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圆梦60年 奋进新时代

2020年12月23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日报 2020/04/14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总会忠实记录下奋斗者的足迹。

2020年4月6日,淮北迎来建市60周年。回望淮北建市60年走过的足迹,每一位热爱这块土地的淮北人无不感到由衷的自豪和荣光,这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一部百折不挠的发展史,一部敢于突破的创新史。而在这其中,保障每一位淮北人都能够全心全力为城市发展而奋斗的,是关系民生、连着民心、触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民政事业。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治政之要,在于安民。”“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句句古训都阐述着同一个道理:在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民政事业直接关系到每一位百姓,是社会稳定、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基础。淮北的民政事业也由此铺开……

近年来,淮北民政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聚焦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建设,在淮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以建设创新务实现代民政为统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为主线,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业务发展与能力建设相促进,通过认真落实民政领域重点改革任务,加快推进关键环节的创新,加强民政业务精细化管理,不断释放民政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形成了具有淮北特色的民政事业发展新优势。市民政局先后荣获全省第十一届文明单位,全省民政工作先进集体,连续多年获得市委、市政府目标考核优秀等荣誉。

纾民困 密织社会救助保障网

坚持顶层推动,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淮北市临时救助实施办法的通知》《淮北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规程》等多项规章制度,搭建了“8+1”的社会救助制度基本框架。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连续9年提升城乡低保标准,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统筹。完善低保对象认定办法,将支出型贫困家庭、低保边缘重度残疾人纳入低保范围。建立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持续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工作,引入“第三只眼”监督社会救助工作,连续四年采取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参与农村低保专项治理、低保入户核查等。截至2020年2月底,全市共有1112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农村低保,占全市农村低保总数的34%。

暖民心 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先后出台了《淮北市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2018—2020年)行动计划》《淮北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方案(2018—2020年)》《淮北市2019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智慧化建设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为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2018年至2020年,我市投入养老服务体系各类资金共计1.75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3036万元、地方配套及其他渠道资金6000万元、社会资金8000万元),用于养老服务项目建设。

目前,我市已经建成县(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4个,覆盖率达100%;建成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0个,覆盖率达71.42%;建成镇养老服务中心15个,覆盖率达83.33%;建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08个,覆盖率达66.26%;村级养老服务站61个。

投入150万元为三区共300名困难老年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筹集1400万元为4600名困难老年人购买两年的居家养老服务。全年为全市51115名8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2210.87万元。

截至2019年底,我市共有养老机构51家(其中,社会办28家,公办民营及公办养老院23家),共有养老机构床位数8661张。

解民忧 创新治理模式多方共促和谐

2008年,我市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新路子,创造性地提出开放式村部设想,在杜集区双楼村先行试点,创新村部模式,拆除村部围墙。此后,在全市范围内实施“8145”工程,即按照“八室一场四栏五中心”标准,建成开放式村部,走出一条以开放式村部建设为平台、具有淮北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新路径。2015年6月,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在我市成功举办,来自中央、国家机关17个部委,31个省(市、自治区)、5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0名代表齐聚淮北,我市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做法在会上做了交流发言,受到部领导及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2017年,由人民出版社发行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辅导读本》“淮北市分类施策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安徽省唯一入选的成功经验被民政部列为全国社区治理工作典型向全国推广。2019年11月,我市“一组一会 三治融合”基层农村社区治理案例作为安徽省唯一经验总结案例入选《中国农村社区治理报告(2019)》蓝皮书。

同时2014年,淮北被民政部确定为首批全国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示范区。建立具有淮北特色的市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所有入驻组织“零费用”入驻孵化,至今共培育孵化30多家社会组织。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建立社区社会组织484个,社会组织党组织222个,覆盖社会组织874个。

惠民生 深化改革提效能利民便民强服务

积极打造殡葬宣传“精品工程”、提升殡葬服务“优质工程”、红白理事会“牵引工程”、基础设施“覆盖工程”、殡葬救助“惠民工程”五大工程,促进绿色、节俭、文明的殡葬理念落地生根。

夯实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采取“三个全覆盖”,即档案信息全覆盖,为全市3706名留守儿童建立档案;专干队伍全覆盖,在镇(街)、村(居)设立儿童保护督导员和儿童保护专干,负责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关爱行动全覆盖,通过定期走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开展受委托人监护能力评估,落实家庭监护责任,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环境。

