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中国大运河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70周年,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也是全国政协《关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亟待加强的提案》提出15周年,是第五届中国大运河文化节暨大运河保护与申遗高峰论坛在淮北市成功举办10周年,是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在淮北市揭牌10周年,是淮北市濉溪县柳孜运河遗址列入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周年,是淮北市隋唐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成立10周年。更是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5周年,也是淮北濉溪柳孜运河遗产点进入世界遗产名录5周年。
我是1996年8月任中共淮北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2001年5月任中共淮北市委副书记,2003年1月任政协淮北市第七届委员会主席,2009年12月任淮北市隋唐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有幸全程亲历、亲见、亲为柳孜运河遗产的发现、保护、申遗、传承、研究、利用工作,获益匪浅。“情系中国大运河”是我20年来,学习研究大运河文化的有力支撑,弘扬传承大运河文明的真正动力,保护申遗大运河的执着追求,建设利用大运河世遗文化带的精神财富。
人民政协与中国大运河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会议代表全国各族人民意志,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作出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国旗、国歌、纪年4个重要决议,选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政协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人民政协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实践,”“人民政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必将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宏论,鲜明指出了人民政协的中国特色、历史功绩、光辉实践、辉煌未来。
十三届全国政协第二十三次双周协商座谈会2019年5月24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千秋工程,值得政协委员持续用心用情用力。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原则贯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全过程,使之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和民族复兴的标志性文化品牌。
人民政协对大运河的关注由来已久。从1981年全国政协委员茅以新首次提出《建议恢复并扩大南北大运河案》至今38年里,全国政协围绕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这一件事,通过委员提案、大会发言、组织调研视察等形式,一届接着一届持续推动。促成了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形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
38年的持续关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的是境界和眼光,更需要的是勇气和坚持。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是全国政协围绕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和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持续用心用情用力的一个缩影。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之河、生态文明建设之河、区域协同发展之河、改善民生之河,做好了“大运河”这道题目,反映出人民政协始终肩负着紧扣改革发展献计出力的职责使命。
中国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全长达3200多公里,流经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浙江等8个省(直辖市)35个城市(安徽省淮北市、宿州市);涉及文物保护、水利、交通、城建、规划、环保、人力资源等多个职能部门,沟通协调难度大,很难顺利形成合力。人民政协联系面广、代表性强、包容性大,有人才优势、平台优势、影响力优势,充分发挥沟通、联络、协调作用,一届接着一届呼吁、一届接着一届干,最终推动各方各界形成共识、形成合力、形成接力,形成实力。
2005年12月,被誉为“运河三老”的郑孝燮、罗哲文、朱炳仁联名给大运河沿线8个城市的市长写信呼吁创新思路加快京杭大运河申遗进程。接着罗哲文在“中国保护世界遗产走过20年”座谈会上继续呼吁,引起关注,被纳入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工作计划。2006年,第十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副主任刘枫等5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的提案,正式拉开了全国政协助力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序幕。
2006年,十届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行程2500多公里,实地调研了运河沿线18个城市;2007年全国政协组织60多位有关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对河南、安徽境内的隋唐大运河沿线8个城市(淮北、宿州)、30多处遗址遗迹进行了专题调研;2008年,十一届全国政协组织两次“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跟踪调研,数十位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分为数组,分赴4省运河沿线城市调研;2012年,全国政协再次组织开展跟踪调研。进而先后出台《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关于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建议》;2007年1月,全国政协在河北省沧州市召开的大运河沿线城市政协文史委主任联系会议,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主任王蒙主持,刘枫副主任《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大会发言,引起与会者共鸣,刘枫、单霁翔、舒乙、刘庆柱4位政协委员就此话题接受媒体集体采访,形成轰动效应。之后,连续在北京、杭州、淮安、淮北等地召开5次研讨会及高峰论坛,国家8个部委、8个省、直辖市、沿线35个城市(直辖市区)派代表参会,共商大运河保护、申遗大计。全国政协还组织编辑《中国大运河》画册、《运河名城》丛书。
