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四转一享”勇闯转型新路

2020年12月23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日报 2020/04/23

编者按

2016年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怀着对安徽人民的深厚感情,带着对安徽发展的亲切关怀,亲临安徽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

四年来,全市上下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与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结合起来,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各方面,确保各项事业沿着党中央确定的正确方向阔步向前。

本报从即日起开设栏目《牢记嘱托 崭新答卷——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四周年特别报道》,全面反映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为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建设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 记者 黄顺

芳菲四月,孕育希望的季节。

就在四年前的这个美好时节——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一大目标和“五个扎实”的工作任务,为淮北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四年来,那些留在安徽大地的难忘瞬间,那些重逾万钧的殷殷嘱托,激发起淮北人民奋斗追梦的强大力量,成为淮北人民砥砺向前的指南和路标。

四年来,淮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科学实施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持续推进“四转一享”即产业转型、发展转轨、城市转向、动力转换和共建共享,加强改革创新,闯出一条具有淮北特色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崛起之路。

从“高碳资源”到“低碳利用”,从“依山建城”到“拥湖发展”,从“乌金城市”到“绿金淮北”,煤城变美城!呈现出产业转型升级、后劲持续增强、面貌日新月异的高质量发展态势,硬是让人们心目中的资源枯竭城市换了崭新模样。

2019年7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淮北转型 十年有成》为题报道淮北转型经验。

产业转型:创新发展建设活力之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面对资源枯竭的压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淮北始终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崇尚创新、致力创新,把创新摆在全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四年来,瞄准省委提出的“34155”目标要求,按照2016年9月市第八次党代会首次提出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发展战略擘画蓝图,不断推动产业、技术、企业等各方面创新,使创新之花结出累累硕果,产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2016至2018年技改投资平均增长9%。引进培育的相邦陶铝新材料、平山电厂135万千瓦高效洁净燃煤发电机组等一批“世界第一”“世界领先”的技术和企业在淮发展壮大。

2019年,碳基、铝基、硅基、生物基、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等“四基一高一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2.6%,居全省第4位。三次产业结构6.8:42.7:50.5,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特别是与上海交大合作开发的陶铝新材料,被列入国家首批新材料产业目录,与中国商飞、中铝集团、上汽集团、江淮汽车等合作加快推进,在航空材料、汽车轻量化等领域应用研发取得重大进展,产业化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规划建设绿金科创大走廊,加快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积极打造“双创”平台,深化与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科研院所和高校产学研合作。目前,全市共拥有“双创”平台11个、院士博士后工作站15个、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

2019年,全市GDP1077亿元,财政收入达140.2亿元。淮北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挖煤卖煤的“煤黑子”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者。

发展转轨:协调发展建设品质之城

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解决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尤为重要。淮北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建设品质之城。

四年来,面对采煤塌陷区生态遭到破坏的难题,淮北一方面继续加大“城市双修”力度,另一方面不断推动城乡发展转轨,为转型崛起提供坚实载体。

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淮北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市区至全域、地上至地下,规划全覆盖,且全域空间统筹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多规合一。

着眼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拓展新空间,万达广场、吾悦广场等知名商业综合体落户,同步推进东部新城、南部次中心、高铁新区、凤凰新城等新城新区建设,新建淮北一中东校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满足民需,老城新城新区多点发力、竞相发展。

对内对外交通满足城乡居民出行需求,处京沪之间三小时黄金节点、东联西引、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凸显。

规划体现民意,治理更是彰显民本。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成效明显,“房产超市”和“4321”融资担保金融服务创新做法入选全国经验案例。

不断提升新型智慧城市效能,市委书记黄晓武在2016、2018中国城市大会和2017贵阳数博会等全国会议上介绍经验。2018年淮北荣获中国城市治理智慧化优秀奖。

2018年,城市转型深度推进并取得丰硕成果,“淮北市积极扶植新兴产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典型经验获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通报表扬。