提高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出台《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实施办法》,构建了立体保障网,设立镇办儿童保护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共计517名(实现了镇村(居)全覆盖),开展与孤儿“一对一”结对、小手拉大手等活动,为孤儿营造阳光、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

提升流浪人员救助成效。以“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等专项救助行动为重点,切实保障好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基本权益。组建了寻亲队伍,通过网络媒体寻亲、采集DNA等多种方式开展寻亲。与市公安局建立了流浪走失人员身份快速核查协作机制,由公安部门及时通过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等大数据平台对身份不明受助人员进行识别比对,进一步提升寻亲效果,已帮助患有智力障碍、精神障碍等特殊受助人员成功寻亲返乡131人次。

加强区划地名工作。临涣镇、百善镇被评为安徽省千年古镇,柳孜村被评为安徽省千年古村落,优秀的地名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推动福彩安全发行。福彩销售由1988年年销量28万元,到2019年年销量1.32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计销售福利彩票约17.3亿元,筹集公益金约5.19亿元,先后组织开展圆梦留守儿童,与团市委常年合作开展爱心助学活动,累计发放爱心助学金100余万元。组织福彩公益图书进校园活动,将20余万元图书送到乡村小学。

鱼水情 军民融合擦亮红色城市名片

紧紧围绕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突出从“双堆”到“双拥”的鲜明主题,创新提出“四方共建”理念,即镇(街道)村(社区)、“两新”组织、驻淮部队、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四方,以镇(街道)村(社区)为主体,分别与驻淮部队、“两新”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结对共建,全市形成了“上下一条线、左右连成片、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双拥工作组织服务网络,进一步擦亮红色城市名片。2016年7月,我市首次被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民政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

防风险 成功应对突发台风侵害

2018年受台风“温比亚”影响,我市遭受了罕见的大范围持续性强降雨。灾情发生后积极应对,设置集中安置点20个,累计集中安置受灾困难群众5900人,下拨中央、省、市级自然灾害救助资金4800万元;累计发放4000床棉被、4000件棉大衣、6000床空调被、370顶救灾帐篷等物品用于保障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开展因灾倒损群众住房恢复重建。完成211户重建住房、239户修缮住房重建修缮任务。相山区的创建综合减灾示范县(区)工作受到国家应急部和省减灾救灾委的高度肯定,国家应急部《决策参考》第2期印发《安徽相山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试点工作经验做法及建议》,相山区荣获全省首批综合减灾示范县(区)。

战新冠 筑牢民政疫情防控防线

面对疫情发展,迅速组建了养老服务机构、儿童福利机构等8个疫情防控专业小组,并于第一时间对全市儿童福利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进行临时封闭管理,确保疫情防控高质高效。

制订《淮北市养老机构疫情防控工作应急方案》《淮北市养老机构疫情期间临时管理规定》,印发《关于切实加强“一老一小”等民政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严格落实封闭管理制度和每日情况 “零报告”、重大情况及时请示报告制度。建立了《淮北市养老机构市、县(区)、镇(街道)院长四级网络包保责任清单》,形成了四级联防联控包保责任体系。充分发挥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作用,加大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询访力度,实现“一人一档、一日一报”。

组织了15万元防护用品、消毒用品配置给民政服务机构,各养老机构建立了生活用品固定渠道配送制,保障封闭管理期间外来人员不入院,工作人员不外出的封闭管理规定落实到位。对市、县两级福利中心工作人员开展核酸检测,确保服务人员健康上岗。分成三个梯队,每个梯队连续上岗14天,吃住在抗疫一线。

建立了7个疫情防控工作群对市、县(区)、养老机构三级调度,确保上下联动快速高效。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智慧养老平台作用,实施养老机构远程监管。开通12355儿童救助保护热线,帮助因疫情影响需要关爱保护的儿童及其家庭顺利渡过难关。

市县(区)两级积极开展巡查督查,成立四组养老服务机构疫情防控专项督查组,对全市51家养老机构最少检查一次,重点机构多次检查。

六十载风雨春秋,一甲子惊涛骇浪。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新起点。淮北民政人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定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担当实干,努力建设新时代大爱民政,以优异成绩答好“时代之问”,为建设中国碳谷·绿金淮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