全国政协的持续关注和呼吁、调研、建言有力推进了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同年8月,十二届全国政协适时举办“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座谈会”,此后的2015、2016、2017年连续3年展开系列调研,形成“大运河申遗成功后的保护和利用”、“将建设‘大运河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点提案。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就大运河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十三届全国政协贯彻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将“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续写“大运河”这篇大文章的新内容、新重点。2018年9月全国政协组织“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提案督办调研北京、天津、河北3地,11月赴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安徽5省开展补充调研。2019年初,全国政协将“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列入年度协商计划,组织专题调研,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2月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4月,全国政协调研《规划纲要》贯彻落实情况;5月调研相关南水北调利用运河水及水道情况。他们深入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40多个市区县(淮北市濉溪县)、50多个大运河遗址(濉溪柳孜运河遗址)。为5月24日全国政协召开的“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双周协商座谈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这件大事、实事、好事、难事办得有声有色。
淮北市与中国大运河
淮北市因大运河奇迹发掘而古今结缘、因大运河保护申遗而世人关注、因大运河世遗城市而载入史册。
安徽宿州至河南永城的303省道就铺设在大运河的故道上,1998年公路改建施工中,淮北濉溪百善镇以东路段出土了唐宋时期的陶瓷器、铜铁等文物,引起了当地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积极做好施工中的文物保护工作。1999年在百善镇西柳孜集公路裁弯取直施工中又发现了大量的瓷器等文物,还发现了地下埋藏的沉船和石构建筑文化遗迹。经省考古所和市县文物部门商定对柳孜遗址进行抢救性重点考古发掘,得到省文物局和淮北市政府的赞同,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考古所和淮北市博物馆、濉溪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考古发掘队,经过200多天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一批唐代沉船,一座宋代石筑结构,出土大量唐宋时期全国20多个窑口瓷器。此次发现8艘木船,1号船总长12.6米,2号船为一巨型圆木雕凿而成的独木舟,长10.6米,6号船为木板结构,损坏严重,船底侧立,存长23.6米。1999年8月28日和9月24日将1、2号木船安全运达市区临时船房内脱水保护。
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考古发掘是我国运河考古首次重大发现。2000年4月8日安徽省文化局和淮北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和专家座谈会,向国内外公布了这一重大发现。国家文物局常务副局长郑欣淼、来自国家的专家学者徐苹芳、黄景略、张忠培、卢兆萌、辛德勇、徐毓明、吴加安等认为在运河遗址上搞考古是一个创举,是迄今我国运河考古的重要发现,对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水利、旅游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柳孜运河考古为开展中国运河的考古研究保护工作找到了切入点。柳孜运河遗址的发现解决了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汴河)的流经路线这一历史悬案。柳孜运河考古证明了通济渠的确切走向,起到了补史证史的重要作用。通济渠自开凿以来,成为隋、唐、宋三代联系中原和东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大动脉。柳孜运河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二十年来,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对这一瑰宝倍加珍惜、十分爱护、非常重视、充分利用。千方百计、坚持不懈,积极推动大运河遗产保护、文化研究、文明传承、申遗进程、世遗利用,取得丰硕成果。
2006年5月12日全国政协启动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活动,进行了为期十天的京杭大运河的全程考察,并向国务院报送了“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的建议”,年底,大运河被国家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7年1月,全国政协在河北省沧州市召开大运河沿线城市政协文史委主任联系会议,协调各有关城市政协协同动作推进大运河保护与申遗事宜。闻讯,淮北市政协立即派秘书长和省文物局的同志一道前往参会。详细汇报了隋唐大运河淮北濉溪柳孜遗址考古发掘的重要成果和在大运河保护与申遗中的独特地位、意义;盛情邀请全国政协组团来淮北现场考察。淮北市的呼吁,引起了主持会议的全国政协文史委王蒙主任的重视和与会专家学者的共鸣。大家的视野从京杭大运河扩展到隋唐大运河,中国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完整的提了出来。1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率领6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对河南、安徽境内的隋唐大运河沿线8个城市,30多处遗址遗迹进行了为期9天的调研考察。