城市转向:绿色发展建设宜居之城

产业转型创新不断,生态文明建设中淮北依然不乏创新之举,且成效显著。四年来,淮北进一步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建设宜居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快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和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43.6%、44.9%和15.2平方米。央视等主流媒体连续报道相山、黄里、榴园、南山等生态典型。

采煤、采矿带来的生态“残局”在这里创新化解,“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美丽画卷徐徐展开,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多赢。

四年来,愚公精神继续发扬光大,独创的“七步造林法”让烈山、花山、泉山、卧牛山等矿山修复之后成为市民休憩的景点。

四年来,破解塌陷区土地治理难题的脚步从未停歇,至今累计治理塌陷区18.63万亩,有效解决近20万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

塌陷水域变身城市公园,河湖连通工程“一湖”通“百湖”,尤其是绿金中央公园环抱的绿金湖,还承担为皖北解渴、调节淮河乃至长江水位的重任。

四年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始终坚守。四级河长996名、护河员1046名全面守护大小河流,水清岸绿风光美。雨污分流工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市民纷纷点赞助力。

近三年来,我市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考核结果均在良好以上等次。

我市先后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捧回国家11家部委和单位联合颁发的第十届“中华环境奖”奖杯。

国家自然资源部还在淮召开全国部分省市矿山生态修复暨采煤沉陷区治理座谈会,推广淮北经验。淮北的朋友圈日益扩大。

动力转换:开放发展建设兴业之城

淮北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征程中,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四年来,淮北以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以开放集聚要素资源,激发发展活力和动力。

深化改革淮北积极争当排头兵,稳步实施27项国家级与20项省级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去降补、放管服、财税金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信用建设等改革,金融服务、房产超市等多项改革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

城市信用体系建设位居全国第四,成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深改工作连续三年保持全省领先。

“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深入人心,1550项权力事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四送一服”集中活动在2018年度全省综合评估中位列第一,获省政府通报表扬。

盘活整合政府资产,移交建投集团管理运作,企业总资产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国地级市中快速健康发展的建投之一。

坚持招商带动、创新驱动,2016年至2019年累计引进项目859个。市开发区晋升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山、杜集、烈山经济开发区去“筹”转正。

加快融入长三角步伐,与沪苏浙等7个城市率先成立长三角产业创新城市联盟,成功举办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联盟项目对接会。

列入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范围,成为规划建设的“淮海经济区”重要城市;与苏鲁豫皖四省10市共同签署《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承办2019年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

共建共享:民生优先建设幸福之城

四年来,淮北认真贯彻落实共享理念,让转型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四年来,民生投入占财政总支出始终保持在80%以上,民生工程连续多年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高于GDP增速。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淮北从文明创城梦到开通高铁梦,从拥湖发展梦到淮水北调梦,从煤化工振兴梦到群众安居梦……六个美好梦想变成现实。

特别是22年持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终以全国第三、全省第一的成绩跻身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153位市民入选中国好人榜,人口占比位居全国第一。

创新推行“一组一会”党建引领下的乡村善治之路,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淮北版。一一破解过去房地产领域因规划管理不规范、手续不健全导致的“难办证”以及部分项目工程烂尾等历史遗留问题。

持续改造老旧小区,四年改造棚户区14万多套,40多万名群众蜗居变安居。入选2016省辖市十件大事,被住建部列为先进典型在全国推广。

以淮海战役“全民动员全面动员全力支前”精神推进脱贫攻坚,至2019年高质量完成22个贫困村、34846人的脱贫任务。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2.3%下降到2019年底的0.1%。

至2019年连续十年获评全省综治工作(平安建设)先进市,“皖北最稳定的城市、全省最稳定的城市之一”局面持续巩固。近5年我市吸纳市外人口5万余人,成为全省三个人口净流入城市之一。

当前,淮北正努力在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做样板,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勇争先,不负韶华描绘新时代转型发展新画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