷鸣科化获批国家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为指导和促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自2000年以来,我市先后制定实施《淮北市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办法》《淮北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2019年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攻坚行动工作方案》等措施,强化主体培育,突出企业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引导各类创新要素不断向企业集聚。
同时,市科技局着力加强对规上工业企业统计分析,完善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库,重点扶持现有高企做大做强,推动上市融资,带动产业壮大;针对重点培育企业,开展一对一帮助,对照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四个主要指标,突出重点,在专利申请、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和科技管理体系等方面给予重点指导,帮助修改完善高企申报材料;对具备高企申报条件的,指导完成高企材料编写,适时推荐上报。
此外,加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工作,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充实扩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预备队”。
2019年,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3家,总数达到112家,增长60%,增幅全省第一。
搭建平台载体 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在支撑关键技术研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企业孵化方面,创新平台与创新载体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市重点围绕加快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大批创客入驻孵化器,涌现出海聚科技公司高新电子信息、天路航空公司无人机技术、濉溪县与阿里巴巴合作的“村淘”项目等一批创业典型。引进北大方正、恒源泰集团建设众创空间和科技孵化器,方正智谷众创空间和源创客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势头良好,入驻梧桐树众创空间的安徽果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面向工业4.0柔性制造的智能机械手”项目,在首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机器人创客大赛总决赛中夺得冠军。
为强化科技创新政策激励引导,营造科技成果转化良好环境,我市持续加大支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制定了《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暂行)》及《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实施细则(暂行)》等配套政策。该政策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支持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应用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对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知识产权保护及科技成果转化等给予重点扶持,对企业购买省外先进技术成果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进行补助和绩效奖励。2019年,市科技局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转化科技成果46项,全市吸纳技术合同交易额8.48亿元,同比增长78%,增幅全省第七。获省科技进步奖13项,获奖总数居全省第六。陶铝新材料研发获批省“卡脖子工程”项目支持,中科(淮北)产业技术研究院成功揭牌。
作为转型发展的主阵地、加快崛起的增长极,创业园区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推动转型升级。据了解,继创建凤凰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烈山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杜集国家火炬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3个“国字号”科技品牌之后,相山区、濉溪开发区相继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淮北师范大学获批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了我市省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如今,全市已建成方正智谷、源创客、梧桐树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双创”平台12家,4个“星创天地”通过科技部备案,中科(淮北)产业技术研究院完成数据安全、大数据、水处理新技术、低压钠灯等研究中心的前期业务对接,进入产业化公司的注册阶段,为我市创新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倾心“筑巢引凤” 构筑创新人才高地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
走进位于濉溪经济开发区的安徽理士电源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整洁而又繁忙的生产线上,员工们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一台台高性能、长寿命牵引用管式电池“排队”走下生产线。
2014年以来,在各部门的共同支持努力下,我市先后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8个来淮创新创业。相邦复合材料、淮海奥可、卓泰化工、果力智能、长淮新材料等7个人才团队入选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获得省扶持资金3700万元,一批科技型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其中,安徽相邦复合材料公司依托上海交大王浩伟教授人才团队在复合材料领域的强大科研攻关能力,大力推动铝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等军工领域应用,产品在国产大飞机、天宫二号、量子卫星等领域应用,承接总装备部重点项目任务。同时,拓宽铝基复合材料在民用领域的应用范围。2017年,市政府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相邦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设立上海交通大学安徽陶铝新材料研究院,共同打造国际领先的中国陶铝峰产业基地。2018年12月,在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中国商飞、中铝集团、上海交大、均瑶集团高层共同商定,由中国铝业集团牵头,在淮北投建航空材料生产基地,加快陶铝新材料在航空领域的大规模产业化。
天津大学许春建教授人才团队组建的卓泰化工,在碳基材料领域研发和转化上掌握了国内外领先的重大先进技术,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与上海交大王浩伟教授人才团队组建的相邦新材料,分别成为我市打造铝基、碳基新材料千亿板块的领军企业。
目前,全市已建立院士工作站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家,成立了民用爆破器材、热塑性及弹性材料、矿山机电装备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同时,紧紧围绕铝基新材料产业,加快建设集检、学、研一体化的省级铝质量检测技术服务平台,筹建濉溪铝基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32项,争取中关村、长三角合作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
奋斗奋进只争朝夕,实干苦干不负韶华。如今,全市上下抢抓国家“一带一路”等多重叠加机遇,突出创新驱动、招商带动两大发展引擎,在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的引导下,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