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秦德文率领省政协委员及文物专家学者40余人陪同徐匡迪副主席率领的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于2007年12月15日至17日在淮北市参加由我主持的汇报会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柳孜运河遗址和市博物馆陈列的琳琅满目的大运河出土文物,并观看了反映淮北悠久历史文化和古运河文化的专场文艺演出。
徐匡迪副主席对淮北市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柳孜运河遗址的发现和考古成果,是隋唐大运河“申遗”工作中最重要的历史佐证,澄清了原先关于隋唐大运河是否存在的问题,遗址中发掘出来的古船及全国各窑口出产的精美瓷器等文物,有力地证明了当时的柳孜是一个商贾云集、经济发达的地区。淮北市作为古运河沿岸城市之一,高度重视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其“市委重视、政府支持、政协积极推动、人民群众热情参与”的工作机制,值得在古运河沿岸各城市中推广。淮北市的隋唐大运河柳孜遗址发掘与保护现场简单、朴素、规范。为此,徐匡迪副主席回京后,还特意写信给时任淮北市委书记、市长、市政协主席,感谢淮北市的热情接待和提供的可信真实的运河保护与申遗的现场和实物,再次赞扬淮北市的工作机制和做法。
12月18日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汇报会在合肥稻香楼宾馆举行,省政协主席杨多良陪同徐匡迪副主席率队的全国政协考察团出席汇报会。徐匡迪说,大运河不仅属于中华民族,也是人类共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保护好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欣喜地看到大运河沿岸城市为推动大运河的整体保护与申遗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安徽省淮北市隋唐运河柳孜遗址的考古发现和保护,就是一个成功范例。杨多良主席在汇报会上说,全国政协考察团到我省视察指导,是对大运河申遗和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促进和鼓舞。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母亲之河、历史之河、文化之河。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担负起大运河保护任务,共同做好申遗工作,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09年11月4日-5日中国大运河文化盛会又一次在安徽省淮北市成功举办。这是在隋唐大运河沿线城市举办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国家级运河文化高峰论坛、运河城市论坛。来自全国政协、中央8部委、大运河沿线8省(直辖市)、35个省辖市的代表和专家学者、中央和省市媒体记者350多人与会云集淮北,围绕大运河的文化传承及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与申遗工作开展富有成效的研讨交流互鉴。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安徽省政协主席杨多良,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副主任卞晋平,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和淮北市市委书记、市长、政协主席等出席开幕式。
这次运河文化盛会定名为“第五届中国大运河文化节暨大运河保护与申遗高峰论坛”,论坛的主题是:“世界遗产视野下的中国大运河”。论坛期间分别举办了大运河专家论坛、大运河城市论坛。李兆焯副主席致开幕词,就进一步做好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强调四点意见。一是抓住重点,加大力度,切实保障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安全;二是加强研究,深化认识,促进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扎实开展;三是整合资源,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统一的管理协调机制;四是制定规划,完善法规,进一步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论坛期间,与会嘉宾、专家学者还共同出席、见证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揭牌仪式和大运河沿线城市书画、摄影展开幕式。李兆焯、杨多良、张柏等领导揭牌、剪彩。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同志在讲话中指出,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是展示淮北历史文化尤其是隋唐运河文化的重要场所,对于保护运河文物、弘扬运河文化、提升城市品位,必将起到重要作用。他希望博物馆要突出自身特色,抓紧抓好大运河文物的保护、研究、展示工作,充分发掘现有文物资源的价值意义及文化内涵,努力建成大运河保护研究及相关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重要基地。在本次书画、摄影展览中,书画作品百余幅、摄影60多件,这些作品以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大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有特质。内容健康、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为迎接第五届中国大运河文化节暨大运河保护与申遗高峰论坛在淮北市隆重举办,由我任编委会常务副主任的《运河名城·淮北》、《永远的中国大运河》、《第五届中国大运河文化节大运河保护与申遗高峰论坛文集》于2009年10月初正式出版。《运河名城·淮北》约35万字,收录图片150幅,以详实的史实,论述了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沿线及淮北市的历史、人文、风光、名胜,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永远的中国大运河》则是汇集了大运河沿线35个城市优秀征文,体裁包括论文、考古、随笔、散文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可读性。《高峰论坛论文集》则是汇集了出席本届高峰论坛的专家、学者的发言及书面发言,是隋唐大运河难得的文献资料。这三本书出版后,受到与会者的欢迎和赞赏,受到大运河沿线城市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受到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同时参与出版《中国大运河》画册,其中反映淮北市内容的照片共12页、31幅,主要展示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柳孜运河遗址、出土文物瓷器以及淮北地区的风土人情、美丽风光和文化建设成就等。
淮北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贯通东西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自西北方向的河南永城进入淮北市往东南经过铁佛、百善、四铺三个乡镇流入宿州,全长41.5公里,沿线发现各类文化遗产点20多处。其中柳孜运河遗址、百善运河遗址河堤剖面、五铺大寺庙遗址、唐宋时期村庄聚落、宗教所遗址、古战场遗址及古墓葬等,这些珍贵的运河文化遗产如珍珠般镶嵌在运河岸边的村镇田野中,丰富了淮北市境内隋唐大运河的内涵和申遗的价值比重。淮北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对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高度重视,在制度建设、保护与申遗工作机制、经费投入、遗产普查、学术研究、宣传工作、服务考古考察、组织遗产区搬迁安置、环境整治绿化、文物保护展示、运河文旅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此,市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汇报、协调力量、完善政策、调度督办,还特意成立淮北市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大运河遗址淮北段保护规划”,建设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及其网站,出版《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发掘报告》、《淮北大运河文化系列丛书》。全力支持和配合省文物部门对柳孜运河遗址第二次考古挖掘,建设柳孜运河遗址保护大棚,为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和申遗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省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赞赏,也得到联合国教科文专家的好评和认可。
研究会与中国大运河
安徽省淮北市隋唐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是第五届中国大运河文化节暨大运河保护与申遗高峰论坛、城市论坛在淮北市成功举办之后,在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在淮北市挂牌之际,经市委同意,在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支持下,由市民政社团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在知名专家、学者的关心指导下,于2009年12月29日成立的。它也是在中国大运河保护和申遗进程中,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柳孜遗址第二次挖掘拉开序幕之际,淮北市编制实施《大运河遗产(安徽·淮北段)保护规划(2009-2030》起始阶段应运而生的。它以课题调研、宣传咨询、产业推进、综合保障为己任,以世界遗产视野下的隋唐大运河为对象,以保护与申遗为重点,以发掘大运河留给我们的历史记忆、文化符号为线索,以探讨大运河保护和当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抓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方位收集解读资料信息、扎实推进各项建言献策,有效促进运河文化的传承和运河文明的弘扬。
在研究会筹备期间,我们先后向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中国大运河学会会长张廷皓,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办公室主任王合忠,中国文物学会副秘书长张义生等汇报相关工作,他们也是多次来淮北考察柳孜运河遗址、参加高峰论坛的国字号专家、学者,给予我们很多宝贵的指导,他们还欣然接受担任研究会顾问。为此,罗哲文老先生还亲笔题词:“运河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应当很好的进行研究,为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做出更多的贡献。
祝贺淮北市隋唐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成立 罗哲文庚寅之春”,并亲自为研究会会刊题写刊名《隋唐大运河文化研究》。
研究会的主旨就是“研究运河、传承文明”。大运河是历史的见证,是展示中国古代丰富文化的历史长廊、博物馆和“百科全书”。运河文化是上千年积淀而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一枝奇葩,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人定胜天、和善联通、崇尚包容的民族精神,折射出我们祖先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人间奇迹的伟大实践。我们对运河文化的认真刻苦研究,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种致敬;我们对运河文明的倾力挚着传承,是对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民族精神的发扬广大。研究成果不仅是对运河历史文化的重现挖掘和生动展示,更是对运河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有益利用。
研究会全面总结了《隋唐大运河柳孜遗址挖掘的十年》的宝贵经验;深情回顾了《情系大运河——市政协推动大运河保护申遗事业》的历程和贡献;试论、也谈《淮北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势在必行、切实可行;提出了《破解发展瓶颈加快城市转型——从隋唐大运河兴废与淮北盛衰关系说起》借良机、献良策的中肯建议;从《柳孜运河遗址发掘亲历记》到《解读日本高僧大宋游记中有关通济渠段的记述》等研究成果,为柳孜运河遗址的历史地位、文物价值、科学内涵、民俗风情、人文脉络、传说故事,作出了详解,研究会工作以地域文化为主线,以解疑运河文明为己任,以服务淮北发展为目的,以惠及百姓分享进步为追求的研究方向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展示了会员们的智慧和风采。
研究会会刊《隋唐大运河文化研究》已出版六辑,刊发专家论述、学者高建、领导视点、会员成果、考古随笔、申遗记事等数百篇,近200万字。研究会利用年会总结交流研究收获,提出协商研究见解,表彰鼓励优秀成果,调动了会员的积极性,打开了方略思路,凝聚了智慧力量,为运河遗产保护申遗增添了人气、士气、锐气,增添了动力、活力、定力。研究会还充分利用媒体造成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舆论氛围,使运河文化研究不止、宣传不断、影响不浅、关注不停。
研究会还先后编著出版运河文化研究专著数百万字。《寻梦淮北》单列篇章“柳孜遗珍:一条运河和一座城市”,《运河名城·淮北》、《从“地下”走出的辉煌——世界文化遗产视野下的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打开一扇文明之窗——世界文化遗产视野下的隋唐大运河遗产点柳孜遗址》、《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上、下)、《淮北大运河文化丛书》(共16册)、《淮北旅游文化丛书》(共8册)。运河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受到各界的支持和关注,运河文化的专著受到专家、学者的青睐和好评,受到读者的热捧和喜爱。
新时代与中国大运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斗争中,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的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原则贯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全过程。今年二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五月二十四日汪洋主席主持全国政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双周协商座谈会。大家认为,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年中办、国办又印发《规划纲要》,全社会文物保护和生态保护的意识空前提高,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迎来历史最好时期。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努力使之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和民族复兴的标志性文化品牌。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强调要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对各类文物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适度发展文化旅游、特色生态产业。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最新战略部署,必将对正在建设的大运河文化带产生积极重大影响,成为必须认真遵循的指导方针、原则。
作为大运河沿线省份,安徽省省长李国英7月3日主持召开省政府57次常务会议,审议《大运河安徽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指出,大运河安徽段是我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存遗址价值重大。要抓紧完善配套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推进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市政府3月19日召开学习贯彻《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座谈会,协商论证《大运河淮北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强调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传承与利用共生,进一步放大运河世遗的光环效应、擦亮运河名城这块金字招牌,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淮北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实施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谱写淮北转型崛起发展新篇章。
目前,市政府与省旅游集团共同打造的淮北隋唐运河古镇文化旅游综合项目已初具规模并开始运营,该运河文化旅游体验项目的建设对于加快淮北城市转型发展,弘扬和传承、利用运河文化,打造淮北运河名城靓丽的名片,带动全市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利用,提升淮北在皖北、淮海乃至中原地区旅游市场中的地位意义显现。
近年来,濉溪县依托柳孜运河遗址宝贵世遗文化资源,倾力打造中国大运河柳孜文化园,该项目占地近60万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积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约50万平方米。濉溪县连年在此举办盛大火爆的大运河文化节,受到市、县及周边省市群众的欢迎和踊跃参与,收到良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效益,形成了四季常青花满园,四方游客享太平的运河佳话。
刘开渠大师生前有句名言:“人是可以雕塑的”。文化强市、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神韵,是我们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的淮北应有的使命和担当。我想说,人生用心、用智、用诚、用善雕凿、打磨,就能铸就精彩。几十年来,我倾力在地域文化中倘佯,对大运河文化钟爱有佳,受益多多。先后撰写近40万字文稿,汇集出版《人生之路的理性选择》一书,记述了我对大运河文化的认知理解,抒发了我对大运河世遗的情感挚着,倾注了我对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心血智力,坚定了我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推崇自信。我在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五周年之际,特赋诗一首《中国运河赞》:
万里长城的一撇,
中国运河的一捺,
在华夏历史的版图上,
赫然写就东方巨“人”的强壮!
中国运河是历史的长河,
漫漫两千五百个春秋,
见证了多少个风风雨雨的王朝,
哺育了伟大民族的澎湃成长!
中国运河是科学的长河,
连接南北五大水系,
携带多项原创性科学成果,
剪裁古代无与伦比的秀装。
中国运河是力量的长河,
挺起永远压不垮的脊梁,
紧紧维系伟大的中华儿女,
扛起神州帝国的巨域宏疆。
中国运河是开放的长河,
张开宽广博大的胸怀,
筑就海上、陆上丝绸之路,
汇聚友好宾朋来自四面八方。
中国运河是奇幻的长河,
用似水的柔情、伟大的母爱,
造就无数鞠躬尽瘁的志士仁人,
推动九州巨龙驾驭灿烂辉煌。
中国运河是璀璨的长河,
两岸遗产、遗存、遗点一串串,
精美、精致、精良的民俗、民情,
唤起古都、乡野、新城活力奔放。
中国运河是美丽的长河,
编织光彩夺目的文化带,
谱写世遗招牌的多元神韵,
唱响中国梦的激情民族乐章!
2019年7月26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